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法论与实践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供给侧改革强调质量型经济增长模式

1.数量型经济增长与质量型经济增长内涵

数量型经济增长单纯通过增加物质要素投入而实现产出的快速增长,不考虑社会福利、人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等问题,忽视增长过程的结构变化及增长带来的其他结果。质量型经济增长则通过创新要素的引入,实现传统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经济结构优化。质量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数量增长的概念,它将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也纳入增长目标之内,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是经济增长动力、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效率、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全面改善。质量型经济增长主要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资本和劳动力因素转移到与广义技术进步相关的因素,包括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变化及要素升级等[1]

2.数量型经济增长特征

(1)实现路径是高投入和扩张规模。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被看作劳动、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函数,而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除资本和劳动以外其他要素的贡献大小,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制度、管理等要素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则经济增长效率越高。

(2)规模报酬递减。现代经济学原理认为,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单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报酬是递减的。因此,单纯依靠劳动、资本等要素的增加必然导致规模报酬递减。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并且呈增长态势,但这种资本的贡献率大多来自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非资本效率的提高。

(3)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波动过大。数量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拉动,而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只关注经济增长的趋势,不考虑增长过程的结构纠偏,导致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失衡,有些产业产能过剩,有些行业有效供给却不足。经济结构的偏差会导致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受限,经济结构之间良性传递机制不能发挥,因此,数量型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4)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数量型经济增长只关注经济成本和产出水平,不考虑福利分配、公共产品供给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环境成本。因此,如果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成本和收益,增长的代价过大。

3.质量型经济增长特征

(1)实现路径是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水平决定了经济系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质量型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改变技术因素驱动经济增长,因此,质量型经济增长能够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另外,质量型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技术、制度、结构等因素驱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规模报酬递增。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质量型经济增长依靠知识、人力资本、分工和专业化等因素来驱动,这些因素由于外溢作用而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点,结果必将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罗默(Romer)阐释了知识等要素的自我积累、自我演进机制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卢卡斯(Lucas)等阐释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阿格奥和豪伊特(Ago & Henit)将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思想模型化,论证了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2]。这些理论的共同性在于,其所论证的知识、人力资本、创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成为提升增长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3]

(3)经济结构协调、经济运行稳定。与数量型经济增长相比,质量型经济增长并不是通过投资规模扩张的线性路径实现,而是通过对创新、技术等要素的使用实现效率改进和结构优化。由于质量型经济增长不依赖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单独作用,而是通过整个增长过程中各层次结构和各领域之间配合而形成稳定的自治系统,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能够避免过大波动。

(4)经济增长的社会、环境成本降低。质量型经济增长不仅对经济系统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同时还考虑社会和自然环境等“隐性成本”,使经济增长能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4.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模式:质量型经济增长

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和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表现特征来看,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增长被关注的重点和分析视角都存在明显区别。从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与质量型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与持续性,体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发展理念(见表5-1)。

表5-1 数量型增长、质量型增长与供给侧改革的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王薇,任保平.数量型经济增长与质量型经济增长的比较及转型路径[J].人文杂志,2014(4):24-30.

[2]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2(4):753-786.

[3]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