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常考题、难题精讲及新题型预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破解提对策题

提对策题是对策题中的常规题型,可以按照四步进行解答: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检测方案、确定方案。

一、准备方案

准备方案这一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类似于审题,即根据题目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比较简单,跟审题时明确问题是一致的,这一步只是再次确认一下,以保证提出来的措施“方向明确”。而分析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分析材料,结合材料提炼和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或涉及的相关主体;同时,勾画或提炼出材料中介绍的古今中外关于解决该问题的经验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相关人士的建议等。另外,如果材料中涉及政府文件或领导人讲话等,还需要将其勾画和批注出来。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大家对材料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提取出来了一些在后面对提出具体方案有用的资料。

二、提出方案

所谓的提出方案,就是根据前面分析的内容,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提炼出解决题干问题的措施。当然提出对策是最伤神、最费脑筋的活儿,所以博大弘仕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几种提出对策的简便方法,分别是:原因参照法、利益参照法、经验参照法以及多角度参照法。

(一)原因参照法

原因参照法是提对策最常用的参照方法,也是最省时、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照前面那一步分析出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条一条提出解决小问题的措施。例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分析出的原因是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那针对这个原因提出的对策就可以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食品安全走上法制轨道。

原因参照法的使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有所谓的“原因”。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可以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种就是在做前面的题目时,问题的原因就已经归纳出来;第二种就是能够按照提对策题解题步骤,在分析问题时比较容易提取出材料中包含的问题以及原因;第三种就是你本身对这个问题非常熟悉,不用看材料就知道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满足以上任意一种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原因参照法。

原因参照法在提出对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是可以直接通过解决产生问题的原因来解决整个问题。这样提出来的措施既有针对性,也很方便简洁。其次是原因可以给大家提供提思考对策的思路。有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当知道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就有可能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你的手机开不了机,这个时候你或许不知道如何解决,但当你知道它是因为没有电了,那你肯定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就是原因对我们提对策的思路引导作用。由此大家也可以看出原因参照法存在的致命的弊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知道或者能够很快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原因参照法对找原因的要求很高,如果原因找不全,那在提对策的时候就可能漏掉要点。所以,想要使用原因参照法的考生,在解答提对策题的第一步就必须认真分析,要尽量找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最后提出来的对策才能够在“全面”上取胜。对此,大家还是来看一道申论例题,来实际体会一下原因参照法在申论解题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假如就“民工荒”问题,我们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原因有:1.经济回暖,所需劳工数量增加;2.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3.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4.农民工待遇差;5.缺乏相关培训,技能素质较低;6.“二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提高。

现在要求就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这时便可以用原因参照法:第一条,“经济回暖”,这个原因是不能够解决的。难道谁还期待经济不回暖吗?所以直接排除这条。第二条,“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这个可以通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来逐渐转变。第三条,“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企业用人制度;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落实已有的法律制度,一旦出现违法现象将依法进行行政或刑事处罚。第四条,“农民工待遇差”,可以通过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农民工的待遇。第五条,“缺乏相关培训,技能素质较低”,可以通过联合专业机构或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工开展定期培训来解决。第六条,“‘二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提高”,其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更加具有主动性。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工资待遇;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措施来解决。

(二)利益参照法

利益参照法其实就是针对问题中涉及的利益体提出解决办法的方法。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不是一个主体引发的,而是由多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利益参照法就是从导致问题产生的多个主体出发,看都因为哪些因素最后导致问题产生了,然后分析怎么做这个问题就不会产生了,从而提取出解决的办法。

虽说利益参照法不像原因参照法那样一步一步地从材料中把原因分析出来,但是需要分析出问题产生涉及的主体,对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除了不用从大量材料中概括信息这点优势之外,利益参照法具有明显的劣势:第一,就是对利益主体依存性高,如果不能有效把握利益主体,或者分析出错误的利益主体,那后面的措施必然会有错误或者不全面。第二,就是运用利益参照法提出来的措施比原因参照法多一个步骤来转换。因为利益参照法在思考的时候是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去想,要考虑他们怎么做这个问题才不会发生;但是实际上做题的时候大家作答的出发角度不是这些利益主体,而是政府,因此运用利益参照法提出来的措施需要从利益主体的角度转换成政府部门的角度,比原因参照法明显多了一个步骤。

所以,要想使用利益参照法,需要看自己是否能够从问题中分析出问题涉及的利益主体,还要看自己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将利益主体应该采用的措施转变成政府可以采用的措施。如果没有问题,那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了。

利益参照法在使用的时候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挖掘主体;第二步,提出对策;第三步,转换对策。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分析这个问题都涉及哪些利益体,一个一个罗列出来,摆盘备用。然后第二步,从这些利益主体的角度去分析,看他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不会产生,这样能够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把措施提出来。最后需要将这些从利益主体角度提取出来的措施转变成从政府角度看的措施。这样就用利益参照法把题目需要的对策提取出来了。

比如用利益参照法做下面这道题:

结合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城市出行问题,请你就“政府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哪些工作”提出建议。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就这道题而言,要运用利益参照法,就需要经过利益参照的三步骤解答:第一步,挖掘主体。因此我们要来分析一下“城市出行问题”涉及的利益主体:城市道路的规划部门,城市道路的管控部门,市民层面等。第二步,提出对策。这一步就是要去分析这些主体需要怎么做,城市的出行才够绿色。从出行人来说,少开车,多坐公交车,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城市绿色出行的方式;而从城市道路规划部门来说,应该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借鉴外国绿色出行经验等;从城市道路的管控部门来说,应该加大城市管控投入力度,对违背文明出行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从法律层面来说,主要应该从制度方面入手,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相关法律等。第三步,转换对策。将从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取出来了措施转换为政府措施。例如如何让出行人少开车,多坐公交车?如何让出行人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可以通过深入基层,加强街道宣传来做到。而城市道路规划部门、监控部门以及国家这三方面的措施其实都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出的对策,无须转换。全部转换出来的措施,才能成为最后检测方案和确定方法的对策内容。

(三)经验参照法

经验参照法就是指借鉴别人、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措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依托的就是别人的经验或者其他地区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一般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就是材料,也就是将材料中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其他地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借鉴过来,成为自己的措施。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地沟油”问题提出对策,而这个时候材料中刚好有日本解决“地沟油”的经验——将地沟油转化成垃圾车的燃油,这时就可以用经验参照法,将日本“把“地沟油”转化成垃圾车的燃油”的经验借鉴过来,成为我国解决“地沟油”问题的措施。

第二个来源就是知识储备。有的考生涉猎广泛,经常看新闻、看报纸,由此便可以积累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这部分知识就成为考生使用经验参照法时依据的知识内容。例如要求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如果你刚好知道某城市周边通过发展农家乐来引导乡村旅游的经验,那么就可以拿出来成为你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的建议。

(四)多角度参照法

所谓多角度参照法,就是在提对策的时候可以有多个思考的角度,可从这些角度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方法在实际使用时有点像市面上一些培训机构提到的万能公式,就是给你一个模板,往里面填东西即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初学申论的考生使用,因为初学申论的考生一般都不知道如何提对策,而多角度参照法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帮助大家思考如何提对策。

有哪些角度可以成为大家提出对策所参照的角度呢?在这里博大弘仕提供了九个可以帮助大家思考对策的角度,分别是领导重视、宣传教育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监督手段、道德手段、加大投入。

第一,领导重视。领导重视就是说领导将这个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运用这种手段的时候要注意:提到领导重视,则所涉及的问题必须是领导会重视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够强迫领导去重视,只有领导自己去主动重视。实践中在提领导重视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条措施放在第一条,不能放在后面。因为一个事情当领导重视了之后,这个问题才会被注意到,各部门才会采取措施去解决。温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以及由此产生的“清欠风暴”就是最好的社会例证。领导重视常见的手段就是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已经制定了某项计划、措施、方案,这个时候在提措施的时候就应该说:应严格按照××的计划、措施、方案,将该项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等。

第二,宣传教育手段。宣传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来纠正人们意识上、观念上的错误。宣传教育一般是通过媒体、书籍、学校等中介来实现的。使用这种手段的前提是人们在意识上、观念上存在错误,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利用媒体,如公交车上关于公交车安全的公益广告;利用书籍,如用养生类书籍来改变人们在养生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利用学校,如通过学校的教育来打破大学生就业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这类措施都是用的宣传教育手段。宣传教育手段通过纠正意识来改变行动,时间会花得比较多,短期不怎么能看到效果。就像我们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一样,通常也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同时宣传教育手段受个人的影响比较大,也就是说这种手段能不能起作用,还是在于个人,所以这种手段都是同其他手段一起使用的。例如,酒后驾车问题,人们对于酒后驾车抱有侥幸心理这种错误的观念,就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来纠正。

第三,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就是直接用下命令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它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两个特点。直接性指直接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用拐弯抹角或者迂回解决。强制性指政府利用行政职权,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要求按规定照办,如果不服从就要受处罚。这种措施在往年是非常常见的,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行政手段就少很多了。常见的行政手段有下命令、罚款、没收营业执照等。

专家点拨

注意:行政手段要谨慎使用。

第四,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调整税率政策、物价、货币政策等措施来解决问题。经济手段适用的主要范围是针对市场、与经济有关的问题。而在解决申论问题时,常见的经济手段有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等。

第五,管理手段。管理手段是指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来解决问题。计划和组织主要是针对项目类问题,例如地铁建设问题,首先就要做好计划,然后再来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导主要是采取激励手段来提高人行动的积极性。这个很好理解,就像在考试之前,有的父母跟孩子说,你要是考试到了全班多少名,我就给你买什么。家长其实就是想通过这些东西来引导孩子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控制是指将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免引起更大的损失。就像“非典”、“甲流”,被感染者被隔离起来,以免传染更多的人,造成更大的损失。在用管理手段的时候,需要明确一点:管理手段属于政府行政的范围,所以用管理手段提出来的对策一定是要在行政范围内,也就是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

第六,法律手段。随着依法治国的方针的贯彻,政府更多地从法律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考生在申论答题的过程中也不要遗忘了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立法,一种是执法。立法包括两层含义:没有法律的就应该立法,法律不完善的就要完善。例如我们说建立网络安全法,完善道路交通法,而不能说建立道路交通法,因为已经有了这部法律,完善即可;执法主要是针对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和执行的问题,例如我国早就有了水资源保护法,在贯彻执行上存在困难,在提对策时就要建议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在用法律手段的时候,一定要辨明该问题是否存在相关法律,没有法律的才能建立,法律不健全的才能完善。法律手段就是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巨大的约束力来规范各主体的行为,但是因为立法的主体和执法的主体不同,其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造成立法和执法相脱节。在解决问题时,如法律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小的方面,则大家在运用法律手段时一定要将建立健全法律和加强执法一起提。如果法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则大家在提对策时就可以将建立健全法律和加强执法分开来提,这样会使措施看起来比较丰满。

第七,监督手段。监督手段就是动用各类监督来解决问题。我国的监督手段主要包括四种: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党内监督主要是针对党内事务、党员。党员定期上交思想汇报,这就是一种监督党员思想的手段。行政监督,主要指针对政府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主要是上级监督下级,例如下级向上级定期做工作汇报的制度。法律监督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政府或者人民的行为进行监督,例如检察院对贪腐官员提起诉讼。社会监督就是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就是人民、媒体、社会来监督党员、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行为,例如市民因某件事情给市长写信。对于监督手段的这四个方面,大家在用的时候不要搞混了,不要犯用行政监督去监督党内事务这类低级错误。其实监督手段同我国现行的执政理念是相符合的,每年两会开幕之前,温家宝同志就会做客《新华网》,希望人民群众对两会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这就是鼓励人民进行社会监督。

第八,道德手段。道德手段针对的是提对策的主体,不是针对所有人。从内部解决问题可以对外部提出的措施起到辅助作用,但同时对个人要求就比较高。如反腐倡廉,要做到反腐倡廉,外部采取再多的措施,如果官员自身素质不能提高,这种问题还是会出现的。所以,常见的道德手段就是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对法律的认识等。

第九,加大投入。当出现投入不足的情况,我们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解决。加大投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财力的投入,二是人力的投入,三是科技的投入。财力的投入主要手段是政府拨款、财政预算、吸引社会资金、广开融资渠道;人力的投入主要是高素质人才的投入,此时就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科技的投入包含科技创新,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等。

专家点拨

提出方案注意事项:

1.这些方法可以交叉使用。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补充,以确保对策的全面性。

2.针对问题比较庞大,要求字数又比较少的题目,就需要有宏观对策。在语言表达上要经常用到制度、机制、方针、原则、中心等词语。

3.针对具体的小问题,要提出微观对策。微观对策要求对策的内容更加深入和具体。

4.针对突发事件,要用应急措施。在应急措施中,那些循序渐进的措施是不能提的,只能提立竿见影的措施。

三、检测方案

提出的对策并不一定都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例如有考生针对我国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出了积极开发耕地资源的措施。从表面上看,这条对策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开发耕地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现在正在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同时为了保护生态,国家不可能积极开发耕地资源,所以这一条措施明显不可行。所以,在提完对策之后,需要进入第三步——检测方案。所谓检测方案,就是根据前面介绍的作答要求,一条条核对前一步所提出的对策。具体需要检测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向是否正确,即看提出来的措施是不是针对题目问题,是不是跟材料中命题老师的倾向一致;第二,内容是否可行,即看提出来的措施是不是符合我国的法律法律、方针政策、经济条件;第三,权责是否明确,即看提出来的措施是不是该谁去干就是谁去干,有没有越权、越位的现象,有没有对策没有施行单位的等;第四,考虑是否全面,即要看提出的对策考虑是不是全面,有没有顾此失彼,有没有只考虑现在不考虑未来的措施;第五,阐述是否清楚,即要看措施表述是不是清楚,表述不能够出现逻辑漏洞,例如说一半不说了。另外,提出的对策不能具有明显的个人倾向。符合这五个方面要求的措施就算是检测成功的措施,能够成为最后的答案要点。

四、确定方案

确定方案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合格的措施进行加工和包装,来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对策题最后的答案安排跟概括题比较类似,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就是对策引入+对策阐述+对策展开。

(一)对策引入

对策引入写在对策的前面,通常用一句话来说明、交代问题,有时候也会简单论述下原因或影响等。通常,如果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下,那么一句话交代下问题即可。例如:针对某某问题,拟提出如下建议。如果字数要求超过300字或者题目要求说明问题或原因等,那么就可以用一段话交代问题、原因等。

(二)对策阐述

对策阐述是对策题的主体内容。目前的考试,通常要求对策分条或分段作答,要求条理清晰,逻辑连贯。通常,我们要提4~7条对策,而且每一条的表述要精练,凸显出重点;另外,每一条的字数应该相当,要四平八稳。为了使内容清晰,条目与条目之间可以采用序号或过渡词进行连接,例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一,二,三,四”或“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五是”等。

(三)对策展开

前面已经说过,对策题一般都要分条或分段作答。所以在撰写答案的时候,每一条或每一段通常采用这样的格式:祈使句+具体阐述(主体+具体的手段+对策客体+最终的目的)。例如:推行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推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协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保障运营企业效益。“推行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是一个祈使句。具体阐述的文字中时,政府部门是主体;具体的手段是推进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策客体是国有企业;最终目的是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保障运营企业效益。

专家点拨

注意事项:在对策阐述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每一条对策之间的顺序。常见的对策顺序规则有三种:根据对策的重要性排列,根据工作流程排序,自定义顺序。

根据对策的重要性排列是指将重要的、效果比较明显的对策放在前面,而那些次要的、主要起补充作用的对策放在后面,凸显重点。

根据工作流程排序是指根据常规的工作流程进行排列。例如: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展开调研,摸清情况;广泛讨论,提出对策;先行试点,分步推广;总结经验,宣传教育。这几条对策就是根据工作流程进行的,有先后顺序。通常“思路题”是需要根据工作流程排列顺序的。

自定义顺序是指那些对策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明显的主次分别,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