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对历史文本而言,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它们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作者原初的思想状态、推论逻辑和体系构架,然而研究者很少有这样的幸运,即作者提供的文本是完整的、成型的,而文本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的表述又是明确的、系统的。不要说,相对于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异常丰富的心灵来说,文本所表征的可能只是露出水面的巨大“冰山”的一角,文本与其思想、生活之间并不总是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就文本本身而言,由于各种复杂的情况,相当多地渗透了作者艰辛探索的心血、凝聚其理论精髓的文本,写作过程曲曲折折,最终并没有完成乃至留存下来的,不在少数。对于后来的解读者来说,要从这些散乱的篇章中读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甚至要于断裂或佚失处诠释出完整的思想,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马克思的文本序列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前对其写作过程只是零星提及,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和完整的回忆,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经过不同人之手,有的根据己意进行了未必符合原意的编排和处理,由此引发了众多的歧解,再加上其中一些文献已经佚失,使完整地再现和叙述这一过程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绝不能成为解读者放弃或偷懒的借口,相反,越是面对这样的文本,越需要根据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的材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曲折过程,这样我们在对其思想进行阐释、概括和评价的时候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至于断章取义或挂一漏万,偏离真实和客观。

这里谨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过程做一个大致的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