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考核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时的特殊需要,考核干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止和消除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所以对干部考核的内容突出政治思想、社会关系和历史表现。考核方法也比较简单,即个人谈话、查阅档案资料、调查核实旁证等。这种考核机制是我们党干部考核机制的雏形,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需要。这一时期党的干部工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干部工作的初创和探索(1921—1936年)
建党初期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工作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党员发展和干部选拔采取较为简便的考核办法。在对干部的考察、识别上,虽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但还没有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考察方法和规范的考核制度。随着党的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组织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才逐步提出考核内容、标准,并建立起专门的考核机构,初步形成考核机制。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决议案草案》提出从政治立场、工作能力、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党员干部进行考察,形成了我党考核评价党员干部的早期标准。
(二)以审干为主要形式的干部考核全面深入开展(1936—1949年)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党的队伍不断壮大。为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统一管理,我们党进一步丰富了干部考核标准。毛泽东提出培养一批“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的干部。[1]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2]。陈云也提出用干部的标准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在对干部的考察和识别的方法上,毛泽东指出,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陈云指出,量才使用是一个过程,考察干部要先从日常工作中认识之,证明能胜任较繁重的工作;尤须斗争中考验之,证明政治坚定,主动得力,作风端正。要注意从群众运动中发现和提拔。他还提出要建立相当统一的各系统干部的管理机关。同时,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确定在各级党委之下设组织部,明确将干部考察作为组织部的重要职责之一。1939年8月中央又提出:“必须详细审查党员成分”,“保证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掌握在经过考验和忠诚可靠的干部手中”。194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中强调了干部政治品质的决定性意义,明确规定了干部审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940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组织部之下设立“干部科”,“以便能统一而有计划地审查、配备和提拔干部”。至此,各级党委建立了专门负责干部审查、考察的机构,加强了考核工作。1943年8月,中央在《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审查的基本组织形式。
到延安审干时,我党建立起初步的较为系统的干部考核机制。如确定了“才德兼备”的干部甄选录用标准,以及历史地、全面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考察考核干部的方法;建立了干部档案材料,包括“个人填写的履历”“本人关于历史问题的报告”“重要历史关节点上的旁证”,还有审查结论和鉴定,干部调动时,须有“调出机关的鉴定与正式介绍”;各级党委建立了专门负责干部审查、考察的机构,加强了考核工作;确立了首长负责、自己动手等干部考核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方法。
[1]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