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大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国衰落,孝公招贤图强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东汉)曹操《对酒》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位,成为秦国第三十一世君王。

此时,诸国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国的东邻晋国,因权臣内乱,被分化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晋”。周天子的势力更加衰落,东方诸国不断征战,互相兼并,最终形成了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争霸的局面,史称“战国六雄”。此时的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被周天子重视,被东方诸国视为“西方夷狄”,不仅无权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而且是诸国兼并的对象。秦穆公时期晋国割让的河西之地,也在秦献公时期被与秦国接壤的“三晋”之一魏国夺走。戎狄逐渐恢复实力,重新称霸西戎。秦国领土不断缩小,衰落之势渐现。

▲李悝雕像

秦孝公是一位志向远大、发愤图强的君王。他敬慕秦穆公的业绩,以穆公为榜样,以振兴秦国为己任。对于秦国当时地位低下、不受周王室重视、备受东方诸侯歧视和威胁的现状,秦孝公深感耻辱和愤慨,立志要有所作为,改变现状。

借鉴诸国富国强兵之道,“变法”是各国普遍采纳的强国之路。魏国正是通过“李悝变法”迅速壮大,成为中原霸主之一。秦孝公也希望通过“变法”实现秦国的强大。

知识链接 李悝变法与《法经》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期,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在政治上,他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控制米价)。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他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引起了诸国的竞相效仿,商鞅变法亦深受其影响。

《法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之一,共有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提出的“一断于法”观念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思想。

为实行“变法”,秦孝公广招贤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贤才辈出。诸子游说列国,推广各家政治学说,以期实现政治抱负。秦孝公以高官厚禄、“与之分土”(分封土地)为诺,向诸国广发招贤令。不管是秦国的“群臣”,还是六国的“宾客”,只要能够出谋划策,强大秦国,都在孝公的招贤范围。秦孝公求贤若渴,各国贤者闻此纷纷前来效力。商鞅便是其中之一。

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孽公子”(小妾所生的儿子),又称卫鞅。商鞅才华出众,是治国之才,只是时运不济,在入秦之前一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是魏惠王最倚重的权臣。他赏识商鞅的才能,欲寻机会推荐商鞅给魏惠王。然而,还没来得及推荐,他便病入膏肓。在魏惠王探视时,公叔痤向其举荐商鞅,希望惠王能重用之,让商鞅助其治理国家。如果惠王不愿重用,就杀了他,以免被他国利用。魏惠王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公叔痤的临终请求,却并未将此放在心上。事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了他。

公叔痤之所以让魏惠王杀了他,实际是以此激励其重用商鞅,并不是要置商鞅于死地。魏惠王走后,他深知惠王不会重用商鞅,便将商鞅叫到跟前,告之他对惠王所言,劝其迅速离开魏国,以避杀身之祸。

得知秦孝公的招贤令,商鞅决定投奔秦国。他在秦国举目无亲,一直没有机会向秦孝公推行自己的富国强兵之术。直至一日,他结识了秦孝公宠信的宦官景监,请求其为自己引荐。于是,他获得了四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第一次见面,他向秦孝公大讲“帝道”,即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帝王之道。秦孝公大怒,斥责引荐商鞅的景监,认为商鞅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妄人。

第二次见面,他向秦孝公谈及“王道”,即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帝王之道。秦孝公仍然不感兴趣。

第三次见面,他向秦孝公大谈“霸道”,即春秋五霸的开创霸业之路。秦孝公虽然有了兴趣,却仍不为所动。

第四次见面,他向秦孝公推荐“强国之术”,深深触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决定重用他。

商鞅得到秦孝公赏识之后,开始在秦国实施变法,引领秦国踏上富国强兵之路。秦孝公也兑现了承诺,给商鞅加官晋爵、赐予封地。

知识点思考 秦孝公为何要变法图强?

秦孝公当政期间,秦国日渐衰弱,不仅在周天子和东方诸侯中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威胁,而且,随着戎狄獂王重新称霸西戎,秦国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诸国纷纷变法图强的时代背景下,秦孝公也希望通过变法重振秦国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