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主题

本项研究以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为主题,重点研究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的演进规律,二是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的优化策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集权式的财政管理模式被打破,地方政府在政府纵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注1,成为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Ma,1997; Lin and Liu,2000; Jin,Qian and Weingast,2001; 朱恒鹏,2004)。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且日益严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突出表现在政府间财政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一方面存在着大量“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财政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县乡基层政府普遍财力匮乏、负债严重,对我国财政安全和基层政权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贾康、白景明,2002;黄佩华等,2003;殷德生,2004;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2005;Zhang,2005; OECD,2006;王永钦等,2007)。此外,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区间竞争愈演愈烈,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违规税收优惠和土地占用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周黎安,2004;白重恩等,2004;沈坤荣、付文林,2006;郭庆旺、贾俊雪,2006a)。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实现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有效完善地方政府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转变职能,更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就成为我国政界和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影响政府规模和结构的因素很多,涉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方面。具体到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安排,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在其演进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国际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业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尽管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但显然对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规律及其优化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项研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当然,本项研究并非要面面俱到,而是力图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时空特点,揭示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的内生决定因素、发展演进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基本理论体系,为国家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为此,本项研究主要从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视角出发,着重考察如下两个主要问题,即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规律以及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在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规律研究方面,本项研究首先构建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刻画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省级和县级地方政府两个视角出发,着重考察财政分权和政府组织结构对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方面,本项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视角、经济稳定视角、收入分配视角和社会福利视角出发,在全面系统评价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总之,通过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本项研究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1)揭示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演进的一般经验规律;(2)初步构建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