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策论文写作技巧
策论文作为议论文的一种,主要包含三大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根据国考以及地方省考文章论述题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要想拿下文章论述题的“骨干”,须重点从论点和结构入手。当然这里的论点就是文章的论点,这里的结构就是具体论证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在申论文章上,就是文章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所以,掌握一篇申论文章(包括策论文),其实就是从这篇文章的论点、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下工夫。因此,以下将以文章拆分的形式,为考生具体介绍策论文论点、标题、开头、正文以及结尾的具体撰写方式。
一、提炼论点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议论文的主心骨,是文章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论点展开的。论点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文章是否偏题,论点深刻与否将直接决定文章是否有价值。而广大考生却常常忽视对论点的推敲,部分考生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论点,胡写一通,或将材料中的内容堆砌一番,到最后自己都搞不清文章写的是什么。那么申论文章的论点究竟如何拟写呢?
针对策论文题目,常见的确定论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托对策题。通常情况下,申论的最后一道题的主旨都是谈论对策,论述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确定论点时,就可以依托对策题,从中寻找出比较熟悉的、能够阐述深刻的某一方面作为论点。例如谈论“民工荒”的问题,一般可以提出多条对策: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宣传教育等。考生可以从中任选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论点,围绕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依托对策题可以节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只需要论述问题即可,因此,这种方法属于投机取巧的一种方法。
2.参照材料观点。由于申论材料就是围绕着主要问题在谈论,因此其中必然会蕴涵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有些是命题老师赞同的,也有些是命题老师反对的。那么大家在写文章时,就可以从材料中挑选那些命题老师赞同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述。这样做既省时又可以确保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解答这种题目,关键是明确给定资料的态度,找出考官的倾向。
3.引经据典。引经据典就是指选择某个理论的某个侧面作为论点,比如说针对环境问题,就可以选择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作为论点。这就要求大家熟知某些理论,尽可能多地掌握理论知识。另外,引经据典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与理论的完美契合,不能把这个理论当成摆设,放在那儿让其自生自灭。比如说论点是“统筹兼顾,协调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结果在论述的时候,没有提到一丝“统筹兼顾”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论点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4.取材实践。取材实践就是指大家可以结合材料中的问题以及题目的要求,从生活实践中找灵感,提炼论点。这样的论点只要做到观点正确、阐述深刻,同时符合职位要求,一般都比较新颖,受欢迎。当然,如此提炼论点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是时间。因为这种方法基本上抛开前面的所有小题重新开题,所以需要耗费的时间就要比前几种长,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间。通常,如果最后一道题只剩不足1个小时思考和作答,就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法。二是切忌忽视材料和题目要求。万变不离其宗,材料是申论作答的来源,题目要求是申论作答的指挥棒,因此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万万不可脱离材料,更不可不顾题目要求。比如材料谈的是,人口普查暴露出来的人口问题有养老问题、男女比例的问题、人口普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等,并有一句话是“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摸清‘家底’”,题目要求以“家底”为题写篇文章。这道题中的“家底”就是指人口,所以如果你一定要谈“养老”,那么便是脱离了材料和题目的要求,这样的论点就有偏题的嫌疑。
二、拟定标题
标题的拟定和立论是密切相关的,而申论文章本身的严肃性就赋予了申论文章标题特定的固有特征。标题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四点:直接体现论点,简明精练,实际而不空洞,吸引人而不哗众。那如何达到申论文章标题的四点要求呢?对此,博大弘仕给广大考生推荐几种拟写标题的方法。
1.用动词开头,使用对偶或仿对偶的句子。对于策论文或者以对策为主的文章,考生就可以用动词开头体现解决问题的姿态,用对偶或仿对偶句子提升吸引力。例如:关注民生创和谐,彰显先进促发展。这样的标题一看就很大气,气势磅礴,既符合题目要求,又提升了吸引力。这样的标题,一般前半截是论点,后半截是目的,也就是前半截为主要对策,后半截是要取得的效果。
2.虚实结合,采用理论加论点的方式。如果采用了引经据典的方式提炼论点,那么考生就要把这个理论给体现出来,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吸引力。这时候就可以前半截是理论,后半截是论点或论题。例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个标题就是前半部分是理论,即“以人为本”,后半截就是论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将理论具体化。当然,还可以将理论糅入标题中。
3.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设置标题,可以使用正副标题的形式,例如,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突发应急机制;安得广厦千万间——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这种标题比较有吸引力,有引用有内容,通过引用提升吸引力,通过副标题解释引用,体现论点。但是在引用和借鉴的过程中必须体现观点,否则将会出现吸引而不知所云的情况。例如有些考生关于民工荒设置的标题是“把根留住”,这样的标题就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有就是注意引用的场合,比如一些电视剧台词、古诗词并不符合申论文体风格的语言,此类用语就不要用来做标题了。例如有些考生用《天下无贼》中的话“做人要厚道”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标题,这样的语言就不符合文章的风格。更有甚者,谈论腐败问题用的标题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就让人哭笑不得。
4.改编经典语言。在引用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对一些常用语、名言、文学语言或经典语言进行改编,使其符合题目的要求和语言风格。比如:“打好餐桌保卫战”,“食品监管避免击鼓传花”,“人口膨胀:城市不能承受之重”,禁除网络谣言当“刮骨治疗”等。这些标题就是将一些经典言论进行改编,将其糅进所要论述的内容中,既体现了论点又提升了标题的吸引力。
三、撰写引论(开头)
引论就是引述相关的原材料,顺理成章地亮明观点、独立成段;其实引论说白了就是文章的开头。引论必须独立成段,必须是个判断句,目的在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引出所持的观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步的写作要求是简明扼要、开门见山。
为了增强各位考生申论文章开头的吸引力,特推荐几种“引论”方式,主要有背景式、问题式、理论式、意义式和观点式。
1.背景式。背景式的开头方式是指开头的时候首先交代问题或论点产生的背景,指明论点提出的背景条件,为论点的提出和展开提供土壤。例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一系列富民政策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许多实惠,生活资料日益丰富,消费水平日趋合理,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已经逐渐从温饱走向小康。住房方面,从福利分房到标准价和成本价购房,从经济适用住房到住房商品化,国家住房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此,加强各个方面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中央富民政策,了解群众疾苦,宣讲中央政策精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当前房改基层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选自《陕西日报》,2009-03-25,作者:周萧引)
这段开头包含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房改工作的背景条件,指出我国的住房结构以及住房制度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第二句话提出论点,即要做好房改工作。这样的开头就为论点的阐述提供了现实条件,只有在此背景条件下,论点才具有意义。而背景式的开头符合“实事求是”、“因时制宜”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问题式。问题式的开头方式是大家都喜欢采用的,也是最常见、最传统、最中规中矩的一种开头方式。问题式开头常见的结构是:“引述材料+原因分析+确立观点”。例如: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比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还不够多。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二是有些单位着眼于直接“使用人”,总想招聘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不愿接收刚出大学校门、未经实践锻炼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大多想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经济效益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就业主管部门必须针对这些原因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这段开头就是典型的问题式开头,首先交代就业是民生之本,然后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论点。这种开头方式比较传统和保守,但由于考生都习惯采用这种方式,因此新意略显不足。初接触申论的新手可以先用这种方式练笔,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灵活安排申论结构时,建议尝试其他的开头方式。
3.理论式。理论式的开头方式是指通过引用理论的方式切入主题,例如引用名人名言、高层领导人发言、党章、十七大报告中的某一段话等。例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关涉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关涉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这段开头就是采用理论式,首先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话,然后切入论点。这样的开头使论点更具有说服力,相当于告诉考官:胡总书记都这样说了,因此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理论式开头更能够体现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更容易取悦考官。
4.意义式。意义式的开头方式是指首先指出论点产生的意义,通过说明论点具有的积极影响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例如: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上了重要议程。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而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不仅是一个有益的社会投入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的社会发展过程。因此,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种发展形态和模式,把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这段引论采用的就是意义式的开头方法。开头首先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然后指出论点: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种发展形态和模式,把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这样的开头说服力较强,而且能够体现作者的政治眼光以及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这种开头方式也可以作为考生重点练习的方法之一。
5.观点式。所有的申论文章在引论部分都需要指出论点,因此无论是问题式还是意义式抑或理论式都需要在段尾处指明论点。观点式开头是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一句话就交代论点。例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科学发展,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在大局中谋发展、促发展。河北省张家口市紧邻首都北京,是首都北京的上风口、水源地。张家口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定地把“面向首都定位,推进区域发展”作为重要战略。
这段开头就是开门见山,文段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论点,下文通过列举张家口市简单佐证了论点。这种开头方式一目了然,但也具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字数少。通常论点一句话即可,因此引论的字数就比较少,本论的部分就需要加大笔墨,这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是否选择观点式的开头方式还是需要考生自己斟酌,量力而为。
四、安排正文(本论)
(一)分论点组合方式
策论文的性质决定了申论的分论点必须谈措施,这些对策有两种安排方式:一种是并列式,一种是层进式。
1.并列式
并列式是指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不分先后,不分主次,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例如2009年12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坚持协调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的文章。其三个分论点分别是:统一思想、提升理念,大力实施文化大市战略;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努力构筑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领导、推进创新,积极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篇例文中,标题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下面有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明显的主次分别。这样的分论点就属于并列式分论点。这种分论点撰写起来比较简单,阅读起来也很简单,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层次感,缺少吸引力。对这种结构,考生在设置分论点的时候,可将分论点放在每段段首,让阅卷老师一看到段首就知道这段说的是什么,后面的内容都可以不看。所以,这个段首的总句就非常重要,一定要吸引眼球。它吸引眼球的方式与标题基本上差不多,可以用动词开头,用对偶或仿对偶句子。
优秀分论点示例:
标题:在维护群众利益中促进社会和谐
分论点1:抓发展,夯实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分论点2:解民忧,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分论点3:保平安,维护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这是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由山东菏泽市委书记陈光撰写的题为《在维护群众利益中促进社会和谐》一文中的三个分论点。这样的三个分论点,一读起来就很有气势,朗朗上口。
并列式分论点可能会导致文章层次不清,因此采用并列式的分论点安排方式,还可以用序号标明层次,使文章条理清晰。例如:
标题:维护党的政治纪律须做好四个“表率”
分论点1:一要做理论学习的表率。
分论点2:二要做信念坚定的表率。
分论点3:三要做执行纪律的表率。
分论点4:四要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这是《人民网》理论频道郭维柱撰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围绕着党的政治纪律提出了四个分论点,这四个分论点作者用了“一要”、“二要”、“三要”、“四要”这样的序号来标明层次,使分论点更加醒目,更加能够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2.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指几个分论点之间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这些顺序不能随便打乱,如果打乱的话,会导致文章的条理混乱。例如2011年12月《求是》上刊登的一篇题为《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分别是: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三个分论点,从表面意思上就能明显地感觉出其中的层次:首先要认识问题的重要性,然后理解其要求,才能进行建设。随意调动任何一个分论点的顺序,都将会导致文章的结构混乱。这样的分论点就属于层进式分论点。以层进式设置文章的分论点会使文章更有层次感,使论述循序渐进,会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另外,采用层进式分论点还可以通过“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引导词进行引导。
优秀分论点示例:
标题:要让“城中村”的干部群众转变观念
分论点1:首先,在身份意识上,要让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
分论点2:其次,在经营方式上,要让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由小农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
分论点3:再次,在利益追求上,要让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由只看眼前向更加注重长远转变。
这是刊登在《南方日报》上,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中心主任、教授蔡兵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要让“城中村”的干部群众转变观念》。这篇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就是通过“首先”、“其次”、“再次”的引导词区分开,同时表明分论点的顺序和层次,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两种不同类型的分论点各有优缺点,广大考生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文章的需要以及自身知识的储备采用恰当的分论点。
(二)段落内容安排
段落内容安排的学名应该叫论证,也就是申论文章具体的论证过程。在这里还是给考生介绍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1.并列论证
并列论证就是把要论证的内容一一地排列在文段中,这种方式是最为基础的论证方法,它把东西都堆在一起,比如问题、原因、措施,不过既然是策论文,所以在堆砌的时候,一定要以对策为主。例如: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重点抓好西藏和四川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物质基础。
这段话的分论点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它后面全是具体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这种论证方式就是并列论证。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主要是从两个相反的方面论证某个问题,找出这两种情况的差异点,从而证明分论点的准确性。比如说“强化安全意识”这一个分论点,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就可以说:对安全生产认识不清,麻痹大意,安全措施采取不到位,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将安全摆在第一位,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这个论述,就是将安全生产的思想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述,然后对比,从而得出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的结论。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可能更多的是语言的修饰。我们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使论证更有立体感,增加阅卷老师的批阅趣味。例如,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那些只知背诵教条,没有科学态度的人,画了一幅肖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主席将那些只知道背诵教条的人比喻成墙头的芦苇和山间的竹笋,这样的比喻很形象,也能够吸引阅卷老师。因此,在写文章时,有些需要长篇大论的,或者是论述内容很枯燥的,考生就可以尝试着用一些比喻手法增添色彩。
在论证的过程中,论证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怎么样选择论证内容,怎么样将内容进行组合,怎么样将内容阐述清楚,这些都是论证手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尝试不同的论证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观点,熟练掌握的方法越多,在考场上可供利用的手段也就越多。
五、拟写结论
结论的作用就是总结全文观点。有的考生特别喜欢在结尾处大喊口号,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可由于自己的水平不够,往往说得不得要领,或者虚张声势,给人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比如看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就在文章最后一句搬用:“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看了十七大报告,又写:“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口号式的结尾,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文章都照搬在写作中,虽然大气却极为空洞,文不对题,给人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
结尾有很多种,热情激昂只是其中的一种,真正要把尾结好,不一定要喊口号,发号召。结尾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提倡简洁有力的结尾,水到渠成。常见的写法有以下三种:
(一)总结全文
运用这种结尾方式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简练准确,不要拖泥带水,否则易使人产生拖沓之感。例如,《关心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结尾:
做好农民工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对应对金融危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要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制度上得到有效保障,使广大农民工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关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结论点是对论点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点明主旨,让人们加深对论点的印象。总结方式主要有:意义+论点、论点+意义、问题+论点三种形式。
1.意义+论点
意义+论点就是指先说意义,最后再把论点总结一下。意义就是指按照论点的做法做了以后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例如: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长远发展,是对人类根本利益的捍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建设蓝色碧海而努力。
这个例子中,首先介绍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意义,最后提出我们要怎么做,这就是论点。因此,这个结尾就属于意义+论点的结尾方式。
2.论点+意义
论点+意义就是将论点总结一下,然后说下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例如:
预防灾难和事故必须从“预”字着眼、“防”字抓起。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一结尾采用的就是论点+意义的方式,首先摆明论点,然后再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的意义支持论点。
3.问题+论点
问题+论点就是先把问题总结一下,最后再把论点总结一下。例如:
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体制和政策不完善、社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只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这一结尾首先摆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次将论点进行总结。因此,这个结尾属于问题+论点的结尾方式。
(二)深化主题
深化主题就是在收尾时,对题目或开头说的话加以发挥或强调,使文章一脉相承,结构紧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
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段结尾在最后处提升了一些主题,阐述了关心和保护农民工的历史性意义。这就不同于“概括总结式”的结尾。考生可以将两者放在一起分析比较,体会其中的区别。
(三)发出号召
结尾时表示感召或期待,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例如《坚持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篇文章的结尾: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落实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声,也是形势所迫。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投身到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去!
(节选自《半月谈》,2008年第13期,作者:郭文)
这种结尾方式比较常见,例如大家在写文章时比较爱用的: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相信我们怎么怎么样,一定能够怎么怎么样。例如:
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和社会各界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广泛认同和期待的有利时机,在工作中创新思路,更好地发挥职业病防治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就一定能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这种结尾方式比较有激情,比较适合于演讲或者演讲稿中出现。因此,如果你要写的这篇文章的话题比较沉重,或者你整篇文章的结构比较严谨,选用这样的结尾方式可能就会比较突兀。所以,考生在选择结尾方式时还是要考虑一下话题和文章结构。
至此就把申论文章各部分具体的撰写方式给考生介绍完了。其实申论文章是各个部分组合的有机整体,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可以将其拆分成论点、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但同时在实际写作时又可以将这几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组成为一篇完整的申论文章。所以,撰写申论文章,重点在于考生掌握申论文章各部分具体的撰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