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0.1 从思问到学术
韦伯曾自喻“音盲”,表明仅从社会科学的视角认识宗教,没有宗教体验,便无法理解宗教,就像音盲不懂音乐一样。但在今天的社会,在各种宗教、类宗教泛滥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能真正被挡在寺庙教堂之外,听不到“梵音”,无法与上帝对话?
几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工业文明,引导全球进入一种“崭新的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1]。但现代工业主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却让马克思看到人的异化,让涂尔干意识到“社会失常”。精神和人的价值在现代性全球化大潮中被高科技和迅猛发展的生产力所推动的现代文明湮没,人们感叹文明的没落和“历史的终结”。在现代性和物质文明浪潮面前,人不得不再一次定位。
人类发觉,“‘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所发动的空前的稀释中,‘人的解放’的时代并没有真正到来”[2],人越来越感到丧失真实的自己,因而宗教回潮形成席卷全球之势。在一些人眼中,宗教不仅重新盛行,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现时代的宗教“倡导从失败的现代主义中爬出来继续前进,并把现代主义的挫折和失败归结为与上帝的分离”[3]。这种新的模式,追求的不是“使罗马天主教现代化”,而是让欧洲第二次福音化,世界再一次宗教化。
现代宗教复兴,利用现代的信息、媒体、通讯和交通等高科技,网络化、立体化,组织化,全面渗透。
在当今世界,基督教是传播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教,其社会影响非常大。基督教的传教方式多样、灵活,已经形成“包括全部传统和新媒介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国性及全球性宣传网络”[4]。基督教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传教方式,其中基督教的救援与发展组织越来越专业化、巨型化,常常以专业性做掩护。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各种援助、各种海外学习、研究、会议等方式都可能成为传教的载体。在我国,基督教的传播不断社区化,其利用各种家庭聚会、社区、乡村邻里等渠道,深入基层民众的生活。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传教运动带动普世主义、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远播,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发展趋势。传教运动推动观念不断革新。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很难不被这种强势话语权支配,不被新理念裹挟。
不仅西方宗教,在国内,传统宗教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世俗化,因此,其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佛教,人间佛教在近百年成为一种新思潮,许多寺院、佛教大德都走人间佛教的道路,主张以佛理改良社会,完善智慧和道德,成就人格,并且利用这种方式来影响社会。其他各种宗教都在进行自己影响社会的传播。宗教在世俗化中改变着这个世俗的世界,整个世界在“复魅”。
一些类宗教的书籍以“励志”吸引千千万万追求事业成功的人士,并唤醒他们对终极真理的渴望,同时带动人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感。在学界,以对文化寻根的新思潮而被关注的新时代运动,在各层受众中影响很深。新时代运动的一些书籍及相关网络虚拟组织等改变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在重塑心灵的观念碰撞中,促使人心灵的觉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内心的宗教意识。
宗教就在你我身边。这些阅读、这些观念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在阅读和思考中唤起了你我对生命真相、未知世界的思考,不知不觉地启动了你我内心混沌的“僧侣本性”。所以,在今天,人可能在无意识中“被皈依”、“被宗教化”。
因此,我们深深地被共产主义思想中蕴含的浓浓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所吸引,被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中处处彰显的对人的尊重的人文精神所打动,不知不觉地走进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以马克思的人文精神来思考当今社会的宗教回潮。
所以,对宗教意识复兴的解读就不可能仅仅是纯理性的、纯概念的,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解更多的是情感的认同和心灵的共振,一种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被不断唤醒、被不断关注。对这种情感体验的反思逐渐形成一种哲学的探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情感逐渐变成一种内心的追问,进而形成一种理性的反思,呈现于学术性的表达。
马克思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宗教气氛十分浓厚,他在中学时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马克思从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到对宗教的批判,这一历程似乎有着宗教修炼的共通性。其早年浸润“太初之道”,经过激烈的思想震荡,在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批判思想的启蒙下,一步步摆脱宗教,进而揭露宗教的实质。马克思发现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5],并进一步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由社会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因而他把锋芒指向这个异化了的社会,指出人的解放及实现途径,即消灭宗教,回归人性。
也许,通往上帝的路并非肤浅的宗教虔诚,而是回到人的灵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阐释“哲学人类学”时指出,在古代,思想家的任务是证明神的存在,而“现代思想的首要任务则是证明人的存在”[6]。马克思批判宗教,弘扬人性和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的本性的实现,其思想具有现代性和真理性,与当今一些宗教反思有一种内在的契合,对面对和反思今天的宗教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深度和智慧的无神论思想家,他们真正超越了宗教,摆脱了宗教情感,展现了走出依赖和恐惧的灵魂的独立和强大,彰显了生命的觉醒。因此,其人格和精神最能触动心灵,启悟心灵的挺立,引领心灵走出恐惧、依赖和自我的迷失,帮助人们走出宗教泥潭,认识自己。马克思就是这样伟大无神论者,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散发永恒真理的光辉。
在今天,首先,从理论上引导我们正确地对待宗教热,认识宗教意识复兴的根源在于由现实社会的异化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人的迷失,既不能仅仅从愚昧和迷信的角度认识问题,也不能被这股热潮带动。如果没有消除社会的异化,没有人性的回归,那么失去信仰和自我的人必然要重新拾起宗教,所以,不要被这股宗教回潮迷惑,简单地认为宗教化是未来的趋势,把宗教当成与人类社会始终相伴的现象,把宗教信仰当成人的本质。其次,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有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倡导一种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宗教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对人的关怀等积极的因素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揭示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内蕴,在当今社会,更能展示其真理的力量。无神论是宗教的秘密,批判宗教是为了发现人、成就人、实现自我。觉醒生命,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
注释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3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顾士敏:《哲学人类学笔记》,2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Gilles Kepel,The Revenge of God,Philadephia,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转引自张凤梅、张志刚:《全球宗教复兴及其现代启示》,载《理论月刊》,2013(3)。
[4] 涂怡超:《当代基督宗教传教运动与认同政治》,见www.mzb.com.cn/。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转引自顾士敏:《哲学人类学导论》,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