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际中的运用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际中的运用(重要)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出发,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二是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体谅和宽容;提供机会)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在教育中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民族、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

2.体谅和宽容

师生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成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时期,许多方面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做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

3.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体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其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材料分析题·2015年下半年真题】

任教六年的李老师回忆道:读初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以《春游》为题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当时这个语文老师对班上的情况不了解。并不知道我是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的优秀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由此,我找到了自信,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也有很多闪光点。自那以后,我开始要求自己坚持写周记和日记,并交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要么写一句评语,要么盖上一个“优秀”字样的图案,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持至今。现在我的日记本已达五十多本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题思路】

第一步,首先我们应该审题,锁定范围不是教育观,也不是教师观,而是学生观,因此考生需要把书中介绍学生观的内容摆出来: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第二步,以论点和论据相结合的方式,将材料中能够反映老师所作所为的内容和学生观对教师的要求一一对应起来,具体分析。

第三步,按照材料分析题“总——分——总”的“汉堡包”结构完善答案。

【解析】语文老师的做法值得认可。(总)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论点)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虽然李老师中学时是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并通过开辟作文园地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李老师写作文时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论据)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语文老师在对班级情况不了解时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了正确评价,给予了学生发展的动力,在给学生批改日记和周记时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优秀”,正是体现了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的观点,不断帮助学生改进(论据)。

2.学生是独立的人(论点)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李老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论据)

总体而言,语文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学习。(总)

【材料分析题·2013年上半年真题】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教师甲对学生说道:“一上课就发呆,开小差。你到学校干什么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一个笨蛋。”事后,学生非常沮丧地坐下,整节课都无精打采。

教师乙和蔼地对学生说:“不着急,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昨天的实验课,昨天你们小组实验很成功,你还能想起来实验过程吗?”学生思考片刻,答对了一部分,教师很兴奋地说:“对,只要我们动脑筋,就有思路,再想想,还有补充吗?”学生思考了一下,做了补充,教师又点了点头,“很好,请坐”,“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看法吗?”该生听得很认真。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以上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

【解析】教师甲的做法不值得认可,我认可教师乙的做法。(总)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论点)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不能认为学生笨,给学生贴标签,而应该像教师乙那样,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论据)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哪怕学生真的回答不上来,也应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而不应该像教师甲那样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学生是独立的主体(论点)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启发、激励学生。3.学生是独特的人(论点)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在教学时应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可能有的学生需要细致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应有耐心,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这一问题,老师在提问之前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

(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应该因材施教。教师乙在提问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变换提问的角度,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论据)

总体而言,教师甲的行为不妥,教师乙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该肯定。(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