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融合论:融媒时代的大电视产业创新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序 关注传播前沿的青年学者

——记河南大学广播电视系主任高红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青年学者高红波,在广播影视传播前沿的教学科研领域,走出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高红波,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与北京大学联合招收的首批博士后,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祖籍山东,这个名字是父亲从当时热映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得到启发,“红波”二字取“红色电波”之意。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和广播影视的一份不解情缘。

在21年的工作旅程中,高红波先后担任了安阳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记者,河南电视台编辑、记者,2005年起先后攻读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任教,从没有离开过对“红色电波”的业务实践和科研探索。

一 广电博后 初识融媒

2013年7月,博士后出站时,他饱含深情地在出站报告《融媒时代山东省大电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的“后记”中写道:“两年前,我怀着对电视产业的强烈关注和对祖籍地山东省的莫名向往,第一次来到济南,参加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举办的博士后招聘面试。两年后,这份对于融媒体时代山东省大电视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最终成型,完成了我想为山东电视业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的心愿。两年来,山东广播电视总台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和生活,加深了我对电视产业的理解,续上了我对祖籍山东的情缘。”

在站期间,高红波将电视传播研究向互联网融合发展方向深化,开启了其电视融媒体的研究,公开出版专著《中国IPTV城乡传播体系建构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获得首届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主编教材《新媒体节目形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著作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之友》《南方电视学刊》等期刊发表《新媒体需求与使用对农民现代化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传播网建设的新思路》《视听新媒体节目形态的类型与特征》《嬗变的视频:大电视产业竞争格局新解》《大数据时代电视平台的战略转型》等一系列论文。其中,《新媒体需求与使用对农民现代化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获得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其博士后项目“融媒时代山东省大电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获得了山东省博士后科研创新基金三等资助,博士后出站报告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并被收入《传播前沿——山东广电博士后研究成果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

在站期间,由于有教育部公派留学经历和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实践经验,高红波还受到他曾工作过的河南安阳广电局邀请,作为主创人员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采访制作了大型电视人物纪实系列节目《海外安阳人》。同时,作为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评审专家,参与各类广播电视节目评奖和研讨活动。这些延续的广播电视业务实践经历,对其科研探索和实践教学也大有裨益。

二 孜孜以求 电视融媒

博士后出站后,高红波继续在电视融媒体研究的道路上进行科研探索,孜孜以求。2014年以来,先后在《中州学刊》《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大电视产业”国际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的学理思考》《中国虚拟现实(VR)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中国电视融媒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等一系列电视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学术论文。2015年,他主持申报的《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研究》科研项目获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并在2016年以优秀等级结项。在此基础上,高红波申报的科研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电视融媒体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获批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为更好地研究电视融媒体,高红波在其担任所长的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发起了“首届河南大学影视研究博士论坛”,团结河南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的青年博士教师共同探讨电影电视研究的方法、路径与成果。同时,举办“影视沙龙”活动,主要邀请影视业界导演和主创人员带作品做客河南大学,与高校师生一起交流探讨影视创作经验和体会。已先后邀请了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央视原《夕阳红》栏目策划人李再军、河南电视台《少儿绘本剧》主创人员等代表嘉宾。

在高校教学科研岗位上不懈努力的高红波,时时感念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经历带给他的难忘经历和可贵的启迪。高红波告诉记者,博士后工作期间两位合作导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俞虹、山东省广电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博士生导师吉保邦,对于他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影响是长期的,即使在出站之后,他还时时能够从这段宝贵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得到启发。比如其电视融媒体研究的科研转向就受到了合作导师吉保邦的诸多指导,组织创办“影视沙龙”“博士论坛”等活动的想法和初衷就受到了合作导师俞虹教授领衔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举办“公益记者节”“万柳29号”等学术活动的直接启发。

此外,承蒙山东省广电局主办的《现代视听》期刊推荐,2016年5月,高红波撰写的论文《略论大电视产业的增量空间、市场结构与发展前景》,获得山东新闻奖新闻论文复评二等奖。这也更加鼓励和坚定了他继续在电视融媒体研究方向上奋力开拓的决心和信心。

三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河南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进入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校工作以后,高红波遵循校训,教书育人,先后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媒体节目形态》等课程,为戏剧与影视学学术型硕士、广播电视艺术硕士(MFA)开设《广播电视学理论与前沿》《广播电视业务实践》等课程。因其备课认真,课堂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广受学生欢迎,2015年、2017年两次被授予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

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高红波依据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结合《广播电视业务实践》课程,组织创办了“河南大学铁塔映像广电专硕(MFA)影像作品展映活动”,开创了河南省高校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研究生影像作品展映活动的先河。2016年,由他辅导学生创作的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人物纪录片《方阔的故事》,获得第十一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南赛区纪录片类一等奖;由他担任指导教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风语工作室》,获得河南省“创青春”大赛二等奖。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取“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高红波将“高山流水”作为其指导研究生的微信群名称。2012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他已先后培养戏剧与影视学术型硕士毕业生3人、在读1人,广播电视专业型硕士(MFA)毕业生11人、在读8人。其中,1人获“河南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3人获“河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3人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多人获得国家研究生助学金。

目前,高红波老师担任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委员会理事、上海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新媒体与文化繁荣方向特聘研究员、河南电视台金象奖评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爱好者》期刊学术顾问等。迄今发表电视与新媒体传播相关学术论文70多篇,连续多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的《新媒体蓝皮书》撰稿人,在电视融媒体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道路上,奋发图强,孜孜以求。我们祝愿他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山东新闻出版广电博士后工作站

博士后风采系列追踪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