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
大概快到写完批判施蒂纳的《圣麦克斯》第二部分《新约:“我”》中的《我的权力》一节,很可能是其中的《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这一小节时,马克思、恩格斯重新拟定了《莱比锡宗教会议》的框架,想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连同对唯物史观和黑格尔以后全部哲学的唯心史观的有关论述,写成正面性阐释的一章,即《一、费尔巴哈》。于是,他们从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圣布鲁诺》章中抽出涉及评论费尔巴哈哲学和分析历史观的部分[1],从批判施蒂纳的《圣麦克斯》章中抽出上述《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一节和同属于《新约:“我”》但归为《我的交往》中的《暴动》一节的内容,再加上对他们自己观点的进一步论述,用这些内容组成单独的一章《一、费尔巴哈》。
这种推测是由陶伯特做出的,其根据主要在于,《费尔巴哈》一章手稿中有两部分当时还是作为批判施蒂纳那一章的手稿的内容写的,后一部分是在写批判施蒂纳那一章期间或写完之后直接从中抽出的。此外,在批判施蒂纳那一章的原稿中三次出现提示参阅前述内容的标记。最初的标记只是“参看前面第××页”或“见前面第××页”。到了修改阶段,马克思把这种标记改为“参看《费尔巴哈》一章”或者“见前面《费尔巴哈》一章”。是从批判施蒂纳那一章论及资产阶级社会时起,马克思行文的笔调和方式有了调整,开始比较多地正面论述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些见解的篇幅、内容和范围越来越集中,可能是促使他们写《一、费尔巴哈》的动因。[2]
设立了《一、费尔巴哈》这一章之后,即快要写完《圣麦克斯》时,马克思、恩格斯对个别篇章做了如下调整和编排: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一、费尔巴哈》这一章是在《圣麦克斯》写作过程的中间萌生了单独设章的想法后,才开始写作的。最初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打算专门设一章来批判费尔巴哈,他们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主要是结合对布鲁诺·鲍威尔《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文的批判展开的。在批判过程中他们肯定也正面论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但当时还没有决定把这些观点单独编成一章。
批判的过程也是建构的过程,在剥离的同时自己的思想也会做出调整甚至修正。实际表明,叙述过程同时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同费尔巴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们改变了原先的主意,决定专门设立一章,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正面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明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区别,提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费尔巴哈》这一章的写作、修改和重写过程相当复杂,具体细节已经不可能详尽地复述出来。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从《圣布鲁诺》章中抽出“费尔巴哈”和“历史”部分,内容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74—98页,这些是在评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及其宗教时写成的,流传下来的手稿的内容主要是对《未来哲学原理》的批判;
(2)从《圣麦克斯》章中抽出《教阶制》一小节内容,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98—102页;
(3)从《圣麦克斯》章中抽出《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一小节的内容,这一部分的手稿有些是誊清稿,有些是草稿,有些还只是笔记,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103—135页;
(4)起草《费尔巴哈》章第1、2部分开头部分的两篇异文,内容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19—2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62—68页;
(5)起草《费尔巴哈》章第3部分论述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史的部分手稿,内容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24—2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68—71页;
(6)起草《费尔巴哈》章第4部分手稿,论述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方式和表达方式同唯心主义考察方式的区别所在,内容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28—3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71—7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稿有两种规格,一种纸张约两张大信纸大小,中间对折,正反面都进行书写,可称其为大页纸张,它实际上是4个页面;另一种纸张约一张大信纸大小,正反面通常都书写,可称其为小页纸张,它实际上是2个页面。大页纸张对折以后与小页纸张摆放在一起。(4)(5)(6)写于对(1)(2)(3)各篇内容做过调整之后。
手稿是由恩格斯誊写的,这之后进入修改过程。恩格斯首先为手稿编写了页码,他是按照大页纸张标注的,即1大页纸张编1个页码,其后恩格斯对手稿内容又进行了修改。马克思在恩格斯修改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修改,而且是比较大的修改,包括大幅度的结构重组、涂改、补充,以及整页删除、多页撤除等,最后马克思又在恩格斯编制的页码差不多相同的位置重新编制了页码,他是按照每一页的页面标注的,即恩格斯标注的1页正好是马克思的4页。[3]马克思对每页的重新编码至少说明,无论手稿的原主要执笔者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马克思都对恩格斯的誊写稿全文进行了非常认真的阅读、整理。
从页码的编写、修改程序看,《费尔巴哈》章不仅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多次修改,而且最终也没有全部完成。1846年夏天已经确定《德意志意识形态》不能出版,但1846年8月19日,恩格斯从巴黎写信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时还说:“我浏览了一遍费尔巴哈发表在《模仿者》上的《宗教的本质》[4]。这篇东西,除了有几处写得不错外,完全是老一套。一开头,当他还只限于谈论自然宗教时,还不得不较多地以经验主义为基础,但是接下去便混乱了。又全是本质呀,人呀,等等。我要仔细地读一遍,如果其中一些重要的段落有意思,我就尽快把它摘录给你,使你能够用在有关费尔巴哈的地方。”[5]由此看来,《费尔巴哈》章直到1846年下半年还在继续写作或修改,但是最后定稿工作不了了之。
至此,我们可以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各章写作的大致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6]:
(1)《二、圣布鲁诺》。
(2)《莱比锡宗教会议(开幕)》。
(3)《三、圣麦克斯》的开头部分。
(4)《一、费尔巴哈》最初论费尔巴哈的部分。这部分手稿起初是还未划分章节的对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的批判,后来有关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的一些句子被删去,因为当时已决定用单独的章来批判他们。
(5)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费尔巴哈》第二部分。这部分手稿起初是批判施蒂纳过程中的理论插叙,后来被从第三章删去并被移入第一章。
(6)《三、圣麦克斯》的继续,即论施蒂纳的继续。
(7)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费尔巴哈》第三部分,这部分手稿的来源与第二部分的来源相似。
(8)《三、圣麦克斯》结束。
(9)《莱比锡宗教会议(闭幕)》。
(10)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费尔巴哈》第四部分——该章开头部分的第一份誊清稿(手稿共5页)。
(11)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费尔巴哈》第五部分——该章开头部分的第二份即最后一份誊清稿。
(12)《序言》。
注释
[1]马克思在手稿旁给它们加上“费尔巴哈”和“历史”等提示语。
[2]Inge Taubert. Die Kritik der nachhegelschen Philosophie. Zur Entstehungsgeschichte des Bandes der Deutschen Ideologie von Marx und Engels. Schriften aus dem Karl-Marx-Haus, Trier, 1990, 43:40-45.顾锦屏,柴方国.国外学者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研究的新成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
[3]关于《一、费尔巴哈》章手稿页码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在本书第四章详谈。
[4]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发表于1946年在莱比锡出版的《模仿者》第1卷。
[5]恩格斯致马克思(1846年8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7-388.
[6]这个顺序与我们本书第四章要谈到的MEGA1第1部分第5卷的编辑П.Л.维列尔以及巴加图利亚、广松涉等所确定的顺序均有差别。维列尔的顺序是:(4)(1)(3)(5)(6)(7)(8)(2)(9)(10)(11)(12);巴加图利亚则认为,(2)和(12)的相对位置不对,(8)是在(2)之后写的,而(2)(11)(12)是在《维干德季刊》第4期出版(1845年11月16—18日)之后写的。因为“震撼世界的思想”是从第4期发表的一篇匿名文章引来的。(Г.А.Багатурия.Из опыта изучения рукописного наследства Маркса и Ф.Энгелъса.Реконструкця первой главы “Немецкой идеологии”, Источниковедение, Москва, 196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