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3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研究现状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进行哲学活动、创建社会革命理论的出发点,从宗教批判出发,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推动社会变革,其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最终解放。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是以宗教观的转变为起点的,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全部批判的开始。“尽管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十分彻底,但否定宗教却不是他的主要用力所在,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才是他的最终目标”。[1]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理论活动的起点,也是他建立新世界观的起点,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国内一些学者也看到了宗教批判的特殊地位。吕大吉、高师宁两位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创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应该深刻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2]。本书认为,宗教批判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学术界是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总体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展开的。宗教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部分,宗教观的形成和世界观以及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同步性,对宗教观状态的定性就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状况相对应。李士菊教授认为,对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性的探讨,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发展与规律,并且,必须把科学无神论思想放在唯物史观的发现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探讨、认识。这种科学无神论“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开始的”[3]。吕大吉教授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他明确提出,马克思关于宗教的理论本质上就是马克思“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历史上的宗教和现实生活中的宗教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4]

这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在学术界是一种主流思潮,顺着这种思潮,我们把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或者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和唯物史观联系在一起来认识,从这个角度认识和评价宗教观。陈荣富教授对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比较有代表性。他把马克思宗教思想划分为两个时期——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和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创立,简单说来是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836—1841年。马克思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宗教思想就是从中学时代的自然神论转向大学时代的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二阶段,1842—1845年。由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因此相应地,马克思在宗教思想上经历了由唯心主义无神论转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重要时期。

第三阶段,《德法年鉴》时期。这时马克思完成了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的转换,在宗教观上,完成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换。

第四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把哲学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雏形。

第五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形成的标志。

第六阶段,《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公开问世。[5]

在许多专著中,不同学者都进行了类似的划分,当然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同步的。因此,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主要从唯物史观形成的历史脉络出发,把宗教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

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确实需要确定一定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的性质,这样才能明晰宗教批判思想的演化和发展。那么如何给宗教观进行定性和评价呢?这里存在一个在什么背景下或者以什么理论视角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和学术的发展过程分析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演进,同时也应看到灵魂和精神层面的触动对马克思思想转变起到的巨大作用。改变思想和心灵,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仅仅依靠理性和学术活动就能达到的。在马克思开始批判宗教和完成在思想层面对宗教批判的过程中,两位重要人物——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心灵的触动最为深刻。

伊壁鸠鲁与费尔巴哈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时代,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两千多年,但却都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我们要追问:伊壁鸠鲁、费尔巴哈乃至马克思在思想上、内心里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体认有什么相似之处?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肯定现世,肯定人性,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在观念上解放了人类,这些在帮助马克思摆脱宗教的过程中,启迪、丰富了他的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说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无神论影响了马克思,不如说揭示了宗教的人本秘密就是揭开了宗教的秘密,就是揭示了生命的真相。所以,解放人、成就人的彻底人本主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事实上,在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漫漫历史过程中,在摆脱宗教走向觉醒、启蒙生命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反观宗教,一步步揭示无神论的科学内涵,这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本身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人类走向真正揭开宗教的面纱、改变压抑人性的现实、迎来人的解放的伟大时代。


注释

[1]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95页,成都,巴蜀书社,2009。

[2] 吕大吉、高师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李士菊:《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吕大吉、高师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10页。

[5] 参见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69、204~20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