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疑难深度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并深刻揭示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和理论本质所决定的。

(一)西方哲学中实践观点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形成实践的观念。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与外物相关的两类活动,把改变外物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称为“技艺”,把与人的德性相关的行为称为“实践”。 “实践”成为西方伦理学中的基本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比较充分的探讨。黑格尔的实践观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他指出,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从主观观念到客观真理的整个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基于唯心主义的立场,他把实践看作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绝对精神外化的活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讨论主奴关系时肯定了劳动使奴隶恢复自我意识, “然而通过劳动奴隶的意识却回到了它自身”[3]。自我意识在劳动中外化自身,并进入持久的状态,通过改变外物实现自己的意愿, “劳动陶冶事物”[4]。奴隶在陶冶事物的劳动中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通过使主人依赖于自己的劳动产品实现了主奴关系的辩证转化。在分析财富的本质时,黑格尔指出:财富虽然是被动的物质的存在,但同样具有普遍的精神的本质,它既因一切人的行动和劳动而不断地形成,又因一切人的消费或享受而重新消失。他深刻揭示了劳动的社会性,并指出, “一个人劳动时,他既是为他自己劳动也是为一切人劳动,而且一切人也都为他而劳动”[5]。这些包裹在唯心主义外衣下的合理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点的形成

马克思早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的时候,就和他们崇尚批判的批判、脱离实际的绝对唯心主义存在分歧。马克思强调理性存在于世界之中,理论批判要在现实世界中引出理性,事物本身的理性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展开,并在自身中求得统一。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中,依据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明确地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统一原则,指出哲学由理论精神变成实践力量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哲学是理念的体现,而世界的本质是实体和理念的统一,实现世界的目的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哲学从理论转变成改造现实的实践力量具有内在必然性。他指出: “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6]他强调哲学要把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于现象世界中,其结果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哲学不再是脱离现象世界的抽象精神,实现了哲学的世界化。因此,哲学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的统一,是自由精神的自我实现,体现了哲学通过实践来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的鲜明立场。

马克思在为《莱茵报》工作时期,广泛接触了社会现实,开始关注经济问题。正如他自己所总结的: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泽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7]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他发现了自己头脑中的黑格尔思想因素同客观现实的矛盾,认识到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的不是个人意志,而是某种客观关系。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不是黑格尔哲学中所宣扬的道德和自由的体现;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从“绝对观念”中去寻找,而必须从物质生活中去寻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把人的本质属性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他指出: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8]他认为,劳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对象世界即人化自然中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9]。马克思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但是,私有制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使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使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与劳动者自由的本性对立,进而导致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克服异化、回归人的自由本质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理论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根本解决,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理论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他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他强调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认识的目的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他在这份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件中提出了科学实践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强调:“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2]他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认为认识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思维活动,而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反响。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即“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3]。他们科学揭示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将其贯彻在后来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等问题的考察中。

(三)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他强调, “马克思恩格斯都说过,人类的实践证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并且把那些想离开实践来解决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尝试称为‘经院哲学’和‘哲学怪论’”[14]。他把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称为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强调实践观点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15]。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科学的认识工具,而且是无产阶级改变世界、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强大理论武器。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6]他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策略和政策中贯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毛泽东通过《实践论》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运动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毛泽东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并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社会实践还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多种形式。毛泽东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使社会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具体。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着重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自直接经验,并指出人们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才能直接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才能暴露它们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他强调: “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17]他既反对否认实践是认识来源、忽视直接经验的主观唯心论,又反对否认理论学习、忽视间接经验的狭隘经验论,着重批判了教条主义者否认认识依赖于实践、否认直接经验的错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并揭示了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精华。毛泽东的《实践论》以“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为副标题,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争论做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来源和本质,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指出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奠定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塑造了基本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与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8]习近平主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推进各个方面的创新。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5 (2).

[3]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0.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2]同[11]153.

[13]同[11]171.

[1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1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1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