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法论与实践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供给侧改革挖掘未来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制度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和外资外贸红利等传统红利要素的支撑。然而,人口红利的消退使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外资外贸红利的消退缩小了经济增长的市场空间,要素价格上升影响了经济增长的供给机制。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人力资本、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来创造新的红利空间,实现新旧红利顺利转化[1]

1.创新红利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刘易斯拐点”的跨越,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再主要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要素红利。201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纷纷返乡,造成劳动力供给不足,农民工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集约化发展,推动发展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和知识为核心,以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推动产业不断创新和升级的经济形态[2]。创新驱动就是通过知识、技术、组织制度、商业模式等多重创新,而实现对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的更为有效组合,以新技术、新知识改造物质资本、提升人力资本和实现管理科学化,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2.结构调整红利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尤其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优化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实现手段,也是经济发展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乏力源于结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的失衡或不协调。结构理顺了,发展就协调了,增长空间就释放出来了,结构调整红利对于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指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从要素层面来看,结构调整红利就是通过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即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较高的部门流动,实现生产率或产出水平的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只有当供需结构、三产结构、城乡二元与区域结构都协调发展时,结构红利才能够得以释放,经济增长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

3.人力资本红利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加快实现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追求人力资本红利,人力资本提升是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错配问题比较突出,人力资本的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快推进人力资本提升和优化配置,使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相互适应、比例协调。首先,要针对日益增大的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知识资本的现实需求,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和经济结合起来,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使人力资本与产业升级相配套;其次,为实现劳动力结构升级,要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力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再次,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端创新人才的支持,为此要完善创新人才引进、选拔和使用制度,为形成和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

4.全面改革红利

改革是一个“制度均衡—制度不均衡—制度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新制度红利机会出现在现有制度不均衡的情况下,此时制度改革的预期收益会大于预期成本,即存在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改进效应,一旦一项新制度将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收益,就形成了改革红利[3]。1978年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红利,但这种经济体制转轨的红利正在逐步减弱,为此,在新阶段,需要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与综合配套改革,突破各种体制性障碍,包括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与推动城镇化建设,使新的改革红利成为长期内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最大动力。

5.收入分配红利

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收入分配不平等时,富人的需求倾向于高档消费品而穷人购买力有限,导致对国内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为此,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提升国内整体消费能力,创造新的红利空间。针对中国现阶段消费需求不足和收入差距大的现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有钱花;其次,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使居民敢花钱;再次,增加民生类公共财政支出,比如,加大基本医疗、基本教育等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使中低收入者有意愿也有能力提高其消费倾向;最后,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在收入分配尤其在所得税课征、政府转移性支出等二次分配中注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来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4]


[1]卫玲.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变化及其新红利空间的创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5):63-68.

[2]洪银兴.以创新支持开放模式转换:再论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J].经济学动态,2010(11):27-32.

[3]郝寿义,蒋宁.深化对改革红利的理解[N].人民日报,2013-08-08.

[4]洪银兴.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