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去连接
2010年8月5日,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电信(以下简称“马电”)CEO的电子邮件发到了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女士的邮箱,这封客气礼貌的邮件却是客户对华为的愤怒控诉,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马电与华为的这次合作的不愉快?
2010年元旦刚过,马来西亚政府就下达了3月份要正式商用IPTV的通知,届时首相要亲自到马电现场体验IPTV、GPON、IMS等业务,同时宣布马来西亚国家宽带正式投入使用。马电接到通知之后立即联系了华为公司,并与其沟通合作的相关事宜。
马电向华为说明了规划:1月订单下给华为,要求IPTV供货;2月建设调试;3月开通第一个演示局。双方达成共识后,随即开展后续工作。
1月的时候,客户与华为就IPTV项目进展的交流与准备过程还算顺利,软件业务部与TM NET还都感觉良好。然而TM NET主要是负责频道内容建设的,也缺乏相关运维经验,关于这一点,TMNET的想法与软件公司一样:对下层网络提要求,自己的工作就这么多,软件公司负责业务平台和机顶盒,TMNET负责内容,划清楚双方的工作,其他的部分不是自己的管辖范围。事情由此埋下了隐患,马电方对TMNET的母公司越来越不满意。
2010年春节前,华为邀请包括马电主席、CEO等在内的马电董事会高层参观深圳基地,观摩了中国电信广东IPTV交付项目。在合作早期双方还是较为满意的,项目也看似顺利地进行着,但由于双方没有完全开放地去进行沟通,没有达成各个方面的共识,所以后续的工作还是出现了问题。
2月9日,在与华为公司高层的会谈中,马电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也向华为提出了要求:马电方面认为华为公司在项目管理上没有拉通,没有PMO组织,也缺乏整网解决方案,没有把IPTV业务平台和宽带网络一起搭建起来,因此要求华为予以改进及关注。
马电CEO提出希望华为能重视这个项目,希望华为能够提供更加完善和强大的项目管理、交付团队,加强快速解决问题和搭建网络的能力,在语言沟通问题方面加强改进等。
孙总在会上表示华为一定会全力投入,保障3月份如期商用。会上还达成了定期召开高层沟通会议的共识。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早期合作双方的沟通不到位,合作的态度不够诚恳,导致了“马电事件”的发酵。
对于企业来说,与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努力就到此为止了,太过轻率地面对客户,与客户的沟通不够真诚,会导致诸如“马电事件”这样的失败案例的发生。
尤其作为企业的干部,正确的合作态度应该是表明公司的合作意愿,以开放的心态去与客户沟通,并在此过程中与客户形成互相信任的紧密关系。
和客户建立“不打领带的关系”
“不打领带的关系”,就是让华为与基层客户的关系牢不可破。客户关系就是从平时与客户相处的点滴中形成的。客户与企业保持朋友般的信任关系,才会放心地将业务交由企业来做。所以说,在与客户的交往中,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做好服务的一部分。
2014年年初,徐海(化名)负责华为在西非几内亚湾的N海缆项目海上路由勘测,与徐海一起出发的还有客户的项目经理F和技术顾问K。
有一天,忙完工作后,徐海才发现客户技术顾问K已经一整天没出现了,问过客户项目经理F后才知道,K生病了,在房间休息。于是,徐海赶紧到K的房间探望,找来医生为其诊断后,被告知K可能患了疟疾。在多方协助下,第二天K得以上岸前往医院诊治。
徐海和客户项目经理F留在船上继续勘测工作,一天他们遭遇登船以来最恶劣的海况,造成很多工作人员晕船。由于有多年的海上作业经验,徐海身体没有大碍。但是客户项目经理F因为年纪大、体质弱,身体非常不适应,甚至站立不稳、严重呕吐。徐海将所有的晕船药物都给了F,一天下来,F滴水未进,徐海只好在征得船长的同意后,到厨房给他煮了些大米粥,劝说F吃了半碗。接下来的几天里,徐海每天都为客户F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像对待好朋友那样照顾他,直到他不再晕船。
事后,客户项目经理F给项目交付总监发邮件说,非常感谢徐海在他生病期间的悉心照顾,而且徐海的工作也做得很棒。完成勘测作业后,华为提出了海缆保护方案,并希望客户项目经理F能签署BOQ,没想到客户项目经理F毫不犹豫就签了。
任正非说:“客户关系是一门学问。”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化拓展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普通的工程师还是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会全方位地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中,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2000年,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1个拆分为7个,华为马上反应并采取应对措施。华为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大手笔,即成立了7个运营商系统部,一对一地服务于这7个新的运营商,这些系统部从运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对此任正非称“放出了七匹狼”,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一个都没有错失,没有出现抓一部分、漏掉一部分,或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这样华为就将所有运营商一网打尽,全部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这也是华为比中兴技高一筹的地方,即针对各个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都相对均衡。
华为的第二个举措也让人始料未及,即电信分家之后县地市公司基本没有采购权了,省级公司的部分采购权也被收回。外资竞争对手以前只做总部和省级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的蚕食。这样一来,形势似乎对外资竞争对手有利,华为遍布各地市的200多个网络受到挑战,管理层自然会想到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需要大量有经验的销售人员。
于是有人建议说,撤销这些经营部可以节约成本,反正现在县局手里已没有采购权了。任正非的批复是:“我相信,这就是华为和西方公司的差别。我们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不放弃对我们有利的任何一票。”
任正非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他对手撤出地市级市场之后,他反而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华为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和在身边的华为工程师沟通,“我们跟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县市的电信局也有自己的办公室,随时给客户解决问题,而国际大公司在一个省可能就只有几个人,怎么能跟我们比?”华为河北和宁夏地区的一位销售代表说。每当省级以上公司集中采购时,往往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就成了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华为“不打领带的关系”遍及华为全国、全球市场的每一个末梢。不像外资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企业的干部应有贴近客户、满足客户即时需求的前瞻力,企业上下部门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各个客户,才能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主动拜访客户,赢得合作机会
主动走访客户,可以体现出企业员工对客户的热情,让客户被这种热情感染,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心声,便于企业改善服务。正如爱默生所说:“热情是能量,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带着热情为客户服务,更能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诚恳态度。
走访客户前要提前做功课,以便与客户交流时,能够准确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这样更能体现出专业水准,让客户了解自己的项目是交到什么样的企业手中。
谢和宜是2004年入职华为的,起初做的并不是企业业务,到2010年8月,他从运营商业务部转到了全新的企业业务部。
到企业业务部后,落差极大的是合同金额。当他拿着第一单3万美元的合同给地区部总裁签时,早已对千万美元合同司空见惯的总裁调侃道:“现在奖金和签单大小挂钩,你的年终奖估计只有几百块哦。”与其他正在摸索的同事相比,谢和宜认为自己“运气已算不错了”,但什么时候才能在行业市场签到千万美元的大单呢?谢和宜开始了磨砺与征程……
2010年年底,世界高铁大会在北京召开,N国恰逢高铁网络规划期,当地客户的几位高管要去北京参加大会,但此前华为与该客户没有任何合作关系。通过朋友层层引荐,谢和宜最终赶在客户出发前一晚获得了访问名单。和主管沟通后,谢和宜带上一包华为的宣传册就去机场“邂逅”客户了。
“客户坐在商务舱,我就不断凑上去与他们聊天。”谢和宜说,三天的行程里,他一直在请客户转道深圳,看看华为。最后一刻,客户终于同意了。美丽的坂田基地,先进的展厅,让客户对华为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可是客户对GSM-R几乎没有了解。回到N国,谢和宜就一场场地组织专题讨论会,邀请多位高端专家为客户讲解GSM-R技术。经过20多场技术交流,客户被GSM-R深深吸引,也被华为人的坚持和热情打动,客户关系有了质的飞跃,为后续的中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周期长。”谢和宜说,“很多次,拜访客户与之沟通之后几个月都没法再联系客户会面。”对于铁路客户,通信的优先级不是最高的,所以项目会被押后或拖延。由于周期太长,以至于跟进项目的本地员工也打算离职,他甚至说:“别和我提GSM-R,太遥远了。”
但是坚持是值得的。2012年7月,客户通知华为中标,9月正式开始谈判,年底落单。历时两年多,几千万元的大单终于落定,华为企业业务在N国行业市场实现了重大突破。
“目前我手头上还有几个项目,跨度都是2~3年。慢慢耕耘,相信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电话那头,谢和宜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主动贴近客户才能让其吐露心声,没有谁会信任一个毫不关心自己的人。只有态度诚恳,与客户建立起友谊,才能成为客户的优先选择。所以,企业的各级员工都要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与客户沟通,才能获得与客户合作的机会。
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用心去服务
“客户的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任正非要求将客户关系要做到极致,这就要求企业能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实实在在解决客户的问题。
2009年年初,华为研发的新产品投入使用,这是华为的新产品第一次在北方某地投入使用,作为一次新尝试,不可谓不紧张。但此时其中一台设备出现了故障,客户随即向华为驻当地办事处寻求援助,但办事处的技术人员恰好出差。为了解决客户的问题,华为立即派研发部的四名开发人员搭乘飞机赶往当地。
四名技术人员刚到办事处,就与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开车前往故障设备所在地点,由于时间匆忙,为尽快解决客户的问题,几名工作人员连饭都来不及吃,只在车上匆匆啃了几块面包。那时已经差不多是晚上九点了,路况不是很好,由于对路线的不熟悉还迷了路,真正赶到县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一两点了。以为终于能行动的工作人员却被告知故障设备还在6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他们当即决定连夜开车赶去故障设备所在地点,凌晨三点终于赶到了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对故障进行了排除,设备也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华为面对客户始终秉持“从客户立场出发,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行动理念,任正非深知“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所以,当华为方接到客户的求助信息的时候,立刻派出技术人员解决客户的一切问题,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以专业的服务水准保证客户的极致体验。
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客户的满意度是非常主观的评价,这种心理状态来自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服务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值所进行的对比。企业干部要为公司谋求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就要将服务与产品做到极致,超过客户的期望值,这样才能真正与客户保持亲密关系。
2010年4月14日凌晨,睡梦中的黄志恒(化名)接到了领导的通知:“地震了,要立即与客户取得联系。”那是2010年玉树大地震,最高震级达7.1级,当时的通信设施和客户基站被严重毁坏,需要立即去抢修恢复基本通信。黄志恒二话不说,立即起床裹了件外套就带着计算机直奔玉树。
地震的威力巨大,黄志恒到玉树县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时不时还有余震发生,情况不容乐观。但黄志恒顾不上那么多,跟着客户去到现场抢修基础设施,他先是在现场帮忙抢修光缆,然后去机房配置分析,很快就把基站调通了。
第一次抢修完毕,黄志恒已经是精疲力竭,准备回去好好睡一觉,但还没等他躺到床上,客户的电话又来了,说玉树的业务全部中断了。黄志恒听完立即掉头回了现场,经过定位、分析以及调修,一直到次日的凌晨四点,他才回到住处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
共同渡过这次磨难,客户由衷地表示:“有机会,我们还是会选择和华为合作。”
任正非在《天道酬勤》中回顾往昔的艰辛历程,忍不住地感慨:“是我们始终如一地对待客户的虔诚和忘我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感动了我们的客户!”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任正非将客户服务作为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而将华为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华为人的极致服务:无论何时何地客户有任何需求,都应该及时回应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解决客户的问题。随叫随到的服务,是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的诀窍,也是避免与客户沟通不到位导致双方的合作出现断裂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