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一、欧阳询及其主要作品简介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他自幼聪敏好学,读书一目十行,少年时就博览群书,在隋朝即书名大盛,“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官至太常博士。到唐代,任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等职,故欧字又称“率更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又与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基础,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欧楷笔画方润,结构爽健,险中求稳,法度森严,为后世历代所推崇。代表作为《九成宫碑》(又称《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6岁时所书,刻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现存陕西省麟游县。
欧阳询《九成宫碑》局部
此碑由魏征奉皇命撰文,欧阳询书写。该碑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笔力雄沉,法度森严,于秀美中含刚健,于平正中见险峻,刻厉而不失温润,为历代学者书家所推崇。
欧阳询《虞恭公碑》局部
《化度寺碑》,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正书,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刻立。原碑毁于北宋。据载,河南人范雍游陕西终南山佛山寺,见到《化度寺碑》,叹为观止,反复摹观,徘徊碑前,数日不去。寺僧以为其中必有宝,将碑击碎却一无所获,遂弃于荒野。范雍再来,见此伤心不已,将残碑购回,置于家中。靖康之乱,又恐此碑被虏,遂将其藏于井中,乱后取出,拓印数十本,才有翻刻本传世。难能可贵的是,千余年后,《化度寺碑》唐拓本又在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但仅余碑之开头两页,且为法国人伯希和掠取,令人扼腕。
《化度寺碑》同《九成宫碑》一样,俱为欧阳询晚年力作。
《虞恭公碑》,也称《温彦博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该碑由中书侍郎、史部尚书岑文本撰文,刻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现存陕西昭陵碑林,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之一。
此碑字里行间文采飞揚,典雅秀丽,炉火纯青,自然天成,给欣赏者以高古阴柔之美,把笔墨韵致发挥得淋漓尽致。
欧阳询《化度寺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