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课程体系
1.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组织机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产业政策的科学。目的是通过研究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美国一般不提产业经济学,而是用产业组织学来代替,在欧洲的大学课堂里,也叫产业经济学,但实际上相当于美国的产业组织学。
2. 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体系
产业经济学课程从结构体系上来讲,共五篇,即总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主要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二章产业发展理论,第三章产业集群,第四章产业竞争力,第五章产业结构,第六章产业关联,第七章产业转移,第八章产业布局,第九章产业组织,第十章产业政策,第十一章产业规制。
(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产业经济学建立在一系列的产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渊源。
1.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这就是所谓“经济人”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
1879年英国夫妻经济学家马歇尔夫妇合著《产业经济学》,被看成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1959年贝恩出版《产业组织理论》,系统论述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标志着以SCP为主要分析方式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
2. 产业结构理论
主要是以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等。对三次产业间关系的研究,首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他在出版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利用英格兰和荷兰的大量统计材料,论述了劳动力及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动规律。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并且认为,这种产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成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主要原因。
3. 产业关联理论
主要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也称为投入—产出理论,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里昂惕夫,生于俄国彼得堡,美籍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立是里昂惕夫的最重要贡献,他长期有成效地应用此法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反论”。1936年,他第一次发表了真正介绍投入产出理论和方法的论文《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在编制反映各部门之间产品量交流情况的“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确立一组线性方程,用以研究各部门间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即对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相互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
4. 产业布局理论
以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是最早专门论述产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主要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第二,古典区位理论主要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区位主体中多个部分(如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第三,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主要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第四,古典区位理论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第五,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第六,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既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第七,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等。但不管怎样,这些不足丝毫不会掩盖古典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5. 产业管理及政策理论
主要研究产业管理,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手段,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规制及安全政策,等等。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是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早就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在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比较分析了各国的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比分析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提出了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三个层面构成(具体见图1-1)。
图1-1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等。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产业转移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主要是指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在产业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四)产业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1. 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范畴,其研究对象即产业领域,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属于中观经济学的范畴。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其特点是个量分析,它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企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以求获得最大的利润;二是考察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适当地分配于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效用。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规律,其特点是总量分析,它的任务是分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物价水平、外汇收支等总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国民收入支出与国民收入来源之间的均衡状况以及由于不均衡所产生的通胀、失业等问题。
2. 产业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是将各产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出发,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一般规律。
3. 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同产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是有差别的,因此,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重新配置,能导致总产量的提高,即存在钱纳里所说的“总配置效应”。因此,经济增长应该等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加上结构转变。据此,发展经济学十分重视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认为在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