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危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企业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不可避免,企业经营者要时刻为企业爆发危机做好各种应对预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

美国《财富》杂志曾经在对世界500强企业的CEO进行调查后发现,92%的CEO认为企业危机不可避免,同时他们确信,当企业危机来临时能应付自如。

从世界500强企业CEO对待危机的态度足以看出,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往往较强,不仅拥有较强的危机管理意识,还重视对危机的防范方法。这是值得中国企业经营者学习的。

究其原因,即使是今天商场上的领军企业,也不敢保证明天还是领军企业。诺基亚、摩托罗拉的衰落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企业经营者只有保持24小时的危机感,才能有效地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比尔·盖茨清醒地认识到了危机的存在,正是这样的思维,微软才成为了世界上伟大的公司之一。因此,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经营者错误地估计危机形势,令危机事态进一步恶化,如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对“水门事件”极力掩盖引发的危机要大于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危机。为此,尼克松“水门事件”危机警示企业经营者,不仅要尊重危机管理的规律,而且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

事实上,居安思危是企业经营者预防危机的一个关键因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差、容易受市场和外部冲击的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产倒闭。

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能够居安思危,千万不可沉醉于自己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小地盘,要时刻警示自己,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部分,随时都有被别的企业蚕食鲸吞的可能。

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危机:“今天的胜者,不一定是明天的赢家。聪明的经营者应该时刻警惕危机,居安思危,警觉到明天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对于此刻就能充分准备以应付竞争的任何工作,都要立刻去做,不要犹豫,须知延搁片刻功夫,就可能造成莫大的遗憾。”

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企业经营者都应该有危机感,有忧患意识。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商场上可能有积极进取的常胜赢家,却没有故步自封、恃才傲物的常胜赢家。胸无忧患,掉以轻心,只能是栽跟头无疑。”

一般地,当企业经营者胸无忧患、掉以轻心时,往往是危机事件频发的时候,当某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事件达到临界点时,一旦有外部干扰因素将其点燃,危机事件就会由此爆发,如图2-1所示。

图2-1 危机的产生过程

2-1-1

从图2-1中不难看出,当企业遭遇突发事件时,危机爆发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这里,我们就从企业日常的上市危机开始谈起。

我们经常看到“A企业隆重上市”“热烈庆祝B企业成功上市”的新闻。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接触一些企业老板,有些企业老板甚至把上市作为毕生的目标。

客观地讲,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上市与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企业情况。如果财务不规范,那么就聘请一个会计专家;如果的确要上市,那么就聘请相关的专家,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规范企业的经营,从而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绝对不能拔苗助长。

可能有读者会问,既然上市要根据自身条件,还要坚持循序渐进,那么为什么很多企业还要不顾一切上市,有的甚至还造假上市呢?

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不懂法律,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殊不知,这样的结果竟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自己多年经营的事业葬送。不信的话,我们就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谈起。

1996年,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者、董事长何学葵从云南小城河口一个小花店起步,用短短五年时间,将小花店发展成了总资产上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

此刻的何学葵大胆决定和科研部门合作,很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过多久就培育出了20多个新品种花卉,建成了云南省境内最大的种苗培养基地。何学葵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培育的花卉产品得到了中外经销商的认可,甚至还出口海外。

当何学葵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又抓住了1999年昆明世博会这个巨大的商机,巧妙地签订了多项绿化工程项目的合同,为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云南园艺和绿化行业的龙头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绿大地有条不紊地发展时,作为创始人的何学葵却不满足于绿大地稳健的发展路径,更希望追求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迅速将绿大地做大。

正是由于迅速做大的愿望,何学葵产生了把绿大地包装上市,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来快速扩张的想法。无巧不成书,此刻的何学葵正好接触到了几位擅长资本运作的资深专家。当资深专家向何学葵介绍了有关资本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种种传奇后,这样的诱因促进了绿大地的尽快上市。

当然,何学葵强烈的上市欲望和冲动也为日后造假上市埋下了伏笔。在何学葵的战略上,绿大地有条件要上市,没有条件也必须创造条件上市。

众所周知,要想上市必须达到上市标准。按照绿大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肯定是达不到上市标准的,绿大地上市只不过是何学葵的一个梦想而已。何况让绿大地上市并不是何学葵的专长。要实现绿大地上市,何学葵就必须聘请相应的管理人才,这个人才就是曾经就职于贵州财经学院和云南省审计厅的蒋凯西。

当何学葵制定了绿大地上市的目标后,为了让蒋凯西帮自己实现绿大地的上市梦,何学葵拿出了一部分原始股权给蒋凯西,同时在2000年前后,聘请蒋凯西担任绿大地的董事和财务总监。

蒋凯西的加盟加快了绿大地上市的步伐。为了让绿大地更快上市,蒋凯西向何学葵推荐了上市资深专家——庞明星。

可以说,庞明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上市专家。庞明星在2003年加盟绿大地之前,已经帮助中国10多家企业做过上市了,对上市的流程了如指掌。

而后,为了使绿大地达到上市的标准,董事长何学葵、财务总监蒋凯西、财务顾问庞明星、出纳赵海丽负责在账本上虚增业绩,采购中心主任赵海燕负责在客户上做文章。就这样,绿大地这辆造假的马车开始在上市的路途上狂奔了。主要有以下三步,见表2-2。

表2-2 绿大地上市的三个步骤

2-2

事后稽查公开的数据显示,在绿大地上市前后,绿大地虚增资产3.37亿元,虚增收入5.47亿元,个别的资产竟然被虚增了18倍之多。尽管虚增收入,但是在2006年10月,绿大地的第一次上市却失败了。何学葵对此认为:“发行股票没有通过审核的原因主要就是有关市场调研运行、市场前景、大量募集资金投向与经营的问题。”

在何学葵“绿大地有条件要上市,没有条件也必须创造条件上市”的指导方针下,蒋凯西、庞明星等人最终还真把绿大地给鼓捣上市了。2007年12月21日,绿大地终于成功登陆中小企业板,募集资金3.46亿元。绿大地成为了当时A股唯一一家绿化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成为了云南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在绿大地上市挂牌的第一天,股价一路高涨,市值上涨了178%,最高时涨到了每股近64元。作为绿大地创办者、董事长的何学葵,一度拥有超过27亿元的资产。

2009年,在资本市场上凯旋的何学葵跻身胡润富豪榜,成为了媒体和地方政府关注的云南女首富。在喧嚣的聚光灯下,在资本市场上狂奔的绿大地此刻已经踏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为了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何学葵等人通过造假堆出虚假的繁荣。为了避免绿大地的资金链断裂,绿大地又在2009年8月提出了增发申请。

让何学葵没有想到的是,正是2009年8月提出的增发申请,让监管部门发现了绿大地造假上市问题的水下冰山,最终因为此次增发申请导致了整个骗局的败露。

2011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法院做出判决:绿大地公司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罚金400万元;原董事长何学葵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其他几位被告也分别被判处二到四年的缓刑。

判决后,何学葵并没有上诉。但是昆明市检察院却提出了抗诉,认为判罚太轻。2012年5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第二次审判。这一次,检方又对何学葵等被告提出了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伪造金融票证罪和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三项指控。其中伪造金融票证罪最高的刑罚是无期徒刑。中国新时代的云南女首富就这样悄然谢幕了。

在本案例中,为了上市,何学葵不惜造假,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

从何学葵的履历中我们就能看出,1990年7月,何学葵毕业于云南财贸学院商业经济系,其后相继担任了云南省路达公司财务经理、云南省卫生厅升龙公司业务经理、昆明五华经贸公司总经理等职务;1996年6月,何学葵联合其他股东组建了云南河口绿大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并于2001年3月公司整体变更为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担任董事长。至2011年3月18日,绿大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董事长何学葵的辞职申请:因个人原因,何学葵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

短短数年间,何学葵把一个仅有20万元流动资金、5名员工的小花店发展成了一个注册资本为4400多万元、总资产上亿元、拥有250多名员工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这样的经营业绩说明何学葵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精英人才。对此, 中国证监会稽查大队稽查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公司踏踏实实做苗木工程,做绿化,估计还可以,但是规模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当何学葵造假上市的事件被媒体披露后,有媒体把绿大地称为“银广夏第二”。因为绿大地和银广夏这两家公司的上市方法非常雷同,两家公司都是农业股,都是虚增利润、业绩造假。

何学葵“绿大地有条件要上市,没有条件也必须创造条件上市”的做法警示企业经营者,尽管上市融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但是企业经营者一旦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甚至造假上市,就可能会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上述案例中绿大地的创始人何学葵一样,不仅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连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了,实在令人惋惜。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开放系统,其经营与发展不仅受到内部条件的影响,更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不可预知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危机。

大量事实证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危机不断出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的最大障碍。危机爆发不仅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损害企业的形象,甚至会导致企业的倒闭。华为7000人“辞职门”事件、三鹿集团的倒塌等都为企业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预防、避免危机,正确应对发生的危机,成为了企业界和理论界非常重视的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