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俱全”的陶制食器
陶器,正是在这种“美食文化”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
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制陶业与农业几乎是同时来到这个世上的“双胞胎”。有制陶术的遗址,一般都有了农业,或者更应该说,凡有农业遗迹的文化,总是有陶制品出土。裴里岗的制陶业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这里还发现了一座陶窑,窑室是圆形的,前面还有一条火道,显然人们已经懂得了高温烧制的操作技术。磁山、河姆渡,乃至后来更辉煌的仰韶文化遗址,也都是以大量的陶器出品,共同烘托出一个陶器的时代。
农业与制陶伴生,这固然是因为刀耕火种、砌灶烹饪加深了人们对土和火的了解,从而为制陶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农业产品的贮存、加工、烹饪、享用等生活需要,则为它的制作带来了动力。道理很简单,大量的陶器,正是以它经久耐用、耐火耐水、隔潮防腐、易塑多形的特性,用来作为容器、灶具和餐具的。
这种需要已经不再粗糙简单,你只要看这些形器的多姿多彩,就不会还以为原始人的生活枯燥乏味。他们是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在对饮食的多种嗜好中,十分用心地塑造着各种食用器具的。他们已经能为你陈列出长长一串大大小小派作各种用场的陶制食器,杯、盘、豆、钵,碗、盆、壶、鬶,罐、缸、瓮、鼎……真是不一而足。就以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为例,裴里岗的圆腹鼎、三足钵、双耳壶、深腹罐、带盖高足豆,磁山的小口长颈罐、圈足罐、圆口盂,大地湾一期文化中的圈足碗、球腹壶、圜底钵,李家村的大口罐、凹底罐、小口杯、平底钵、杯形三足器,老官台的小口鼓腹平底瓮等等,在这些仰韶文化之前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食具的形制差不多已是一应俱全。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的整个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制食具更是空前繁盛,其形制愈加丰富,其中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五十多万件陶器、陶片中,生活用具多种多样,仅陶罐就有23型45式,如果不是对饮食蒸煮烧烤的多种讲究,怎么会有如此细致的器具分工?
一般来说,碗盛饭、盘装菜、豆放肉、钵盛汤,食具的多姿多彩,其实折射了食物烹饪的多滋多味。从陶器时代这让人叹为观止的种种彩陶器皿,不难推想和明了,原来这时的先人就已经在努力创造有滋有味的生活。根据迄今所发现的这个时期的种种遗迹,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幅陶器时代人的用餐图:收获后,他们会把舂好的米或磨好的面储藏到鼓腹平底的大陶瓮中,为的是多时后还能尝到新米新面的清香味;动炊时,把米、面装到敞口浅腹盆里,用小口尖底瓶(彩图2)到河边汲来清清的河水,和面、兑米,再装进圜底釜、盆形甑或釜形鼎,加火煮熟蒸好,热气腾腾的米饭面食可用大口斜腹平底碗端到石桌(板)上,已经炖好的猪肉汤正在三足钵里飘着浓浓的香味。如果今天是个好日子,旁边可能还有用高足折腹镂孔豆盛着的烧烤的野味(可以有斑鹿、羚羊、野兔、狸、貉、獾),盘中可以有捕获的鱼、家养的鸡、芥菜和葫芦,小碗里还可能有采集来的核桃、薏仁、枣、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