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陈岱孙的《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陈岱孙(1900—1997),原名陈总,福建闽侯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陈宝璐为光绪十六年进士,伯祖父陈宝琛为同治七年进士,光绪帝帝师。外祖父罗丰禄为清政府派赴欧洲的第一批留学生。1915年秋考入福州英华中学,1918年考取清华学堂高等科的三年级插班生,1920年毕业后被录取为公费留美生,赴美国深造。先入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插班到三年级,1922年6月以《关于煤矿工会运动》的毕业论文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修业,次年秋修完哈佛大学研究院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全部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又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课程,与提出“垄断竞争论”的著名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俄林为同班同学。参见陈岱孙:《东方赤子·大家丛书:陈岱孙卷》,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1926年2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赴欧洲大陆游学,在法国巴黎大学旁听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的金融方面的课程。192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经济系经济学教授、经济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1949年后,先后任清华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代理院长,北京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经济学组副组长。其主要学术成果被收入《陈岱孙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陈岱孙在查尔斯·J ·布洛克查尔斯·J·布洛克,生于波士顿,1892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1895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03—1934年在哈佛大学讲授经济学。1917—1929年在哈佛主持经济研究委员会,1917—1919年担任全国赋税协会的会长,财政学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教授的指导下着力研究地方政府开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为“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该论文中文版被收入198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岱孙文集》中)。

地方政府开支与人口密度关系是当时财政学界的前沿课题。人口增多,政府活动必有相应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开支总额必然增长,但总开支增长与人口增长会以何种比例增加?“会以恰好相同比例即如果人口增加一倍,开支便要翻一番吗?或者以大于人口增长的比例?还是以小于它的比例增加?”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对此,当时西方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增长应使地方政府人均开支下降,其理由有二:“第一,政府与私人工业企业相类似,大规模生产必然带来更大的节约,从而使开支减少。第二,人口增加所涉及的,不过是政府各种服务的增多或重复。”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方政府的人均开支不一定随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理由之一是,政府与私人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别,“政府处理开支的着眼点不同于私人企业。私人企业把它的所有开支看作成本,除非有利可图,否则不会支出。政府却不能以同样原则决定取舍,它要考虑的是它的各种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所必须的收入”。因此,“对政府来说,不存在大量生产或大规模企业管理那样多的机会,而且各种惯常义务的扩大还可能使开支的增加比人口增长来得更快”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理由之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政府将比人口维持不变时要做更多的事情,尽更多的义务。“例如,治安部门的扩大必定比城市人口数增加的比例更快,就是一个明证,因为人多使犯罪行为滋长。卫生部门亦是这样。疾病来自肮脏,而后者是人口拥挤的自然结果……在小城镇,水是便宜的;人口一旦翻番,充分供水常常就成了十分费钱的事情。排水系统,街道和道路也是如此。”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陈岱孙认为,上述有关人口密度与政府开支的两种对立观点“主要(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沿着抽象和先验的路线发展的。尽管也常援引若干事实来支持这些观点,但是这个问题从未以全面的归纳法进行分析”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因此,陈岱孙在博士论文中试图以“归纳方法来检验以演绎方法得出的上述理论”。该文“以麻萨诸塞州(即马萨诸塞州——引者注)的市、镇人口和开支作为统计的基础,以期详尽地说明这些市镇人均开支随着人口密度发生的变化,考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关系”。至于自己为什么选择马萨诸塞州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陈岱孙认为主要“是由于它有其各市、镇公共开支的全部统计材料,且都经过很好整理”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论文首先研究了马萨诸塞州354个市镇1919—1921年的地方政府总开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文章将354个市镇依人口密度的大小由低到高划分为16个组别,分别考察其地方政府人均开支的情况。其得出的结论是人口稀少的市镇,人均开支一般来说是很高的,“一旦人口密度增加,它们便开始急速下降”,但在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600人时,“下降趋势即转为上升趋势”,“总的趋势是两头向上的抛物形凹面曲线”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1页。。这一结论表明,人口密度与财政开支的关系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点,递增论和递减论各有道理,亦各有其限制条件。

在分析了地方政府总开支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之后,陈岱孙还进一步考察了各类地方政府开支,如教育、公路、政府经常支出、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开支、卫生和保健开支、慈善事业和军人福利开支、图书馆开支、娱乐开支及支付利息的开支等与人口密度的关系。经过缜密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人均教育开支平均数的变动,与总经常开支的变动极为相近”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人均公路开支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显示出向下变动的趋势”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人均政府经常支出“变动的趋势是一条水平线”,“人均开支既不随人口密度增加而上升,也不随其增加而下降”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人均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开支“随人口密度增加而上升”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人均卫生和保健开支随人口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人均慈善事业和军人福利开支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呈“变动量稍微上升趋势”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人均图书馆开支,“总的来说是向上的,尽管增加的幅度微乎其微而且也不规则”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人均娱乐开支“同人口增长成比例”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人均支付利息的开支随人口密度的增加“显示了上升趋势”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陈岱孙分别对其中蕴涵的经济学机理一一做了仔细分析,做到了“把事实和结果同原理联系起来”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对马萨诸塞州人口密度与地方政府开支的实证研究的选题具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个异国学生来说,显示出年轻的陈岱孙在学识上已达到了高水平。正如陈岱孙的学生晏智杰教授所指出的:该论文“在大量地占有资料基础上,对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和中肯的分析,对地方政府开支与人口密度关系这个重要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独到的见解,并据此澄清和辩驳了若干歧见”,“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其科学价值”,“堪称实证研究的一篇范文”晏智杰:《陈岱孙文集》,“编者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由于当时以烦琐的数学资料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某一经济问题做实证探索的研究成果不多,该论文颇得其导师布洛克教授的赏识,布洛克曾将陈岱孙的博士论文推荐给哈佛大学“威尔士奖金委员会”参加评奖,但可惜在最终决定时,奖金为陈岱孙的同班爱德华·张伯伦(Edward H.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的博士论文所得。参见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张培刚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3页。0

陈岱孙回国后没有继续研究外国财政问题。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行政事务繁多,加之又担任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说史等课程的教学,中断了外国财政史的研究。但陈岱孙在博士论文中形成的以理论思辨见长的研究风格影响了他后来的学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