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生态社会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本书首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度把握和总体概观,然后运用解释学方法对生态社会主义内部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较系统的阐释,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旨趣和理论分歧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最后通过“批判—对话”的方法,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评析。

本书的创新主要有两个。一是明确把生态社会主义划分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绿党生态社会主义和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三个流派,并且对各派的主要观点进行较全面的阐释。二是对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旨趣和理论分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本书由六部分构成,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结语。

导论部分主要概括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现状、研究生态社会主义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意义、本书采用的研究思路、创新和逻辑结构。本书认为,从总体上说,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社会主义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研究生态社会主义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度把握和总体概括的基础上,对生态社会主义内部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旨趣和理论分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主要介绍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及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运动的滥觞,引发绿色政治的日益高涨,以及西方左翼学者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反思,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当代生态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的理论成果,无政府主义、甘地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生态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它的形成时期,80年代是它的发展时期,90年代至20世纪末是它的分化时期,21世纪以后是它的国际化时期。

第二章阐释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笔者认为,从生态社会主义内部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立场来看,大致可以把其分为三大派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绿党生态社会主义和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中的左派,其理论与绿党社会主义和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有显著不同。笔者主要阐释其生态危机理论、社会变革理论、生态社会主义愿景及其理论发展轨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的理论基础上,对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危机归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分析,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对社会变革的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非暴力革命”“生态重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系列比较深刻的思想。它认为现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它试图超越二者并建立一种以实施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并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勾画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愿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从坚持生态中心主义立场到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从反对现代化到主张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赞成“基层民主”到反对“基层民主”;从追求生态正义到追求社会正义。这些变化表明其最终摆脱了深生态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西方最具红色标志的绿色思想。绿党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明显是折中的或彩色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绿党生态社会主义主要理论观点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工业文明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建立符合生态要求的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实行基层民主;倡导非暴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党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变得更温和,思想观点变得更具折中性。这一时期,绿党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新理论观点主要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主张社会正义和女权原则。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与激进的生态主义结合的产物。其关于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观点既不同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绿党生态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萨卡的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观点主要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增长的极限和道德的沦丧;生态资本主义不能实现可持续经济;要么生态社会主义,要么蛮荒主义。

第三章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旨趣。笔者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共同的理论旨趣。首先,二者都坚持批判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资本主义滥用科技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殖民主义的批判。其次,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科学原理进行了论证。其论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资产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是相矛盾的;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生态社会主义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论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地实施生态保护,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章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歧。由于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分歧。这种理论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指导思想不同,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不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不同,对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认识不同。

结语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评析。笔者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既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又有诸多局限性。生态社会主义的意义与启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生态社会主义注重生态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心全人类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发展,唤起了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为生态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二,生态社会主义致力于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社会主义模式,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第三,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地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为我们全面认识清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第四,生态社会主义强调把符合生态原则而不是把利润大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倡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这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种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社会文化。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迪。生态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生态社会主义从生态问题出发构建其理论基础,把生态因素夸大为人们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试图用“生态危机论”取代“经济危机论”,否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第二,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危机看作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看作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淡化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消灭异化消费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过分夸大了异化消费的社会政治作用。第四,生态社会主义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文化革命”等“主观力量”,这使它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代乌托邦的困境。第五,生态社会主义的成员构成复杂,没有统一的组织,指导思想多元化,内部理论纷争不断。这使其理论缺乏内在一致性和整体性。


[1]Ecological Socialism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生态社会主义,一种是生态学社会主义。国内学术界大多数采用第一种译法,本书行文中采用第一种译法,如引用文献则采用原作者的用法。特此说明,后文不再赘述。——作者注。

[2]Saral Sarkar是出生于印度的德国生态社会主义者,其名字有两种译法,一种是萨拉·萨卡,另一种是萨卡尓。本书行文中采用第一种译法,如引用文献则采用原作者的用法。特此说明,后文不再赘述。——作者注。

[3]金纬亘:《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探要》,《西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参见王谨《绿党和它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1989年第2期;高放:《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社会主义学概要》,《百科知识》1995年第12期。

[5]参见鱼小辉《论德国绿党的生态社会主义》,《人文杂志》1992年第5期;金波:《西方绿党社会主义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3期;牛先锋:《绿党社会主义性质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 年第3期。转引自顾镜清《未来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第2页。

[6]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2页。

[7]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6页。

[8]时青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态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2~3页。

[9]姜佑福:《生态社会主义的两种基本面相及其内在理论张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