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如何“听”孩子愿意说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慢慢会有失落感。孩子愿意讲的话越来越少,有时无论父母怎么做,回应就是一个字“嗯”;多的时候两个字“还行”“不好”;如果再多点,三个字“不知道”。父母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呢?
攻略6:两步倾听法
第1步:只听不说,积极用心倾听。父母先听孩子说完,孩子才会听父母说。父母闭上嘴巴,孩子才开始思考。之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不下去,是因为在孩子没有把话说完时就被父母打断,有时甚至是被父母带着批评或否定的口吻打断。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试探父母的反应,根据父母的反应再决定自己要不要继续沟通,第一句话往往也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最表层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只要被父母否定、批评后,孩子是不愿意继续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的。
牛牛妈妈很苦恼,因为牛牛对妈妈说:“妈妈,我是我们班玩游戏时间最少的孩子。”牛牛妈妈跟我讲:“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周六周日都在打游戏,还不算平时奶奶给他‘放水’的时间,游戏时间居然还嫌不够。再说长时间打游戏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家已经很开明地允许他看电视和打游戏了。”对于游戏,我想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牛牛妈妈的苦恼,但如果把刚才那番话直接说给孩子听,那么我猜以后孩子再也不想跟父母讲话了。
我在朋友圈做过一个调查:你最期望父母改掉的习惯是什么?孩子回答:“太唠叨!”你觉得孩子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父母回答:“对抗!”
妈妈们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起得最早,做得最多,一边做一边絮絮叨叨:“快起床,上学迟到了!”“还不起床,上班要晚了!”等到晚上孩子和丈夫回家,又变成:“怎么又打游戏,你作业还没有完成!”“怎么又打游戏,你下班回家就知道打游戏,孩子怎么做作业?”
妈妈们感觉不被理解,明明每句话都是对的,可总被嫌弃,心里很委屈。好不容易等孩子睡下,与丈夫的独处时光又变成诉苦时间:“你以为我想说,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哪件事情不都是我做的,做那么多还被人嫌弃。”妈妈们在这个循环中周而复始,过着自己不想要的日子,有时发现真不是“过日子”,简直是“熬日子”,生活到底是怎么了?
第2步:“听”——不评判、不指责、不否定。听懂孩子真正的意思仅有耐心是不够的,还要不评判、不指责、不否定,孩子才会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父母的逻辑:因为爱孩子才把建议和经验教给孩子,孩子才能避免走弯路。无数事实证明,父母给的建议即使是对的,方法是好的,对孩子是有帮助的,孩子也不太愿意听。大多父母很执着,一直说到孩子去做这件事才罢休。因为爱孩子,所以执着。父母认为,放弃就意味着孩子要走弯路。
孩子的逻辑:你都不了解情况,要么只知道让我干这干那;要么这个也不让干那个也不行,甚至我想干的不让干,我不想干的偏让干,永远在那里指挥我。
孩子的潜台词:“我就是做不好事!要做你自己去做好了,我才不干。每次都说为我好,逼我,强迫我,哪里是为我好,我就是不听你的!”
孩子看到父母拿自己没有办法时,内心很是窃喜。父母感觉孩子越大越难被说服,孩子再大些,门一关,再也不搭理人。好不容易门开了,结果孩子挂出一个牌子“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为此多少个夜晚父母以泪洗面,百思而不得其解。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可能是:
嫌弃父母啰唆。
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要求。
带来更多批评,甚至打骂。
父母和孩子本该是彼此依靠、最深爱的双方,却在现实中互相伤害和对抗。两步倾听法帮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
挑战3:牛牛想要更多的游戏时间
牛牛8岁的时候在暑假玩iPad上瘾了,那时我和他的妈妈花了很多时间才帮助孩子从网瘾中走出来。如今牛牛已经10岁,牛牛妈妈仍然对牛牛玩游戏很敏感。今天牛牛妈妈把孩子带到工作坊,期望我能帮她解决一个难题——牛牛觉得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以下是我和牛牛的对话,使用的是两步倾听法。
牛牛:“贝妈,我做过调查,我们班就我玩游戏的时间最少。”(孩子说这句话可是有依据的——做过调查,明显有备而来。)
我:“你做的调查很好,针对想要更多玩游戏的时间,你愿不愿意多说一些呢?”
牛牛:“别的同学玩游戏的时间都比我多!”(一般情况下,孩子才说一句,父母往往跟上十句:“别的同学,你怎么没有说别的同学都是做完作业才玩游戏,还有别的同学都没有玩呢。”只要这么说了,接下来你就别想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我:“还有别的吗?”(鼓励式回应,不评论、不批评。)
牛牛:“作业很多,有时想放松一下,玩游戏很快乐。(”深呼吸,沉住气。)
我:“还有吗?”
牛牛:“每次我一玩游戏,妈妈就不停地问‘作业做完了吗’,我就越不想做。”(继续淡定。)
我:“还有吗?”
牛牛:“大家都会玩新游戏,我不会玩,就没有同学跟我玩。”(这是一个深层次问题。)
这个阶段我没有打断孩子讲述,更无评论,而是认真并真诚地问“还有吗?还有吗”,直到孩子说“没有”。这是“听”的两个步骤。
我:“谢谢你愿意把真实想法告诉我。(鼓励,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不要吝啬致谢,孩子愿意跟你沟通已经体现出非常好的亲子关系,最怕他什么都不跟你讲,不让你知道。)你感到有点担心,是因为新游戏你不会玩,你希望多花点时间在玩新游戏上,这样同学更愿意跟你玩?”
牛牛:“是的。”
我:“你现在愿意听听贝妈对这件事的想法吗?”(这句话给人第一感觉像多此一举,其实背后是对孩子的尊重,问与不问效果很不一样。)
牛牛:“你说。”(停顿了一下才说。)
我:“我从你妈妈那里知道,在家里妈妈是允许你玩游戏的。你做的调查结果愿意告诉我吗?你的同学花多少时间玩游戏?”
牛牛:“我调查同桌、前后座的同学,他们每天都可以玩,而我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玩。”
我:“嗯,我猜你觉得比起你的同学,你玩游戏的时间少很多。你猜猜看,妈妈为什么那么在意你玩游戏?”
牛牛:“我知道,我看过电视,小孩子的大脑到25岁才会发育成熟为理性脑。”(牛牛喜欢看科学探索类节目,这个答案让我意外,我因此省去很多时间讲脑科学知识。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可以百度搜索大脑结构,在本书后面章节我也会介绍,或者大家可以阅读西格尔写的《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
我:“是呀,因为大脑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不是你不想关掉游戏,而是大脑未能跟上,所以就做不到,妈妈也因此在时间上很是在意。我猜你也不喜欢这样,对吧?”
牛牛:“我不喜欢。”
我:“我猜妈妈是感到担心,因为妈妈注意到游戏会刺激小孩的大脑,不断强化后会上瘾,让你不断地想去玩游戏。你一直以来都很自律,但控制游戏时间有时对大人来讲都没有那么容易做到。你愿意一起想想怎样让自己既能玩新游戏,又不会上瘾吗?”
牛牛:“我觉得在作业做完的情况下,每天玩15分钟,没有做完作业就不玩。”
我:“还有别的主意吗?”
牛牛:“要不周末可以给我更长的时间玩游戏,如周六周日可以玩现在双倍的时间。”
我:“还有吗?”
牛牛:“没有啦。”
我:“你觉得哪个方法是你想试试的?”
牛牛:“每天都玩。”
我:“我相信你能控制好自己,只是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每一次开始都会让你更想继续,频率越高就越想,我有一点点担心。”
牛牛:“的确也是,我每天都想着玩。那我就周六日每天玩30分钟?”
我:“成交!”我们击掌。
后来我特意与牛牛妈妈跟进牛牛的执行情况,牛牛很好地遵守约定,平时也没有那么惦记着玩游戏,周末也能够说到做到。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虽然无法隔离电子产品,但是至少可以疏导孩子的行为。游戏上瘾取决于玩游戏的频率和时间,一个星期控制在两小时内,孩子原则上是不会上瘾的。从大脑运作的角度和孩子自控自律的实际情况来说,减少频率也算一种办法。另外,为了让孩子从电视和电子产品中走出来,最好的方法是创建家庭特殊时光,本书后面讲到的ABCD陪伴法就是创建家庭特殊时光的攻略。生活中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爬山、跑步等,在家里通过亲子游戏、阅读、做家务等方式也可以分散孩子对电视和电子产品的注意力。
总之,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无须电子产品陪伴。电子产品往往是孩子无所事事时的最佳伙伴。在玩游戏上瘾之前,孩子更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只有上瘾后才更喜欢游戏。如果孩子玩游戏上瘾,父母做什么努力都效果甚微。无数的亲子教育书,虽然理念方法各不同,但在有效陪伴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父母一定要安排特殊时光给孩子。
两步倾听法不仅适合亲子关系,同样适合夫妻关系。如果夫妻教育观念不同,最好允许另一半先把他的教育观念讲完,而不是立刻打断和评判,等对方说完再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说出来。试试看结果会怎么样?如果你是领导者,试试下属犯错时先不骂人、罚钱,让下属先谈谈这个问题,看看结果又会怎样?如果你在经营企业,试试让客户先把自己的糟糕经历讲完,不打断、不辩解、不评判,结果会怎样?列举这些情形,是想让大家了解,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鼓励式教养并非仅对亲子沟通有效,恰恰相反,它可以解决成人世界的人际沟通问题,而且效果还不错。
●父母小行动,孩子大改变●
EP父母练一练
1.从现在开始,专注地倾听孩子在说什么。想一个一直困扰你的问题,心平气和地问孩子:“我注意到你最近……你愿意跟我多讲讲吗?”让自己保持嘴巴紧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孩子“还有吗”(不评判),直到孩子说“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孩子自己准备怎么解决,最后试试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结果怎样,最后都表示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