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都得到了明确阐述,拥有健康的体质同道德培养和智力提升同等重要。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快速发育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仍有诸多因素限制了中学生体质健康、均衡的发展。性早熟、体力活动不足、超重、肥胖、近视、心理承受力差等“非健康体质”在中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现实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中学生体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调动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中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体系,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体质水平与健康、优良的体质标准还存在哪些差距,或许可以促成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健康、优良的体质标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理想体质”概念,他们认为,身体各项能力全面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能够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良好状态的体质就是“理想体质”。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数学方法等研究方法来构建中学生理想体质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检验。
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体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仅侧重学生体质评价的某一方面,尚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个体之间的体质差异,对体育干预措施的指导意义不强,且现行的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同时,结合青春期理论、生长发育理论探讨其与体质的关系,奠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则进一步明确了中学生理想体质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表现。即中学生理想体质是指中学生在遗传的基础上,遵循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后天塑造使其达到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以能够满足生活、学习需要的整体良好状态。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现行的学生体质检测指标和专家访谈结果确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初始指标框架,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适应能力5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并采用德尔菲调查法确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将一级指标调整为用于健康筛查的定性评价指标,包括身高、BMI、BI及心理素质;用于等级评定的定量评价指标,包括身高肺活量、身高握力、50米跑、耐力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力量。同时,对定量评价指标加权平均数做归一化处理,确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的评价指标权重。
利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河南省数据库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中学生(13~18岁)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在确定各指标数据分布特征的情况下,采用LMS法(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进行正态化处理。依据中学生理想体质定性评价指标固有的《国家标准》或被学术界公认广泛用于相关评价的界值范围进行等级分类,运用指数法,方差分析与T检验等方法,确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定性评价指标健康筛查界值范围。定量评价指标依据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处于同类人群较高水平的原则和所选数据正态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定性评价指标进行健康筛查,再利用Z分法确定了中学生理想体质定量评价指标临界值及范围。
在此基础上,依据对中学生的界定及选取制订界值范围样本的局限性,对本研究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结合中学生理想体质各评价指标意义及评价特点,确定了综合评价方法;对各指标变量名称进行变量声明,通过无量纲化转换公式,合成了中学生理想体质综合评价公式。并以综合评价合成公式为依据,编制了各评价指标不同性别、年龄的评分表,并最终构建了中学生理想体质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中学生理想体质综合评价体系,并以2014年河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库数据为样本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中学生未通过定性评价的人数为64.00%,达到理想体质标准的人数仅为1.58%,未达到理想体质标准的人数为34.42%。在未达到理想体质人群中,有34.54%的成绩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及格以上水平。
本研究采用临界比值法(CR值法)对中学生理想体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鉴别度检验。结果显示,各指标检验的临界比值显著性均达到0.05水平,对不同受试者都有较好的鉴别能力。通过指标之间及指标与总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指标体系之间的会聚效度较好,说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并将此综合评价体系与中学生体质P80/P20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相关比较,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研究所构建的“中学生理想体质综合评价体系”是对原有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多元拓展,能够对中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较好的个体和群体绝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