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反思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人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章结合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中国人权研究进行反思。
(一)人权研究与学术环境
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经历了从禁区到不断进步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与当时所处的学术环境息息相关。当代中国人权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系统研究人权以前,学界未曾产生出色的人权研究成果。随着中国政府在人权立场上的转变,学界的研究活力得到释放,人权研究成果在质和量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在推动中国人权保障事业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例如,在学界的呼吁下,人权条款被写入宪法,使人权得到根本法的确认等等。学界对于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价值有目共睹。因此,对学界的人权研究应予肯定与鼓励。学术研究在于追求真理,真理在不断的争鸣中才能越辩越明。作为综合性概念的人权,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阐释,生成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从前文论文数量统计数据呈现的趋势来看,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人权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之20世纪90年代,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2004年以后,人权研究成果数量呈现持续走低的现象,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人权研究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不言而喻。
(二)人权研究与资源配置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人权研究存在不均衡的局面,其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上的倾斜。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利弊兼有,它可能制约了当代中国的人权研究乃至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首先,资源配置倾斜于少数人权研究机构或者人权研究者,长此以往,形成“马太效应”,抑制了其他人权研究机构与人权研究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部分高校聚集了较多优秀的人权学者,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研究成果丰硕,其在将来获得学术资源时拥有巨大的优势;相反,一些科研机构的可竞争空间被挤压得很小,这便形成恶性循环,此种现象在前文发文单位的数量及影响力的统计结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次,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影响的不仅仅是人权研究,而且影响人权知识的传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在人权教育方面。当代中国人权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高校,人权研究者不仅仅是人权知识的生产者,也是人权知识的传播者。有学者曾对某高校人权教育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反馈不能学习人权知识的原因是大学里没有教师讲授人权教育课程。[55]在当代中国高校中,开设人权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开设专门的、独立的人权法课程的高校更少。[56]这与人权教育方面的资源配置密切相关。例如,国家在人权研究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设立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在这些基地所在的高校中,人权教育开展得比较好。另外,这些基地不仅针对高校学生开展人权教育,还对公职人员开展培训,对于人权知识的传播来说,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理的资源配置不仅能够推动人权知识在高校的传播,其传播范围还能辐射到高校所在地区。从三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来看,国家不断加大人权教育的力度,但需要平衡不同地区的人权教育资源,以促进人权知识的传播。
因此,合理地配置人权研究资源,消减资源倾斜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当代中国人权研究面临的课题。在前文对作者群的统计数据中,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机构形成了稳定的人权研究队伍,小部分人权学者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他们的流动对于带动去向单位人权研究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不同人权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能促进彼此的进步,等等。这些方面均有益于缓解前述消极影响,但是更深层次的解决对策,值得我们反思。
(三)人权研究与与时俱进
人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尺。深入开展人权研究促进尊重与保障人权是与时俱进的表现。经过中国政府与学界多年的努力推动,当代中国人权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除了前面提到的问题以外,笔者认为尚有一些地方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
例如,根据前文的统计,目前学界对于人权教育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人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代中国的人权教育及其研究起步较晚,而且鉴于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大人权教育的力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人权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借鉴域外的有益经验,以进一步改善当代中国的人权教育。同样作为实践研究的人权研究的研究从本章统计数据来看,也是比较缺乏的。人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适时地反思当前国内外的人权研究状况,以在此基础上突破、创新。
再如,在前文统计的研究内容中,研究传统人权的议题居多,探讨新生的人权问题的较少。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引发的网络人权问题,学界对此研究相对较少,表现出学界人权研究的相对滞后性。人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应对新的人权问题需要人权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术敏感性与前瞻性,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又如,本章统计的期刊论文只是人权知识呈现与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权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纸媒到电子媒体、从电脑客户端到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对于人权研究的推动作用极大。对于人们获取人权知识而言,其提高了便捷性,降低了成本。同时,其扩大了人权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使人权研究成果的传播不局限于人权研究者之间。例如,当下不少人权研究者或杂志社利用流行的微信进行传播,不仅有利于读者获取人权知识,而且交流的便利性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有益于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借助新的传播媒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人权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权意识。
总之,人权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权的保障与实现。人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真理的追求,要求人权研究者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