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问题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综合性的认识问题

基础设施在西部大开发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过分注重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忽视交通基础设施成网后才能发挥效应的特性等。为了避免不理性的认识影响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的实施,有必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综合性做一些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巨大、效应综合的特征,这些基本特性决定了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对基础设施的作用已做过不少研究,归纳起来,可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投资量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提供支撑,一般供给上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二是建设周期较长。以交通运输业为例,铁路建设一般需要5~8年时间,大型的运输网线则需花费几十年时间。三是具有网络特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水利行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通过网络传输,体现出规模经济与网络特性,因此这类基础实施具有成网后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特性。四是外部经济性。基础设施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其资金收益要低于其他产业部门,但具有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正效应,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与其相关的行业、人群无须支出成本而受益。五是垄断性。基础设施产业的网络性和巨大规模经济性,使得必须由少数企业垄断性经营以达到效率成本的最大化。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应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必须由国家干预且进行垄断性的管制。

上述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所产生的效益绝不能单纯从经济效益一个维度来衡量,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土安全等各个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价,才能得出客观和比较准确的结论。因此,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所能发挥的作用绝不能仅从经济效益一个维度来考量,退一步讲,即使单纯衡量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也要考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在成网之后才能发挥相应作用的特性。

(二)能源输送通道建设问题

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西部富集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建设我国能源基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必然使能源外送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能源通道建设理应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西部地区能源通道建设有多个方案。为了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有必要对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的方向与线路选择做综合分析。

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的主要输出地,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期间能源输出的主要地区。铁路作为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在资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压力逐渐增大。内蒙古西部、陕北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外输地,很多大型煤矿站所依托的铁路线路却相对较少。目前承担内蒙古西部和陕西省煤炭外运的主要通路,包括京包、大准、陇海三线运输能力长期紧张。以内蒙古为例,近年来煤炭外运量急剧增长,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大量外运煤炭只能依靠公路运输,导致京藏高速公路近年来连续大拥堵,而电力外送通道也不畅通。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地区水电、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西电东送”的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电网建设滞后。在西电东送的整体格局中,南路通道建设速度最快,现已形成数十条输电线路,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路通道也随川电东送正式投入运行,而北路通道只有内蒙古电网和山西电网实现送电,陕、甘、青、宁、新西北五省(区)没有一条线路参与北路通道的电力输送。“十一五”期末,西北电力外送能力高达1100万千瓦以上。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对电力的需求要小于东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激增的电力只能由当地消耗一部分,其余的电力则需要通过西电东输的形式送到东部地区,否则,西北能源产业将遭受致命的打击。由于西电东送西北通道的缺失,导致西北大量富余的电量无法外送,东、西、中部资源不能实现互补优化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严重影响了能源的开发及其向外输送。

(三)特高压电网建设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和供电的可靠性。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伏交流和正负800千伏直流输电网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为500千伏线路的4~5倍,正负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线路的输电能力是正负500千伏线路的两倍多。同时,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相比500千伏线路,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而损耗只有500千伏线路的25%至40%。因此,特高压电网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和节约土地资源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对特高压电网建设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集中于技术的可行性方面,如联合国经济社会部一份报告指出:“交流1200千伏曾在俄罗斯使用,无论如何,超出1000千伏时,承受如此高电压的实际难度、设备和绝缘代价都过高而难以采用。”http://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_0643064372952699.htm.l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特高压电网的经济性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交流特高压输电耗资巨大,如在晋陕蒙建空冷机组用交流特高压输电到南方地区,保守估计,比通过铁路输煤到港口转运到南方建电厂要多耗煤15%~16%,盈利较为困难。但是,国家电网认为,大型煤电基地的电力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除去输电环节的费用后,到网电价仍低于当地煤电平均上网电价0.06~0.13元/千瓦时,同时可节约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节省电源投资560亿元,接纳新增清洁能源1.45亿千瓦,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每年减少环境损失45亿元。

特高压电网的优势突出,但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应稳妥推动特高压电网建设。从电网建设的历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输送容量在不断提高,电压等级也随之不断提升,从66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到500千伏,随着技术进步电压等级不断提升是一个客观过程。因此,尽管对特高压电网建设仍有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十二五”期间应在已有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但推进的速度不宜太快。

(四)局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

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2%,但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前,西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全国用电需求量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西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加速,到2007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经从2000年的7184.8万千瓦增加到14823万千瓦,翻了一番有余。

尽管西部地区水电资源开发明显提速,但受多方利益驱使,这种开发格局对当地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长期影响尚未引起全面关注。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承载力较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极易对生态要素造成扰动,从而引起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另一方面,水电枢纽及配套工程的建设对所在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库区水位、水温以及下游河流的水文条件将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破坏部分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甚至导致某些物种的绝灭。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由于多重因素驱动需要加快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随着西部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强度增大,局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五)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过程中,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经过宁波等东部城市的实践,目前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上海、杭州、武汉等中东部地区的大城市纷纷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力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而且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随着城市智慧含量的提高,还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有利于推动向低碳化、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城市转型。这表明,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西部地区在信息化的浪潮中通过实施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而且对于西部地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