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吊诡的经济学——老张发现的经济学悖论
谬论和节约悖论
老张是个很奇怪的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由于金融危机,国际上的订单大幅度减少,这直接导致了公司的大裁员。老张虽然没有被裁掉,但是收入却少了不少,那时候老张周围的朋友和同事都挺悲观的,不敢花钱了,因为不知道情况什么时候会变好,所以大家都开始节俭度日,把省下来的钱存入银行,这样经济环境如果继续恶化,也好有个准备。
老张的父母从报纸上得知了外贸行业的危机,就打电话告诉老张让他改改习惯,要他勒紧裤腰带节俭度日。可老张并不这么想,他对朋友、同事和家人说:“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我们不能把钱存起来,这样做只能让情况变得更糟。我们应该把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去消费,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挣更多的钱,经济环境才能更快地好起来。”大家都觉得老张糊涂了,怎么越是没钱的时候越应该花钱呢?大家都说他发表的是谬论。
【每天学点经济常识:节约悖论】
老张说的到底是不是谬论呢?应该说他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的这些观点其实暗合经济学上的节约悖论。节约悖论是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所提出的著名的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指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则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却会增加国民收入,让经济繁荣,是好的。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群蜜蜂原来非常繁荣兴隆,蜜蜂们每天都大吃大喝。后来,有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你们不应该这样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否则你们很快就会消亡。”蜜蜂们觉得哲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它们迅速贯彻落实了哲人的教诲,大家都争着当节约的模范。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它们很快就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当年有人曾经劝告凯恩斯要从长远考虑问题,凯恩斯却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死了的凯恩斯可以不管明天,但是活着的我们却不能。
凯恩斯引用蜜蜂的寓言就是想告诉我们储蓄会让经济衰退,所以他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且,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景象也证明了节约悖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的人们对未来并不抱任何希望,人们不知道日子什么时候才会变好,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多存一点钱,但是人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了其收入的继续下降,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糟糕。直到罗斯福新政推出,努力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美国才一步步从萧条中走了出来。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国民消费的减少会让国民收入成倍地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是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并采取种种措施来刺激消费,以此来挽救经济的颓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节约悖论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也是短期的。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节约悖论其实是不存在的。
而且,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储蓄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事实上,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是迫切需要积累资金的。在这样的国家就应该提倡节俭,鼓励储蓄,并通过降低利率来增加厂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这样做总支出是不会下降的。要想彻底解决“节约悖论”,关键是要把储蓄转变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因此,银行应该增加有效贷款,把钱都用在刀刃上。所以说,发展中国家是不能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的,而且有时候刺激消费也不能让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完全销售出去,因为有时候产品结构和需求结构是不一致的。
比如在2000年前后,我国国内市场上曾积压了大量的彩色电视机。尽管当时电视机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市场的反应还是非常冷淡。因为消费者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了。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是却并不会去购买电视机。于是,生产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的生产投资,这样市场就疲软了。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地刺激消费或是刺激投资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拿钱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相一致。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才会转换为购买力,市场才会走出困境,逐渐复苏。
可是,开发新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那么资金从哪儿来呢?银行。银行的钱又来自哪里呢?居民的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不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依然要提倡勤俭节约的美德,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