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方法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运用历史研究法、结构主义研究法,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揭示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时期日本的中国认识的演变轨迹和历史真貌。
第一,本书运用历史研究法,注重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思想之间的联系、思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在近代世界史和中日关系史的进程中考察近代日本的对华认知的演变,以辛亥革命至国民革命期间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日本民族主义冲突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对华认知的主要观点、结构框架和本质特征,从近代日本民主主义与帝国主义博弈的角度考察日本政治思潮的演变轨迹。近代日本的对华认识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它反映了日本政治势力的博弈,也切实地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
日本各界如何评价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和中国革命运动,如何看待中国的几股政治力量,对中国的前途又做出了怎样的判断?大正时期日本的中国认识从明治时代继承了什么?大正民主思潮赋予该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怎样的特征?在大正时期形形色色的中国认识中,哪些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知灼见,哪些是推动日本侵略扩张的罪恶之源?哪些认识是主流,哪些认识是支流?哪些认识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和社会舆论?从大正到昭和,日本民主主义思想为什么迅速被法西斯主义思想所压制?大正时期的民主主义与帝国主义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在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本书注重探讨日本民族传统与西方丛林法则的相斥相纳,文化感情与利益取向的矛盾冲突,思考近代乃至当代日本在认识亚洲邻国时存在的问题。
第二,结构主义研究法。本书从中国、日本、世界三个向度向大正时期日本的对华认知聚焦,视野不仅涵盖大正时期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国际地位的对比变化以及国际局势、国际秩序的剧烈调整,同时注重考察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决策机制、国际共识等因素的影响。从政界、知识界、民间三个层面来把握日本的中国认识,以避免以精英思想替代社会共识、以个别思想家的评说来涵盖甚至替代整个时代思潮的流弊。
[1] 周维宏:《日本近代以来对华认识研究现状分析》,《日本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