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规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内因与外因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就是根据与条件的关系。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性,因而叫内因;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因而叫外因。毛泽东讲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表现在,某物是某物的同时,就已包含着它将要变成的另一物的因素,所以某物才能变成另一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如此,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的道理也如此。假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包含社会主义这个对立面,这个否定资本主义的因素存在,那么,资本主义就不会变成社会主义。

黑格尔曾经讲过:“根据的规律是这样说的: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这就是说,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也不仅在于说某物是肯定或否定的,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这本质也同样不是抽象的自身反映,而是反映他物。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就是根据。根据之所以是根据,即由于它是某物或一个他物的根据。”[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又说:“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对本质的内在存在加以这样的规定,就是根据。”[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黑格尔的话不无晦涩之处,但他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即本质不是抽象的自身反映,而是反映他物的,他物就存在于某物之内,所以某物才能变成他物,而不变成别物。当我们这样规定本质的时候,它就是根据了。相反地说,当某物不能变成另一物的时候,那么,某物就不具有变成另一物的根据。奴隶社会只能变成封建社会,而不能变成共产主义社会,石头可以变成沙土,但它却不能变成鸡蛋,这都是因为没有根据。《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七十二变、《聊斋志异》里的狐妖变人等,都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事例。这种变化只能是主观想象的变化,它不需要任何根据。这些变化只有文学意义,不具有科学意义。

明确了什么是根据,根据的作用也就随之明确了。根据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决定事物只能变成什么,而不变成什么。变成什么不变成什么,这就是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鸡蛋只能变成小鸡而不能变成火车、石头,这是由于根据所决定的。

事物具备了根据,是否就一定能变成另外的事物呢?还不能。事物要实现变化,还要有条件,离开了条件,根据自身是不能实现什么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而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又是依赖别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依靠自身就可以实现变化的,因此,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原因了。

例如种子的变化。种子要变成植株,除了根据以外,还要有温度、水分等条件,没有这些条件,种子只能是种子,它绝不会变成植株。同样,资本主义要变成社会主义没有条件也是不行的。在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斗争,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不会诞生的。显然,那种只看到根据而忽视条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对条件,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两种。所谓直接条件,指这个条件直接可以通过根据而起作用,它不需要别的条件作中介;而间接条件则要通过直接条件为中介,然后影响根据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直接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是条件,但这个条件还不能直接对根据产生作用,它要通过中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和马列主义的传播以及党的建立和发展来发生作用。毛泽东说过: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

这种间接条件的影响作用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学告诉我们,三色堇和红车轴草必须靠土蜂的传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它们的繁殖同土蜂的数量大有关系。如果土蜂的数量过少,那么,三色堇和红车轴草的受精就会受到影响。但田鼠又是土蜂的敌人,土蜂的多少又同田鼠的数量大有关系。这时,田鼠对三色堇和红车轴草的影响就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土蜂间接起作用的,所以它是间接条件。而猫又是田鼠的敌人,当人们知道田鼠过多会影响土蜂传播的时候,那么,要养一些猫就会奏效。猫对三色堇和红车轴草受粉来说更是间接条件了,它要通过两个环节才能发生作用。

既然事物的发展不能离开根据,也不能离开条件,那么二者的作用是否就一样了呢?不能这么说。根据的作用决定事物能变成什么或不变成什么,而条件则决定某种变化能不能实现,二者的作用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们的差别具有绝对性。但超出作用性质这个范围,二者的差别无疑是相对的,是互相转化的。就是说有时根据起决定作用,有时条件起决定作用。当我们把根据当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把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当成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时,指的就是作用性质上的不同。

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起不起决定作用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起决定作用,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起决定作用。(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也存在决定作用和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的争论,这一点下章详谈。)我认为,要在这个问题上把意见逐渐统一起来,首先要对“决定作用”一词有个一致的看法,否则,争论很难有什么积极的结果。

这里的决定作用如果是指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话,那么,条件不具有这样的决定作用,因为条件任何时候都不具有这种作用。如果这里的决定作用已经不属于作用性质的范围,而仅仅关乎事物变化的统一过程能不能实现,那么,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有的学者主张一定条件下条件起决定作用是针对超出作用性质这个范围来讲的,而有的学者则主张不超出这个范围。两种观点虽然都是主张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但论点是不同的,应该加以区别。

那种认为超出性质范围,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观点,通常举的是如下的一些例子。一种是机械运动,这种运动外力起了决定作用,足球的滚动难道不是凭队员的脚劲而是靠球自己吗?另一种是小麦没有变成植株而变成了面粉,这是外因改变了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这两个例子虽然都像是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起了决定作用,但都不是。

关于机械运动是不是外力起了决定作用,我们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一节里已经作了说明,不再重复。

小麦没有变成植株而变成了面粉,是否说明外因可以改变根据,可以创造根据呢?不是,如果外因可以创造、改变根据,那么,为什么外因不能使水变成面粉,不能使空气变成面粉?这就说明,小麦可以变成面粉仍然是由于小麦中有变成面粉的根据,空气和水没有这种根据。可见小麦不只有一种根据、一种性质,它有多种根据、多种性质。

过去人们有这样一种看法,即现象是丰富的、多样的,而本质是单一的、贫乏的。这种看法有不全面之处。现象固然比本质多样、丰富,但这并不意味本质是简单的、贫乏的,就不同层次而言,本质同样也是多样的、丰富的。事物既有一级本质,又有二级本质,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只是由于科学的水平和人类认识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一下子还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更多方面。但本质是多样的、丰富的则是一个客观事实。例如,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开始只看到一个个具体的物体,后来则认识到分子、原子,现在又认识到基本粒子。可是,基本粒子也并不基本,它仍然是有结构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不断加深。不但自然事物是这样,社会事物也是这样。以往我们在表述社会主义特征时,往往注意它在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特点,这虽然是对的,但并不全面。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就比以前的认识深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树木可以生长,也可以燃烧,我们说,它有两种质:生长力和可燃性。”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5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树木当然不止这两种质,它还可以被做成桌椅,也可以当作化工原料,还可以被雕成像,变成一件艺术品。树木还可以变成商品,被人们买卖,如此等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但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并且事物的每一个质、每一个规定也都有自己的对立面,都有自己的他者,并且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小麦之所以没有发芽是因为它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或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或是因为没有得到恰当的水分与温度。但小麦之所以变成面粉,绝不是外力改变了根据,而是在小麦中就有变成面粉的根据。由于这种根据得到了条件的满足,所以它就变成面粉了。就是说,不管小麦变成植株还是面粉,都必在小麦中有根据。在小麦中没有根据,不管用什么条件都不能使它变化。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一个人生病了,吃药以后病愈了。药物之所以使病人康复,并不是药物起了根据的作用,药物是条件。这个条件是通过健康与疾病的内在矛盾起作用的,就是说,健康的根据就存在于病体之中,否则,什么灵药也不能治好病。但是药用错了又可以使人致死,能否说药物对人的死起了根据的作用呢?同样不能,因为在生中本来就包含着死的因素,药物不过是通过这个内部矛盾起了作用而已。很明显,由于事物有不同的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引出不同的变化结果,但不管哪种结果,我们都要把它看成是有内在根据的。

有些时候,有些事物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产生某种结果,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却产生了这种结果,这能否说明条件起了根据的作用呢?也不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出现某种结果,这只是反映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认识水平,这并不等于事物中根本没有变成某种东西的根据。古时候,人们曾想用贱金属变成贵金属,这就是炼金术,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似乎可以说贱金属没有变成贵金属的根据。在当时及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似乎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原子核物理学家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使贱金属变成了贵金属。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士·奔布利芝用中子轰击汞核(80Hg),把汞原子变成了金原子(79Au)。这能否说条件起了根据的作用,把本来不能办到的事办到了呢?同样不能。过去人们之所以一直未能实现贱金属变成贵金属的宿愿,是因为他们用的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改变的只不过是原子的电子排列状态,而原子核本身没有变化,所以这种化学反应不能使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现代科学则利用中子去轰击原子核,由于核里中子太多,多余的中子就会自动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中子变成质子以后,虽然没有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但核的正电荷却增加了一个单位,因而原子序数增大了一号,变成了另一种原子。这个变化的事例告诉我们,贱金属变成贵金属的根据仍在原子核内,如果原子核里多余的中子不能自动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就没有原子的变化。这就是说,以前没有实现这种变化,只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并不是没有这种根据。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事物有某种变化,条件变化以后,这种变化就没有了,这是否说明事物的根据已经失去了呢?没有。事物尽管不断变化,但它的每一种根据都不会丧失。地球曾发生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并一步步变成生物和人的过程,而现在这种过程已经看不到了。过程的终止并不是根据的丧失,而是缺乏了必要的条件,如果具备了这种条件,过程照样进行。总之,条件、外因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起根据的决定作用,它只能在根据的基础上起作用,两种作用性质不能混淆,上述所谓外因、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正是一种混淆了两种作用性质的观点。

假如我们超出作用性质这个范围,那么,无论根据也好,条件也好,它们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必须承认这一点,否则会违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有的同志曾这样认识条件的作用,认为它们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这种看法恐怕是低估了条件的作用。条件的作用不仅仅是加速或延缓,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决定事物能不能变成另一事物。假如一个事物离开了一切外部条件,那么,人们就无从想象它自己会运动。这和辩证法讲的事物自身的运动并不矛盾,因为正是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事物才能自己运动,离开了相互作用,事物怎样自己运动呢?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是指事物离开条件就不能实现变化,当事物要发展而缺乏必要条件时,条件的满足就起了决定作用。

例如种子变植株。人们要种地,首先要找到种子,因为只有种子才可以变成植株,石头是变不成的。但是,当有了种子以后,种子是否就一定能变成植株呢?不一定,这要看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当种子所需的水分、温度、土壤等条件都得到满足,种子就能实现到植株的变化过程。这个条件显然对种子能否变成植株起了决定作用。所以,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何时根据起决定作用、何时条件起决定作用,完全看情况。在缺乏根据时,寻找根据就起了决定作用;当有了根据以后,条件就起了决定作用。这里没有哪一个起经常的一般的决定作用,也没有哪一个是固定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我们为什么说把条件看成只是加速和延缓事物的变化是低估了条件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光有根据没有条件,根据就不能实现。试想,没有温度、水分等条件的满足,种子能够变成植株吗?这究竟是延缓变成植株的速度还是根本没有变成植株呢?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恩格斯指出:运动之转移当然只有在所有各种条件齐备的时候才会发生,这些条件常常是多样性的、复杂的,特别在机器中(蒸汽机以及备有机钮、撞针、雷管和火药的枪支)。如果缺少一个条件,那么在这个条件安排好以前,运动的转移是不会发生的。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恩格斯讲的条件是指广义的条件,他把根据也看成是一个条件了,这个条件是内部条件。运动的转移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少哪一个条件都不行。我们讲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就是指运动的转移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也不会发生。根据与条件在运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性质是不相同的,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确理解和认识根据和条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我们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晶。既然根据是内因,是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要把工作的中心放在这个基础上,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去取得胜利,而不能把基础放在外部条件和外部活动上。因为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这些原因也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条件的作用,忽视条件的作用也会裹足不前。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