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14世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的西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两极分化速度加快,资产者和无产者两支新生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链接
地理大发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二是开办工厂、矿山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来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像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欧洲国家对世界贸易扩张和财富掠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使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了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的,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
15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开始出现。16世纪,这种工场手工业有了发展。毛纺织业是当时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英国是羊毛原料的最大供应者。欧洲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尼德兰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原料的需求。羊毛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养羊业的发展。养羊业比耕作业更有利可图,贵族、地主争相经营养羊业。他们除了把自己的土地变成牧场以外,还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拆除和烧毁农舍和村庄,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围起来,在土地的周围挖上壕沟,把耕地改为牧场。这种强制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在英国历史上叫作“圈地运动”。
链接
圈地运动
马克思在研究原始积累时期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时指出,这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揭开的。对农村居民土地的掠夺,延续了几个世纪,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2]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流浪,沦为乞丐。15世纪末期和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进行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
链接
《资本论》对15世纪末“血腥立法”的揭露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在原始积累过程中,一方面,小生产者遭到强制剥夺,失去生产资料,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转化为资本。这是一个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4]
在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一破土,就表现出了与封建生产方式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与过去极不同的特点。广大劳动群众从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实际上,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工人生产得越多,他们能够消费的却越少;他们创造的价值越多,他们自己却越没有价值、越加低贱;他们生产的产品越完美,他们自己却越畸形;他们创造的对象越文明,他们自己却越陷于“野蛮”;他们的劳动越机巧,他们自己却越显得“愚笨”,越成为受资本支配的奴隶。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出发,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与矛盾,以现实为基础构建新的理想社会,成为当时进步的思想家的任务,16世纪初兑现这一任务的最重要的思想家就是一批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同时出现于西欧主要国家。
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较早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就开始了。新兴资产阶级用启蒙思想为自己的前行开辟道路,而无产者则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战斗的理论武器。莫尔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伴随早期无产者的斗争而出现并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表现。
同英国相比,16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经济上分散落后、政治上封建诸侯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国家,1517年爆发了一场披着宗教改革外衣的反封建运动,引发了众多平民和工人的参与并逐步发展成农民起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同劳动人民长期接触并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之中,在引导劳苦群众革命实践之中应运而生。
意大利尽管早在14世纪就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但一直到16世纪,它却在经济上停滞落后,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大部分领土处于西班牙的蹂躏之下,加之罗马天主教教廷对所谓“异端邪说”的残酷控制和人身迫害,意大利人民的处境异常痛苦,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敌入侵的斗争接连发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成了反抗外国入侵和封建教会的英勇斗士,而且成了批判剥削制度和黑暗社会的思想家。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尽管作为主力的城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英勇斗争对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广大农民不但没有获得土地,反而在日益扩大的“圈地运动”中不断破产,“羊吃人”现象更加严重。在这次革命中,英国正在无产阶级化的劳动群众试图直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掘地派运动。在掘地派运动中,空想社会主义由思潮而向运动急剧发展。
链接
掘地派运动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产生、发展和变化。
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条件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假若社会上没有一个群体或者说阶级的需要,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延续300多年的历史。从总体上看,思想家的责任感促使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与形成,但无产者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需要,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无产者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状况,和无力改变而又强烈要求改变这种地位的愿望,需要有一种代表他们利益的理论做指导。这种理论,一是能够指出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合理的地方,并且能够提供给他们一种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做斗争的、在当时能够普遍接受的理性的武器;二是能够指明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的状况,这种状况规定得越细致,就越有吸引力,越能唤起受压迫者的反抗力量。正是新诞生的无产者这种紧迫而又强烈的需要,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得以产生并且得以传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自身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的前身是市民等级,早期无产者的前身则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无产者和资产者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一产生就存在着矛盾与斗争。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在第一个时期,即在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并不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关系,不理解本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各种现象的片段及其外部联系,他们自发地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希望普遍改造社会。空想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并且也只是在这个时期从理论上代表了还是“自在阶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显然,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社会主义只有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为自由的历史的自主运动的时候,才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5]
在第二个时期,即无产阶级已经成为“自为阶级”,已经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便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马克思指出:“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逐步暴露的,无产阶级的斗争也是逐步发展的。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暴露的程度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熟程度。空想社会主义实质上是同早期无产者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自发反抗相适应的,代表了当时还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任何理论都不是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7]。
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来看,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影响比较深。从他们的出身和经济地位来看,出身于封建贵族或资产阶级家庭并曾在社会上层活动的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无产阶级有着显著的区别。他们的思想和地位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超乎阶级对立之上的,因此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以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自居,并不是以当时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出现的。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从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及早期基督教的传说中,吸取了大量的思想素材。16世纪,开辟美洲和亚洲新航路成为热潮,许多水手和探险家到过一些从未到过的新地方后,常常把在异域的所见所闻写成游记,游记成为一种风行一时的文学体裁。莫尔等人从游记中所描写的尚处在原始公社阶段的土著过着生产资料共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中深受启发。
链接
启蒙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从当时的人文主义著作中吸取了理性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启蒙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材料,甚至有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吸收了一些宗教伦理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著作中充满了“理性”“平等”“公平”“正义”“和谐”等词句,这几乎可以看作对启蒙思想的简单承袭。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但资本主义生产还不发达,资本主义矛盾还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时期的产物。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都是在这个时期的各个不同具体发展阶段上出现的,都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一种体系都有其具体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根源,都有其由以形成的种种特殊历史条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43.
[4]同①82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