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一)产业的含义

1. 产业的概念

英文中的产业是“Industry”,可译为“工业、行业”。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微观经济又称为个体经济,是指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也就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厂商的经济行为),也不是宏观经济的概念(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而是介于二者间的中观经济的概念。

“产业”不同于“行业”,“行业”就是各行各业的总称,“产业”是指生产同类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也可以说,产业是同一类行业企业的集合。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行为构成国民经济。因此,产业既可以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这称为广义上的产业;也可以指具体的行业部门,如钢铁业、纺织业、食品业等,这称为狭义上的产业。

2.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地缩短。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在满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费之外,还出现剩余。进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开始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共同体开始瓦解,在此基础上,奴隶制社会随之产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为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其他劳动中分离出来。在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又有了城乡的分工。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但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在这之后长达数千年的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这期间手工业和商业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水平相当低。直到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产业才真正形成。

(二)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先行步骤,也是产业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业内已存在的产业分类方法有许多种:

1.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来的。所谓三次产业分类法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第二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煤炭业等;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业、饮食业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行政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等。

这种分类是产业分类中最重要的分类法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理论,它使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认识更全面,为经济的统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现实和方便的方法,同时也为认识和划分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富有价值的思路。

2. 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根据1971年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为统一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设计的分类方法。标准产业分类法把经济活动分为4个层次,首先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每一个大项下又分出若干个中项,中项下又分出小项,小项下再分出细项。其中的10个大项分别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矿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游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性和个人服务活动;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法与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思路上保持了一致性,但是与三次产业分类法相比,它具有规范、精确的特点,因而更宜于进行广泛的应用分析,同时也为管理活动以及跨时期、跨国界的比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 两大部类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提出的分类法。马克思按照产品经济用途的不同,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提出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总产品的形态进行了分析,他根据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这种分类法能够清楚地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其他分类法都是对两大部类分类法的拓展和深化,但这种分类难以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

4. 农轻重分类法

农轻重分类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大部类的原理为依据的,在实践上是苏联经济活动的产物。它按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把产业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类,通常把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称为重工业,把主要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称为轻工业。

农轻重是三个具有不同地位作用的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轻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所以这种分类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它越来越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全貌。

5. 四次产业分类法

按照产业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也就是在原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最新出现的信息产业。

6. 生产要素分类法

即按照产业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如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制造业等,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产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产业部门,如电子计算机工业,飞机和宇宙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防止污染设施制造等高级组装工业等。

7. 产业发展阶段(周期)分类法

即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将产业划分为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即正处在成长期阶段的产业;成长产业(支柱产业),即正处于成熟期并且其产出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即处于衰退期并且其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的产业。

8. 产业政策分类法

是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来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等。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先导产业就是根据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先行发展并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重点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9. 技术关联分类法

是指根据企业生产的技术关联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把制造行业叫制造业、建筑行业叫建筑业,其他如运输业、纺织服装业、冶炼业等。

10. 材料关联分类法

是指根据生产材料对企业所作的产业分类。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工业、烟草工业、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电力业、煤气业、矿业、渔业等。

11. 用途关联分类法

是指根据产品的用途对企业所作的产业分类。例如,自行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烟草业、制药业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种不同的产业分类,都有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但同时,每一种产业分类法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的实用范围。

12. 中国标准产业分类法

我国2011年制订修改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活动同质性原则划分行业产业,将我国国民经济分为20个行业门类,96个行业大类,若干行业小类。20个门类依次是:

A. 农、林、牧、渔业(本门类含5个大类)

B. 采矿业(含7个大类)

C. 制造业(含31个大类)

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含3个大类)

E. 建筑业(含4个大类)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含2个大类)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含8个大类)

H. 批发和零售业(含2个大类)

I. 住宿和餐饮业(含3个大类)

J. 金融业(含4个大类)

K. 房地产业(含1个大类)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含2个大类)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含3个大类)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含3个大类)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含3个大类)

P. 教育业(含1个大类)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含2个大类)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含5个大类)

S.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含6个大类)

T. 国际组织(含1个大类)

除以上介绍的产业分类法以外,在产业发展实践中,基于不同的需要还有很多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产品供求情况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分为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根据生产流程可以将产业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等等。不同的分类方法都是基于产业实践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产业的性质与特征,以方便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地分析和研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