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如何“做”才会拥有优质的亲子关系
孩子需要“陪伴”,而不仅仅是“看护”!
——贝妈
A妈妈的困惑:“我每天都跟孩子腻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围着他转,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可是孩子没完没了地要这样、要那样。每天最轻松的时候是孩子睡着后。烦死了,越想他早点睡,他精神就越好,每次都折腾到晚上11点才睡着。”
B妈妈的后悔:“以前为了做生意,我把孩子放在老家。现在虽然生意好了,可是孩子天天玩游戏,说也说不得,打也打不得。”
C爸爸的感慨:“我之所以来学习父母课程是因为我问女儿‘喜欢我吗’,女儿说最喜欢隔壁的王叔叔。因为工作,我很多时间都在外面……”
D妈妈整天跟孩子在一起,时刻守护着孩子。孩子爬高,赶紧把孩子抱下来,带着斥责的口吻说:“我已经跟你说过100遍了,不可以爬上去,你知不知道摔下来会怎样?”
不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会闹;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也闹。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呢?
如果人生病住院了,就会有一个床位和一张卡片。卡片上的信息大概是这个病人是哪个护士看护的,要负责病人吃药、输液和其他康复工作。但是,护士不管病人的吃喝拉撒,于是医院就多了一个叫作“护工”的岗位。护工不管健康,只负责病人的吃喝拉撒,如果要找一个能聊天、会说话的护工,需要更高的价格。护士和护工一起合作,大概能让病人恢复健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家庭的教养模式就是“护士+护工”,负责孩子的人身安全,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就认为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职责。
这让我想起在咖啡馆里看到的一幕。一个很有情调的咖啡馆,安静、私密,很适合聊天,当然也适合孩子做作业。妈妈给孩子找了离自己距离近的桌子,给孩子点了最爱的奶茶,温柔地说:“妈妈给你找了这么好的咖啡馆,你就乖乖地在这里做作业,做完作业,我们和阿姨一起去吃大餐。”然后给自己和闺蜜点了最爱的饮品,开始兴奋地聊天……不到5分钟,孩子说:“妈妈,这道题我不懂。”不到10分钟,孩子又说:“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孩子要么坐在那里发呆,要么认真地倾听妈妈在聊什么,还不时插上几句话……一小时过去了,孩子只写了十几个字。此刻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说要出来做作业,给你点了奶茶,满足你吃大餐,结果你就坐在这里,什么都不做!到现在就给我写这么几个字!”
我曾在院子里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一边玩滑梯,一边不停地喊:“妈妈一起来,妈妈一起来。”妈妈说:“那是小朋友玩的,妈妈不能玩,物管叔叔会骂的。”然后妈妈就开始刷朋友圈或追剧,偶尔看一眼孩子是否在那里。
以上案例中父母在履行着“看护”的职责。“看护”这个词说起来很露骨,冷静思考一下,这样的“陪伴”和“看护”确实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难道不是吗?这样的“陪伴”只是伪装得更加高级而已,如同把孩子送进了VIP病房。
父母的共识——孩子需要被照顾,所以孩子需要与成人在一起。这个想法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和动机》这本书,他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人类的需求。举个例子,孩子饿了喂吃的;孩子尿了换尿不湿;孩子病了看医生;孩子危险时要保护……这些都是生存的本能。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几乎无法独立生存,特别依赖大人,妈妈很多时候承担了这部分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仅仅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甚至连安全需求都未达到。
如果孩子一做事情,父母就阻止、斥责或威胁,那么孩子的安全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加重了孩子对环境的恐惧和对权威的错误认知。要么顺从失去自我,要么对抗叛逆到底,还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阻碍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合作、尊重、贡献和分享等品质的机会。
“看护”只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孩子更是如此。妈妈常常会困扰,为什么已经花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依旧有那么多问题。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有依恋关系、情感渴求、归属和价值的需求,这些需求只有孩子在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中才能获得。
攻略9:ABCD陪伴法
父母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呢?父母放下手机,放下所有的事情,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的朋友,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世界中,做孩子觉得开心快乐的事情。在鼓励式教养中,我把这样的陪伴叫作ABCD陪伴法。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有效陪伴时光,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轻松很多,特别是使用了ABCD陪伴法后,孩子在吃饭、刷牙、洗脸或睡觉时等都会非常配合。这个方法无须花费父母太多的时间,只需遵循以下四步。
询问(Asking)
询问孩子:跟妈妈(爸爸)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是最快乐的?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孩子回答后,不要局限于一个游戏或一件事情,爸爸妈妈要追问:“还有吗?”在互动过程中不能传递给孩子“做不到、不可能、没道理”这样的信息,否则终止交流。孩子越小,父母越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
选择(Choosing)
这么多方案中让孩子自己选一个,注意是让孩子选,父母来配合。如果孩子选择了就需要实施。如果当下无法实施,可以约定一个时间来实施。鼓励孩子选一个当下可实施的方案进行互动。
做( Doing)
不要再等待,现在就开始,但需要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这个时间最好由孩子自己说。父母可以问:“你希望我们玩多久?”或者“你希望我们玩几次?”
这四步的英文首字母刚好是ABCD,所以称为ABCD陪伴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以下原因造成的不良亲子关系:
全职妈妈长期跟孩子在一起,但未能全身心投入地陪伴孩子。
父母与孩子有短暂或长期的分离。
父母长期出差或工作很忙。
亲子关系比较糟糕。
父母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陪伴有最低的时间要求,《正面管教》一书中有一个建议:
2~6岁的孩子每天至少10~15分钟。
6~12岁的孩子每周至少一次,每次30分钟以上。
12岁以上的青少年,每月一次,做孩子不能拒绝的事情。
备注:使用一次ABCD陪伴法是不够的,父母有多长时间没有陪伴孩子,那么就要坚持多长时间,这样才能慢慢融合亲子关系,重新与孩子建立心的连接。坚持21天,效果非常显著。
挑战6:忙碌的父母怎样拥有优质亲子关系
我无论在哪里上课,一直以来都是妈妈来上课的多,妈妈是陪伴孩子成长最适合的人,妈妈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在家庭中,爸爸往往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再不好好吃饭,等你爸回来收拾你!”爸爸似乎成为威胁孩子、惩罚孩子的代名词。爸爸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本来就有限,而每次都以威胁者、惩罚者的身份出现,孩子心里又会如何定义“爸爸”呢?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爸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在学习如何教养孩子的道路上几乎没有爸爸的参与,我真诚地邀请爸爸出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陪伴一定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错过了再也没有机会弥补。如同李嘉诚先生所说:“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有时,真有一种感觉,再不陪孩子,孩子就这么长大了。爱的真谛一定是愿意为孩子花时间。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在自己的日程中一定要有最重要的10分钟,陪伴孩子的10分钟。因为这10分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更是亲子关系中的阳光。
在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时光中,让我最开心的就是家人的笑声。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很多时间在外地授课,无法像很多妈妈一样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深知陪伴带给孩子的影响,我安慰自己在有限时间里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每次出差回来,我一定会用ABCD陪伴法与孩子沟通,共度美妙的亲子时光。
记得我们常常玩的游戏是躲猫猫。一开始我还极度排斥,9岁的男孩子还玩这么幼稚的游戏,但在ABCD陪伴法中重要的是从孩子出发,孩子想玩什么,父母配合才是高质量陪伴。于是我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整理好情绪,投入躲猫猫游戏中。当他一眼就知道我藏在哪里时,他得意地笑,却又装作我藏得很好,很难找到的样子,实在很有趣。当找不到我时,他模仿恐怖片里的样子,故意假装知道我在哪里,真的太可爱!每次都是我的笑声引导他找到我。有一次,我藏在一个很隐蔽的地方,猫着腰,趴在地上,躲在沙发后面。孩子不停地问爸爸:“妈妈躲在哪里?”爸爸摇摇头不告诉他。他找奶奶,奶奶假装大声说“不知道”,然后偷偷地给线索。爷爷不断地给提示……最后他终于找到我!全家人笑得前俯后仰。
我们家特殊时光上榜项目有斗地主、撕名牌、搭积木、散步、逛超市、玩多米诺、画画、看书或看电视。看电视相对比较少,一般孩子喜欢看《地理中国》《荒野求生》类节目,我会认真地陪他看,然后讨论其中的内容。在鼓励式教养那么多亲子攻略中,他最喜欢就是ABCD陪伴法。特殊时光是我和孩子最为放松的时候,更是最为开心的时刻。
特殊时光不仅可以是一家三口之间互相约定的时间,也可以是父母分别单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有两个孩子,那么可以与两个孩子分别度过特殊时光。对于有二宝的妈妈来讲,如果定期约定与大宝的特殊时光,那么可减少大宝发起的诸多挑战。在与大宝度过特殊时光时,要告诉二宝,现在是跟哥哥(姐姐)的特殊时光,等结束后妈妈也会跟你有特殊时光。有时先陪哪个孩子也要做到公平,比如这周先陪大宝,下周就先陪二宝,总之同等对待两个孩子很重要。如果孩子年龄允许,父母可以培养与两个孩子在一起的特殊时光。
●父母小行动,孩子大改变●
EP父母练一练
1.你和孩子的特殊时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殊时光之后孩子的状态如何?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和先生的特殊时光是什么?对你们的夫妻关系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