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拥有幸福亲子关系的九大攻略
1.1 如何“爱”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
不注重对方感受的“爱”不是爱,而是另一种控制。
——贝妈
这个世界上有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很多种不同的杰出职业,猜猜看有哪两种职业能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是父母和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穷尽一生在爱着孩子,愿为孩子付出一切可以付出的,更是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职业。
在现实养育中,父母常常这样说:
“为你好才打你!”
“对你好,我才说你!”
“逼你写作业,未来你会感谢我!”
孩子心里则想:
“我宁可你不对我好!”
“如果这是对我好,那你自己去做好了!”
“你现在这样对我,看你老了我怎么对你!”
作为妈妈,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明明心里那么爱、那么暖,可让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冷漠、痛苦和羞辱。为什么爱的味道如此苦涩?作为父母,你心里有答案吗?
“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爱”很不同,唯有“爱”到达孩子那里才是感受到爱,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才会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本章的攻略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和工具,让我们的爱由内而外传递给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遇到这样的挑战:
A.一个男孩哭得很伤心
家长:“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告诉你不准哭!哭能解决什么问题!”
B.在吃饭的时候
家长:“把这个鱼吃了,鱼比肉好,你现在快要考试了,多吃点鱼,对你身体有好处。快吃!这孩子,总这样,就是挑食,越来越挑食。”
C.在起床的时候
家长:“赶紧把你的裙子脱下来,你知不知道,今天多少度?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么冷的天要穿裤子,不可以穿裙子。这条裤子是我在美国给你买的,你看看这质量,这花色……”(陶醉在自我欣赏的状态里,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D.在睡觉前
家长:“做旗手,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怎么可以不去呢?!我现在跟老师说,你一定会去的。别的同学想了一年都没有机会,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傻?”(第二天,孩子说肚子痛而没法上学!)
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几乎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有一个逻辑,我把它称为“家长逻辑”。从家长逻辑来看,父母说的话、讲的道理几乎都是正确的,并以强烈渴望孩子更优秀为出发点,但结果是孩子就是不听。
哭,的确不能解决问题。
鱼,的确对孩子成长有帮助,挑食也不值得提倡。
裤子,的确很好,爱孩子才会买这么好的裤子。
机会,的确难得,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就这样错失?!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问题在于,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大多从父母自己的感受出发,而非孩子的感受。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爱是有距离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每对父母都能做到“无条件的爱”,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只是往往通过指责、惩罚、唠叨、打骂、利诱和奖励等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不理解、不尊重或羞辱。父母的爱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或被鼓励时,爱才会真正到达孩子心里。可惜,当我们成为父母时知道要爱,但没有谁教过我们如何表达爱,更没有学习过怎么表达爱才是注重孩子感受的。若父母未承接孩子的感受,哪怕再多的真知灼见,也于事无补,孩子也无动于衷,所以爱的表达方式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
我所倡导的鼓励式教养(Encouragement Parenting, EP)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础上的,是以关注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培养孩子社会技能和生活品质为落脚点的养育之道。那么,鼓励式教养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
一个男孩哭得很伤心
“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告诉你不准哭!哭能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思路· 孩子的情绪需要安全疏导,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情绪会被滞留或被堵塞。想想我们自己,当我们伤心的时候也会哭,如果被告知不准哭,你会怎样?父母需要用以下方式回应孩子,如果没有意外,孩子的哭声要不了多久就会停止。
·父母攻略· “如果哭可以让你好受些是可以哭的,只是现在妈妈需要一个拥抱!”等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可以问问这样的问题:
“刚刚发生了什么?”
“你现在感受如何?”
“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
“从这件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也许你会怀疑:会不会教坏孩子呢?以后的社会谁会这么将就他?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只有关注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绪,你要教孩子那些正确的道理,孩子才会听得进去。如果你先讲道理,不关注感受,结果往往是孩子跟你对着干。无数个“对着干”背后的原因大多如此。一个情绪被压抑的孩子,长大自然不懂得如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会是父母期望的孩子未来的样子吗?也许社会可以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他人可以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但作为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家是孩子在外面遭遇一切挫折后最温暖的港湾。如果连家人都抛弃了,那么请问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对孩子来说,父母非常重要,所以千万不可成为联手把孩子推向深渊的人。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跟我站在一起,连父母也不与我站在一起,因为孩子经历有限,那么孩子就无路可走了。当然也许这样说过于危言耸听。父母的职责就是在家里为孩子示范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孩子会学习到这些方法。
在吃饭的时候
“把这个鱼吃了,这个鱼比肉好,你现在快要考试了,多吃点鱼,对身体有好处。快吃!这孩子,总这样,就是挑食,越来越挑食。”
·解决思路· 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些,要解决孩子吃饭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这与年龄无关,跟父母的唠叨、催促和强迫有关。孩子倔的背后大部分是因为有一个唠叨、催促和爱强迫的父母。
·父母攻略· 孩子“对抗”是想用行动来告诉大人:你强迫不了我,我就是不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挑食”的习惯。解决挑食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请孩子参与做饭过程中的某些小环节:邀请孩子一起去选鱼,捣腾一下做鱼时的勺子,在出锅前放葱。这些小互动不仅让孩子爱上吃饭,还有助于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合作等品质。
在起床的时候
“赶紧把你的裙子脱下来,你知不知道,今天多少度?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么冷的天要穿裤子,不可以穿裙子。这条裤子是我在美国给你买的,你看看这质量,这花色……”(陶醉在自我欣赏的状态里,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解决思路· 父母和孩子的逻辑不同,父母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孩子的事情。觉得天冷就该多穿,裤子品质好孩子就应该喜欢。早上时间紧迫,父母很难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对于孩子来说,背后有很多的故事,关于穿裙子,妈妈用以下话术沟通,会听到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父母攻略· “看起来你真的很喜欢穿裙子,我猜今天穿裙子对你来讲很重要,你愿意跟妈妈讲讲吗?”(父母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等孩子讲完你再来决定你想怎么做。)
4岁前孩子一直跟着奶奶住,现在跟父母住,而裙子是奶奶送的生日礼物。
因为她跟好朋友约好,今天一定要穿裙子。
因为她觉得同学穿裙子很好看,所以想天天穿裙子上学。
因为她觉得穿上裙子就跟白雪公主一样。
在睡觉前
“做旗手,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怎么可以不去呢?!我现在跟老师说,你一定会去的。别的同学想了一年都没有机会,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傻?”(第二天,孩子说肚子痛而没法上学!)
·解决思路· 无论哪种情况都要理解孩子的情形。对孩子来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件大事。父母能做的就是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困难,而不是代替他解决问题,更不可指责他,父母应该陪伴和教练孩子如何实现目标,当他愿意尝试一小步时给予鼓励。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那么就允许他花更多时间准备,甚至允许放弃。如果放弃,一定要聊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那么下一次孩子会做不同的决定。
·父母攻略A·
“看起来你似乎有点担心,我猜关于当旗手这件事情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愿意跟妈妈讲讲吗?”
“还有吗?”
“你这样想妈妈觉得很合理,在全校那么多人面前做旗手,即使妈妈也会紧张,这是一件未曾做过的事情。你觉得现在最需要怎么做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父母攻略B· “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有准备好做这件事情,不做是可以的,对于妈妈来说,也会有这样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妈妈也不会勉强你去做没有准备好的事情,那么接下来我们有哪些事情需要去处理呢?”
当我们抛开“感受”时,父母的建议即使再正确,孩子听起来也都那么刺耳和冷漠。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本能地用对抗、反叛、报复或自暴自弃的方式作为自己与父母斗争的武器。这样才让我们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复杂的情感:彼此深爱着,却深深地相互伤害着。
忽略“感受”的爱背后是什么呢?
“妈妈爱你才这么说。”
“为你好,我才花钱给你上兴趣班。”
“你以后会明白为什么现在要逼你练琴。”
这些听起来出于爱的话语背后隐藏的声音可能是:
“我是对的!”
“你要听我的!”
“看我多厉害!”
“看孩子多让我有面子!”
这样的沟通背后是一个人高高在上、一个人在下的不平等垂直关系。没有人格尊严平等和尊重的沟通,自然结果也就不会理想,这其实是另一种“控制”!这里的控制并不是外显的,它看起来戴着一个很美的面具,但其本质依旧是以自己为中心,想要达到控制他人、彰显自己优越的目标。这些仅仅是猜测,只是帮助父母来觉察自己。注重孩子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神入”(个体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通俗的解释是感同身受),当任何时候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时,一切就会变得温暖和鼓励,背后其实就是“尊重”。
很多时候,我有一种感悟,“父母”两个字不是告诉我们有什么“特权”,而是更多的“责任”。当我们放下权威,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时,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曾告诉我:“父母给予孩子不想要的爱,只是感动他们自己而已。”
感受是什么?“感受”这个词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常常听到,陌生是因为不曾真正琢磨它,很难说出来。“感受”是人内心一种情绪的表达,流行语就是“内心戏”。它可能是开心、快乐、生气、愤怒、难受、伤心、无聊、疲惫、焦虑等这样的形容词。“感受”无所谓好与坏,不是说愤怒就不好,高兴就好。无论是愤怒还是高兴,仅仅是在当下内心体会给予自身的一个信号,让我们知道自己怎么了或者正在发生什么。难受是当时的一种感受,高兴也是当时的一种感受,不可能只能高兴,不能伤心;只能快乐,不能愤怒。所谓人有喜怒哀乐,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吗?在情绪管理上,通常要么选择压抑感受,要么选择发泄情绪。这两种方式都不好。如果压抑感受,虽然没有伤害到他人,但是情绪是一种力量,会通过病变的方式呈现。如果选择发泄情绪,必然会伤害他人,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内心感到不安。发泄就是任由情绪爆发,犹如反复练习,必然愈加难以改变。鼓励式教养对待情绪的方式是接纳它的存在,有效地管理情绪并关注问题的解决。
我们常把感受与想法,感受与决定混为一谈。例如,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作为父母有什么感受呢?
“什么都好,一写作业就要把我惹毛。”
“不知道在想什么!一写作业就在那里磨叽,3小时过去了作业都写不完。”
“看他写作业就想发脾气,就想揍他!”
以上都是想法和决定,而非感受。通常,所谓“想法”,就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观点、判断、评价和念头,因此往往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决定”就是人们的行为和动作,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感受”往往是一个形容词,如开心、快乐、生气和无聊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想法有好有坏,决定有优有劣,而感受却无所谓好与坏。不带评判的沟通往往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走进他人的内心。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基于感受的沟通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在跟孩子相处中,父母习惯用想法和决定与孩子沟通,因为想法和决定带有评判,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指责或挑剔,合作的概率就会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推卸、反驳或辩解。例如,孩子上学又迟到了这件事。当老师问“今天上学为什么又迟到了”时,孩子会说:
“今天早上闹钟没有响。”
“我妈妈忘记喊我起床了。”
“今天早上下雨,堵车了。”
“我今天坐过站了。”
这些回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不是老天造成的,就是他人造成的,总之跟自己没有关系。当听到孩子这么说时,父母就会生气,因为这些听起来更像借口,孩子一点自我反省的念头都没有。作为父母,此时常常这样歇斯底里:“让你找理由!看我怎么教训你!每次都不长记性!”生活中因为“迟到”这样的事情而爆发惊天动地的“战争”就不足为奇了。父母常抱怨:“孩子怎么每次都不长记性,屡教不改。”
攻略1:说出感受
如果我们使用“说出感受”这个攻略,对于上学迟到这件事会有什么不同呢?
家长:“我感到很着急,因为老师告诉我,你是早上9:00到学校的。”
孩子:“妈妈,是我自己忘记上闹钟了,我今天会上好闹钟的。”
家长:“我感到很担心,因为老师说你是9:00到学校的。”
孩子:“妈妈,我明天会早点到学校的。”
家长:“我感到有点生气,因为老师说你已经是第二次9:00才到学校了。”
孩子:“妈妈,我下次会注意的。”
父母说孩子迟到是一个单方面的判断,当带着评判去跟孩子沟通时,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而用“说出感受”的方式沟通,父母只要表达自己的感受,描述事实或现状,不带评判,孩子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在下一次做好。这如同修车的师傅教徒弟修车,只需要把两根断了的电线摆在他的面前,徒弟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做。孩子是有纠错能力的,当我们维护孩子的尊严时,他更愿意改变。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维护孩子的尊严,他会第一时间本能地用全部力量去保护自尊,忽略问题的解决。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说出感受,不带评判,描述事实或现状就可大大提升亲子关系。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德勒说:“人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的。”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的眼镜来感知这个世界,在感知基模的影响下人们对其进行诠释,形成个体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感受对于鼓励式教养来说非常重要,甚至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感受”的觉察和辨别。
攻略2:了解感受
孩子天生具备表达感受、识别感受的能力。相反,成人越来越容易通过看法、评价和判断等方式来沟通,而对感受却不知所措,有时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感受,甚至会说“我没有感受”!如果父母不去协助孩子刻意练习,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失去对感受的感知。
感受如此重要,如何来了解感受呢?描写感受的词汇非常丰富,鼓励式教养感受互动表(见表1-1)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了解感受,还可作为精彩的亲子互动游戏,提升亲子关系。
表1-1 鼓励式教养感受互动表
1.你演我猜。父母把表1-1中的词汇打印或写在白纸上。只能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演,不能说话,让全家人来猜。例如,爸爸或妈妈表演,孩子来猜;或者孩子表演,父母来猜;还可以每人都抽几张,轮流来表演。这不仅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了解并熟悉这些词汇,还有利于帮助孩子将感受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很多家庭反馈,孩子超级喜欢这个游戏,参与的人越多,游戏越好玩。
2.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有时孩子不太会表达,或者即使明白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怎么说,特别是如害怕、恐惧等感受。父母这样问孩子:“你觉得哪张感受卡可以代表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则很容易选出这个词汇。
3.帮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课堂上甜甜爸爸分享他与女儿的案例。甜爸熬夜加班多日,但也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说抱怨的话。然而甜甜拿着一张卡片说:“爸爸,你现在看起来像这个(疲惫)。”甜爸说,那时真的很疗愈,疲惫感瞬间消失,感觉自己有一个“贴心小棉袄”。
有些家长把鼓励式教养感受互动表用来帮助孩子认识汉字,同时这个表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当孩子在阅读课文或散文,看到一个新的感受词汇时,就可以补充在表格中或做成卡片。这不仅帮助孩子提升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父母小行动,孩子大改变●
EP父母练一练
1.如何觉察爱与控制?(此刻不急着解决问题,觉察是解决问题迈出的第一步)。在亲子关系中,哪些方面你爱着孩子,孩子却完全感受不到这是爱而觉得更多的是控制?如果你想不到,那么问问孩子,当孩子说时,不要有任何评论和否定,只是认真地倾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你的婚姻关系中,哪些方面你深爱着对方,对方感受到的却是“控制”?如果你想不到,可以问问对方。当对方说时,不要有任何评论和否定,只是认真地倾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