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说六国合纵抗秦
沙埋古篆折碑文,
六国兴亡事系君。
今日凄凉无处说,
乱山秋尽有寒云。
——(唐)贾岛《经苏秦墓》
公元前337年,十九岁的太子嬴驷继位,成为秦惠文君。当时,随着周天子势力的日益衰落,威信不再,六国兴起了一股“称王”之风,诸侯纷纷称王。秦惠文君也改称秦惠文王。
这时的秦国,已经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国独大的局面。东方六国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与秦国抗衡。秦国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诸国政客、学者都在研究抗衡秦国的策略。
就在秦国称霸独大、六国的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苏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维系了六国的霸权地位,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洛阳人,早年求学齐国,师承鬼谷子。学成后,周游列国,寻求发展未果,穷困潦倒而归,被家人嘲笑不事生产、专事口舌,舍本逐末。苏秦甚感惭愧,闭门不出,专攻《阴符》(古代兵书)。专心钻研一年后,终于揣摩出“合纵”之术,欲游说诸国君王联合抗击秦国。
知识链接 苏秦刺股
苏秦学成后,周游列国,寻求发展未果,潦倒而归,受到家人讥笑,“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人的冷漠深深刺激了他。于是,他闭室不出,发愤攻读《阴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梁刺股”也是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故事的最早源头。
苏秦研究出“合纵”之术后,首先拜访了周显王。周显王身边的臣子看不起苏秦,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苏秦离开周地,前往秦国。此时,秦孝公刚去世,秦惠文王继位。苏秦向秦惠文王进言:秦国地理奇佳,易守难攻,可凭借众多的百姓和精锐的军队称帝统一天下。秦惠文王因刚车裂商鞅,对说客十分反感,于是婉言谢绝了苏秦。
被秦国婉拒后,苏秦来到了赵国。赵肃侯的权臣赵相(奉阳君)不欣赏苏秦的主张,冷淡待之。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前往燕国。
苏秦来到燕国,向燕文侯陈述:燕国连年太平,使燕国得以发展壮大,成为富庶之地。而燕国的太平,得益于毗邻的赵国阻隔了强秦的进攻之路。若无赵国作为屏障,燕国恐怕早就受到了秦国的侵害。因此,燕国与赵国交好十分重要。他向燕文侯提议,燕国与赵国联合,并促进六国结盟,使“天下为一”,才能抵抗强秦。这种“天下为一”的理论,就是苏秦提出的六国在秦一国独大的格局下的生存策略。这种策略也叫“合纵”。“合”即联合;“纵”即从南到北;“合纵”就是南北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合众弱以攻一强”。
燕文侯对苏秦的主张十分感兴趣。但他认为,燕国弱小,南有齐国,西有赵国,且两国都很强盛,对燕国威胁很大。燕国要参与“合纵”抗秦,必须保证齐国和赵国不侵犯燕国。于是,燕文侯资助苏秦游说赵国和齐国。
苏秦再次出访赵国。此时,赵相(奉阳君)已过世。苏秦向赵肃侯陈述了六国对抗强秦的“合纵之术”。赵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安民”。要安民无事,则要“择交”,即选择合适的朋友。赵国西有强秦,东有强齐,无论与谁联合攻击另一方,赵国百姓都不得安宁。秦国之所以目前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有韩、魏作为屏障。无论韩、魏被秦国吞并还是结盟,都对赵国不利。综观天下,六国土地是秦国五倍,兵力是其十倍。若六国联合抗秦,定能取胜。如今,多数人都劝六国投靠秦国,向其进攻。苏秦则主张,六国将相盟誓:秦国若进攻六国之中一国,其他五国皆联合对抗;诸侯中若有不履约者,则其他五国联合讨伐之。
赵肃侯十分欣赏苏秦的主张,表示同意,并赠金助其继续游说诸国。赵国是六国中的强国,取得赵国的同意,极大地促成了“合纵”的成功。
苏秦的下一个目标是前往韩国,游说韩宣王。他首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精良,善于冶炼兵器。再陈述其臣服秦国的弊端——若投降秦国,秦国贪婪,必定要求韩国割让重镇宜阳、成皋,无休无止,最后“不战而地已削矣”;若韩国拒绝割地,则“弃前功而受后祸”。最后以“荣辱”激韩宣王——韩国如此强大却“西面事秦”,让国家蒙受耻辱,让天下人耻笑。韩宣王羞愧难当,当即表示接受苏秦的建议,与诸国结盟对抗秦国。
接着,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他直陈,魏国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魏国却侍奉秦国,纳贡割地。一旦秦国举兵征伐魏国,其他诸侯国是不会出兵相救的。魏国兵强马壮,国势不弱,实际上是无须惧怕秦国的。那些主张侍奉秦国的人实际上都是奸佞之臣,让国家不战而亏。当下局势,六国若同心协力,则无须担心强秦的危害。魏襄王深受触动,当即表明愿意“举国相从”。
苏秦继续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他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双方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受损;不胜,则国家灭亡。因此,韩、魏选择向秦国臣服。但齐国不同,齐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距离秦国遥远,秦国不会孤军远征,因此暂时不会对齐国构成威胁。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齐国却想着侍奉秦国,这是大臣的战略失策。苏秦陈述利弊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听从其安排。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他先分析楚国的国情,认为楚地五千里,军队数百万,存粮充足,有称霸的资本。如果楚国选择侍奉秦国,则所有的诸侯国将纷纷效仿。接着,他分析天下形势,认为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可并存。他还提醒楚威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亲和、割地之人,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权衡之下,六国合纵抗秦才是正确的决策。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国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周显王听闻此事,感到害怕,便命人为苏秦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父母听说他荣归故里,出城相迎;其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不敢正视;其嫂匍匐在地,“四拜自跪而谢”,为当日的轻视道歉,前倨而后恭。苏秦感慨:“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知识链接 前倨后恭
苏秦成功游说六国合纵,身佩六国相印,途经家乡洛阳。苏秦的家人皆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对他嫂子说:“何前倨而后恭也?”他的嫂子趴在地上说:“因为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此后,人们以“前倨后恭”形容对人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
苏秦完成“合纵”之后,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他还同时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合纵的领袖。他将六国合纵协约送至秦国,秦国在十五年内没有再出兵函谷关。六国合纵取得了显著成效。
知识点思考 六国“合纵”是如何实现的?
在秦国称霸独大的局势下,各诸侯国各自为营,难以抗拒秦国的攻伐,人人自危。苏秦从各国国情和形势出发,游说各国君王加入“合纵”协约,联合抗击强秦,以保诸国的和平共处。诸国从本国安危出发,同意苏秦的“合纵”之术,结成合纵联盟,协约相互扶持,共同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