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无神论——宗教的秘密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概念术语各有不同。有的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来表达,有的则使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有的则直接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在概念上,无神论、宗教观和宗教批判的内涵比较接近,本书并没有加以详细区分,在同一内涵上使用,但和宗教批判的概念比起来,宗教观更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强调一种理论体系的构建。无神论的概念更加生活化,离现实生活更近,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解存在成见。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的理解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我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和无神论紧密相连的,宗教批判也和无神论是相连的,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无神论,就是简单地否认神的存在。因此,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对无神论的概念和历史进行梳理。
0.2.1 无神论的词义
一般说来,无神论是指神灵不存在或者不接受有神论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立场。无神论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最初指的是对较广为接受的宗教所持有的否定态度。在宗教信仰的时代,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神,甚至同一个民族还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专属于各个群体信仰的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宗教出现,有不同的神,因此不同的人对神的理解是不同的。可见,对无神论的理解与从宗教情感上对神的认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的裁判,与其说它们是学理上的认识,不如说是人类信仰实践的历史展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它们既是对自己所属群体所信仰的神的维护,又是对异己的排斥反映了人类精神追求的不断拓展。
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曾以“亵渎神灵”和“腐化青年”两项罪名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后来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起诉书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国家的神,而且还宣扬他自己的那些神;然而,检察官美立都却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在罗素看来,苏格拉底坚守职责,认为自己所做的是“神命令我履行一个哲学家探讨自己和探讨别人的使命”[1]。罗素认为《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相关答复的论调主要是宗教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苏格拉底认为附在他身上的、吩咐他言谈行事的那个神或神谕,实际上不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种外在设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意思或道德新原则,“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无论如何是一种新的神,不是雅典过去一向相信的神;所以对苏格拉底的控诉是完全对的”[2]。
基督教在最初被称为无神论,因为当时基督徒只信仰自己的神,并不信仰罗马城邦的神。几千年以前,宗教不仅可以占有人的本质生活,而且可以占有人的外部生活。例如,古犹太教徒只做上帝吩咐的事情。而基督教已允许人独立解决外部生活的许多问题。与犹太教徒相比,基督徒是不信教的人。在今天看来,事情的变化似乎让人难以琢磨,“昨天还是宗教,今天就不再是宗教了;今天还被认为是无神论,明天就被认为是宗教了”[3]。
在英语中,在16世纪后期,出现了“无神论”一词。较早出现的是“无神论者”一词。在16、17世纪,“无神论者”一词是个贬义词,被称为无神论者对当事人来说是个巨大的侮辱。直到18世纪晚期,在欧洲“无神论者”才首次用于自称,但当时它具有特定含义,特指不信仰亚伯拉罕诸教的人。近代以来,出现了否定一切宗教的广义无神论。可见,西方无神论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无神论源于一神信仰的西方,在西方宗教史上,出现过一神论对其他宗教的排斥。一神论独霸神坛,处于独尊地位,对其他宗教进行排斥,不同宗教体系之间也彼此排斥。这一概念套用到东方传统文化上则出现了矛盾。在一神论宗教看来,佛教属于无神论。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就可能介于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
无神论在今天,既是一个学术概念,又是一个生活中的名词。生活中,无神论者可能有明确的意识,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意识。每一位无神论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不相信神的存在。有的从哲学上思考和否认神的存在;有的对流行的宗教有自己的见解,不承认某个或某些宗教所说的神的存在;有的则没有经过论证,没有深刻地思考,只是出于生活常识而否定神的存在。
中国通常用“神”泛指一切有关鬼神和天堂地狱的说法,甚至指其他超自然力量,比如特异功能等,而无神论就是“对一切鬼神系统和‘怪力乱神’的否定”[4]。“无神论是主张任何神灵或上帝都不存在的学说”[5]。
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感知神祇的存在,这是无神论者提出的论点备受有神论者非议。无神论者通常以此批判有神论,而在有神论者看来,同样地,无神论者也根本无法用实验的手段来检验有神论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且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神的问题,用物质的工具、用现象界的表象,来说明、来寻找属灵界的神以及事物本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障碍,本身就意味着无解。
从知识论角度来阐述无神论思想,更接近生活常识。除此之外,在哲学上还有学者从逻辑实证主义、心理学、社会学或经济学等方面论述无神论思想。现代,西方无神论思想很流行,不同的学者借助新哲学流派进行自己的论证。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宗教批判归类为人本主义的无神论,认为他用人性等较高绝对的存在来否认神的存在。
0.2.2 对西方无神论思想发展的梳理
一般说来,国内学术界把有神与无神的思想和哲学基本派别联系在一起,根据哲学的发展或者唯物主义的发展史来揭示无神论的发展史,认为唯物论与无神论相伴,唯心论与有神论孪生,认为无神论经历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阶段、近代唯物主义阶段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阶段。有学者则认为,在近代还存在一个唯心论的无神论派别。这是以哲学世界观的不同、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为参考来揭示无神论的本质和内涵的,或者说是以理论基础为区分依据的。
人类的理性能力、思维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但这种进步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对西方思想史上无神论思想的梳理也不可能仅从西方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入手,因为思想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的进步过程。在研究西方无神论思想史时,也有学者直接将其划分为古典无神论,主要代表是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费尔巴哈的无神论和马克思的无神论。这种划分方式虽然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但以代表性无神论思想家作为标识,既避免了贴标签的简单性,又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无神论的风采。
法国神父亨利·德·吕巴克认为西方无神论简单地说有三种:第一种是粗俗无神论,这种无神论在所有时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他认为这种无神论虽然在什么时代都有,但它并不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种是纯粹批判性的无神论,从历史来看,它是苍白无力的,这种纯粹批判的无神论无法代替它所批判的东西,因为它是纯粹的批判、绝对的否定,所以也就没有生命力。第三种是当代无神论,他列举了孔德的、费尔巴哈的和马克思的、尼采的三种人本主义无神论。虽然他在宗教有神论的思想基点上看问题,但他仍然承认,马克思的无神论是有建树的、有机的无神论,而且他也认为,当代无神论越来越显示出建树性,显示出力量。
0.2.3 无神论是一种人本主义
西方有学者把马克思的无神论称为人本主义无神论,因为马克思以人性等较高绝对的存在否定神,他们把费尔巴哈、萨特等的思想都归为这种无神论。
这种人本主义无神论和历史上享乐的、粗俗的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不同,也不同于无望的无神论,这些无神论否定神的存在,同时否定精神和美德,让人失去对人类未来的希望,沉浸在物欲和物质文明中。这种无神论不是纯粹大脑思辨的批判的无神论,不是让人失去希望,而是让人看到希望,是人在理智成熟之后重新思考神的问题,最终使人摆脱旧有的认识方式,走到对立面——人取消了神以使自己重新拥有属于人类本身的伟大性。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并把这一点当成无神论,即反对宗教的依据。我们之所以反对宗教,是因为正是人创造了宗教。
先有宗教有神论,才产生无神论;没有宗教,自然就不会有无神论。无神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反神论。但是,为什么要反宗教、反神呢?马克思提出,反宗教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我们反对宗教、反对有神论,是对人的肯定。现实中的人是没有实现自我的人,还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禀赋、天性在现实世界没有得到显现、张扬。宗教只是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的虚幻反映。上帝就是人,我们从爱、智慧、万能的上帝身上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是自主的、自由的、充满爱与智慧的、万能的。这就是我们反宗教的根据!我们理解无神论,是不应避开这一点的。让人充满神性,让生命真正创造奇迹,让人成为人,这是无神论的真正要义,这是无神论之所以是无神论的根据,也是无神论为我们展现的前景!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伟大的无神论者,却不想被人随意给他戴上否定上帝、否定三位一体、否定上帝的道的帽子。费尔巴哈认为,他并不把“宗教是虚无,是荒谬”这个命题作为他批判宗教的主题。简单地否定上帝,否定宗教,这太容易了。费尔巴哈只想揭示一个秘密,一个真相:上帝、三位一体、上帝的道,并不完全像神学所幻想的那样,并不像宗教告诉给我们的那样,它们不是外来的秘密,“而是本地的神秘,是人的本性之秘密”[6]。
在《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中,费尔巴哈宣称,他的无神论正是宗教本身之秘密。他反复提醒大家:宗教本身——不是宗教的表面而是宗教的根砥里,其真正的本质中,其内心深处——“除根深蒂固地信仰着属人的存在者之真理性和神性外,不再信仰别的”[7]。无神论,是对人性的肯定和人的赞美,是对人的神圣性的信仰,而这正是宗教本身的秘密。
诚如费尔巴哈所说,我们对宗教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批判。无神论是作为对宗教的否定而存在的,但这种无神论不是抽象的、简单的对神的存在的否定。正如对上帝存在的纯粹经院式的证明是苍白无力的一样,对上帝不存在的任何证明同样没有说服力。现代无神论对宗教的否定是在对宗教的批判中,一步步揭示宗教的秘密,最后发现,无神论才是宗教真正的秘密,一切宗教最终都导向无神论,导向宗教自身的灭亡,导向人的发现。其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发现人的秘密,并进而实现人生命的价值。
无神论是宗教的秘密。反过来说,无神论的内涵就是:上帝就是人,人就是上帝。宗教讲的是人自己的故事。上帝是智慧、善和爱,其实是说人本质上就是智慧、善和爱,人要让自己的智慧、善良和美德的神圣性直接显现。简单否定神的存在,事实上抛弃的是智慧、爱等美德,所以西方把无神论等同于不道德。在现代,有些人依然在呼喊:没有上帝,道德何以可能?但是,善良、公义、智慧不会由于上帝的实存是虚妄而成为虚妄,也不会由于上帝的实存是真理而成为真理。人的解放、人的自我实现,不是简单地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将上帝人化,让人自己、让人属人的神性彰显出来。
在《手稿》里,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无神论扬弃了神,是一种理论的人本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我们批判宗教的过程就是要把被宗教剥夺的内容归还给人,这个过程就是呼唤人性回归的过程。
宗教作为人本主义的生成、真正人的生成的中介,如马克思所说,是一个必要的中介,必要的过程,是人自己生成的环节。宗教是文化的起点和核心,我们对宗教应该真正地扬弃,而不是简单地否定。
恩格斯说:“我们要推翻卡莱尔描述的那种无神论,我们要把人因宗教而失去的内容归还给人;这内容不是神的内容,而是人的内容,整个归还过程就是唤起自我意识。”[8]
所以,我们的无神论是与宗教批判相连接的,我们的宗教批判过程应该是拿回属于人的东西,把宗教中属神的东西归还人自身,唤起人的自我意识。否则,所谓无神论理论就是不彻底的、不“科学”的。我们应当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完满人性,成就人自身。
注释
[1]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1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杨适:《哲学的童年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41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王珍:《东西方无神论哲学思想研究》,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5] 任继愈:《宗教大辞典》,86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6]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 同上书,16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5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