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早期艺术的视觉结构
本节主要考察中国史前及三代艺术的“视觉结构”特征。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子问题)进行考察:首先分析单个形象母题的形式特征,其次考察多个物象是以何种方式组织起来的,最后分析早期平面性图像如何表现空间场景。
这种研究思路,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1904—1996)的风格理论为基础。夏皮罗在《风格》(1953)一文中提出,风格研究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形式要素和母题”(form elements and motifs);第二层是“形式之间的关联”(form relationships),即本书所谓的“视觉结构”;第三层是“表现上的品质”(expressive qualities)。
本节所考察的三个子问题,首个子问题对应夏皮罗风格理论中“形式要素和母题”这个层面,后两个子问题对应夏皮罗风格理论中的“形式之间的关联”层面。由于第三个子问题“空间表现”是本书研究焦点所在,故别立一段。
注释
[1]Meyer Schapiro.Style//Donald Preziosi,ed.The Art of Art History:A Critical Anth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45.该文中译本:夏皮罗.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与社会.沈语冰,王玉冬,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53.案:方闻最早将夏皮罗的风格理论引入到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他强调第二个层次——“形式之间的关联”——在断代和鉴定中具有主导作用,进而将其定义为“视觉结构”(即“视像结构”),并与沃尔夫林的“视觉看法”(mode of seeing)理论相联系,从而将艺术史内部的风格研究与外部的文化史或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关于其学术思路,可参阅:Wen C.Fong.Why Chinese Painting is History?.The Art Bulletin,2003,85(2):258-280;方闻.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所学术定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答黄厚明、申云艳、邱忠鸣、彭慧萍同学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19;方闻,谢伯柯.问题与方法:中国艺术史研究答问(上).何金俐,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