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学习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

(一)“看电影”需要学习吗?

看电影需要学习吗?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对此的回答相当肯定。为证明这一点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英国殖民地官员在“一战”时及战后很长时间都住在一个落后地区,他通过国内寄来的报刊知道了电影这个新鲜玩意,看了不少明星照片,也读了许多电影评论,但他从未看过电影。后来他有机会到了外地,便迫不急待地进影院看电影。奇怪的是,连坐他周围的一群小孩都似乎看得津津有味,而他却完全看不懂银幕上的东西,以致影片结束时他已累得精疲力尽。之所以如此,在于他根本不懂电影讲述故事的形式和语言,而当时的城市居民早就掌握了它。

贝拉的例子其实是早期观影常见的现象:那些初次进入影院的观众,见到火车开来吓得惊慌失措,看到下雨不由自主便想要撑起雨伞,将头、手、胳膊的特写误以为是身体被大卸八块的恐怖场景……但是,人们逐渐理解并掌握了电影的形式与语言。在贝拉看来,正如音乐的诞生促进了人类听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一样,“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13),这无疑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的新的一页。

图1-4 《雨中曲》:电影为人类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感受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获得感受和理解影视语言的能力并非通过学校教育,而是来自大量的观影实践。其实,现代人从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对影像语言及其基本规则的学习。通过大量观看电影、电视、动画片、广告等影像,他们逐渐建立了银幕/荧屏空间假定性的基本观念,能够理解蒙太奇重组时空关系的一些常规手法,熟悉那些最基本的影像技巧和规则,这种读懂影像语言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媒介素养,以至于美国学者路易斯•贾内梯在其著作前言的开篇便放上了摄影师拉兹洛•莫赫里的名言:“在二十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14)

就像语言学习一样,对影像语言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同样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它主要来自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生活中的观影实践自然习得,一是通过系统学习尤其是专业教育而掌握。能够“看懂”影视作品,具有感受和理解影视作品的能力只是初级层次,这种能力通过大量的观看实践便可自然习得,而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分析和评论,则是要求更高的层次,通常需要经过专门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大量的专门训练方可获得。正如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识文断句、阅读理解只是基本要求,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鉴赏评论,则只有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方能达到。

对于影视鉴赏与评论通常有两种不同理解。广义上,影视鉴赏与评论可以泛指所有对影视作品的品评活动:走出影院时关于影片“好看”或“不好看”的简单点评,聚会时七嘴八舌的热议,观影后信笔写下一点随感,都是在进行鉴赏与评论。美国学者大卫•波德威尔便认为:“影评并不只属于专门写电影文章或电影书的人。任何人只要主动想理解某部电影,他就开始了评论的过程。……当人们在一起讨论一部电影时,也就参与了评论的过程。”(15)

但是在狭义上,影视鉴赏与评论也指对影视作品进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品评活动。通常人们并不认为自己随意的点评与议论就是鉴赏与评论,他们仍相信这种能力需要进行专门的或专业的学习方可获得。从事影视专业教育和学习的人常有被人请教“专业评价”的经验,便是这种现象的证明。对影视鉴赏评论的理解的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波德威尔自己身上,他在表达了“人人皆可评论”的观点之后,紧接着却又阐述道:“电影评论者在分析电影时,事先要了解诸如重复、变奏等电影形式的结构模式,还应熟悉叙事电影和非叙事电影的不同原则,注意各种电影技巧的运用。”“要想真正获得分析电影的能力,只有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来实现。”(16)

可见,虽然的确人人皆可进行鉴赏和评论,但并非人人的鉴赏评论都能达到专业水准。从事影视鉴赏与评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未必非得来自专业的院校教育,但一定只有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方可获得。而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够写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影视鉴赏与批评文章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视鉴赏与评论的特征

影视鉴赏是指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不仅包括对作品艺术语言、艺术形态的感性体验,也包括对作品深层意蕴的理性化的理解分析、概括总结。一方面,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包含着“赏”的要素,即鉴赏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性,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通过感知、直觉、想象、联想、理解、灵感、领悟、共鸣等心理活动,最终获得艺术审美的高潮体验;另一方面,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也包含着“鉴”的基本要素,即鉴赏者必须对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进行鉴别、鉴定、评鉴,品评其高下得失,表明自己的好恶弹赞的态度倾向。影视鉴赏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但总的来说,更倾向于感性的情感体验而非理性的逻辑分析。

在通常意义上,影视批评指针对具体影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所进行的分析与价值判断。有的研究者认为影视批评包含对各种影视艺术现象,如影视创作、影视产业、影视思潮等进行的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解只是在广义上成立。影视评论/批评重在对影视作品思想与艺术价值的品评鉴定,对作品作出“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或针对各种影视现象表明评论者的态度与倾向。

鉴赏与评论/批评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其一,鉴赏的主观与感性成分更高,而批评则更强调客观与理性。北齐时的理论家刘昼在其著作《刘子》中便指出:“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鉴赏更强调“情”,评论更倾重“理”;其二,鉴赏主要是面向自我,是自我对作品的体验与感悟,而批评主要面向他者,将自我的这些体验感悟与价值判断向他者传达,帮助读者/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认识影视现象。因此,批评被看作是作品与观众之间、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其三,相对来说,影视鉴赏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而影视批评在广义上不仅针对作品,也可以针对更加丰富和广阔的影视艺术现象。

影视鉴赏与影视批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鉴赏是评论的前提,品评也是鉴赏的组成部分。鉴赏中必然包含品评的元素,评论中也夹带着鉴赏的体验。也可以说,影视批评是影视鉴赏的一种高级阶段。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影视鉴赏与影视评论两个概念有时也被混同使用。影视鉴赏与批评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色彩,它们的对象都是具体的影视作品或影视现象。尽管与影视鉴赏相比,影视批评的客观性、理性化色彩更强,但与纯粹的影视理论相比,影视批评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三)影视批评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影视批评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根据影视评论的关注焦点的不同,影视批评可以分为艺术批评、道德批评、政治批评、文化批评等;根据使用的理论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批评与现代批评;根据写作主体及其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业余批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等。

1.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主要着眼于影视作品的艺术语言、艺术技巧、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与成就进行分析与评论。艺术批评属于影视艺术的本体论批评范畴,可以对影视艺术的各基本艺术元素,比如艺术语言(光影、色彩、声音、构图、运动等)、编剧艺术、导演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服装化装、美术设计等进行分析评论,也可以结合作品艺术表现对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行评论。比如王家卫影片《一代宗师》(2013)的摄影、表演、台词写作等都相当精致,富有高度的个性和艺术感,关于本片的评论便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入手。

2. 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主要着眼于影视作品中所传达或流露出来的道德倾向进行评论,道德倾向的“正确”与否是此类评论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艺术价值的高低仅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与之相似的是基于价值观的批评,比如《小时代》系列影片,虽然也有针对其艺术表现的评论,但绝大多数评论都将焦点集中在影片中传达出来的赤裸裸的“炫富”与“羡富”倾向当中,批评者多认为影片对于青少年观众的道德观、价值观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批评属于较为典型的基于道德或价值观的批评。

3. 政治批评

政治批评主要着眼于影视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政治态度等进行评论,政治立场、倾向、态度的“进步”或“正确”与否是此类评论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艺术标准仅位于次要位置,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受到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影视批评曾长期以政治批评为主要类型。比如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针对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影片《武训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评论的焦点即是片中传达出来的政治立场与倾向问题。这一评论也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政治批评代替艺术批评的先河,甚至成为后来许多政治运动的先声,对后来的新中国电影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影响。

4. 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将影视作品视为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着眼于作品的文化特征、文化品格以及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时代文化精神等进行评论。文化批评通常将影视作品看成是时代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作品反观产生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新好莱坞”代表影片《雌雄大盗》(1967)、《逍遥骑士》(1969)、《飞越疯人院》(1975)、《出租车司机》(1976)等影片的主题设置、人物塑造乃至美学风格都直接受到美国1960、1970年代反叛性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同样的道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内密探零零发》《九品芝麻官》等“无厘头”喜剧电影也常常被电影研究者从后现代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它们都属于电影文化批评的范畴。

图1-5 《大话西游》成了电影文化批评的经典片目

5. 传统批评

传统批评是相对于后来的现代批评而言的,主要是指围绕影视艺术基本属性特征及创作而展开评论的本体论批评,包括影视艺术批评、影视美学批评,影视史上的先锋派电影批评、蒙太奇电影批评、纪实美学批评、作者论批评等都属于此范畴。传统批评多采用印象式的感性化的批评方法。

6. 现代批评

现代批评是相对于传统批评而言的,主要是指1950年代后以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基础而展开的评论,包括叙事学影视批评、结构主义与语言学影视批评、精神分析影视批评、意识形态影视批评、女性主义影视批评、文化研究影视批评、后现代影视批评、后殖民理论影视批评等。现代批评多属于学院派的学术化批评,强调理性、客观。与传统批评基本着眼于影视艺术本体不同,这些批评的最终指向大多并不在于影视艺术本身,而是影视作品中所凝结并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性别政治、哲学思潮、媒介文化、民族意识等,属于影视艺术与其他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的交叉范畴。

7. 业余批评

业余批评主要是指非职业的爱好者所从事的影视批评。业余批评未必意味着其品质的低下,仅指其写作者并非以此为职业。业余批评多为随笔、随感,文体以散文化风格为主,多数为印象式的感性批评,有感而发,随性而写,长短不拘,具有很高的写作自由度。业余批评的水准往往参差不齐,但一些水平较高的业余影评作者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派,或者评论眼光独到,或者文采斐然,近于借题发挥的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8. 专业批评

专业批评也可称为学院派批评,主要是指专门从事影视艺术教育和研究的相关专业人员所开展的影视批评。此类批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研究性色彩,注重使用专业术语,写作相对严谨规范,其文体主要为论文形式,篇幅通常较长。专业批评对影片的分析更加理性和深入,其假想读者是从事影视教育与研究的专业人士,尤其是现代批评,结合了影视艺术之外大量的其他人文社科知识,常使用对普通读者而言显得晦涩艰深的概念和术语,其写作内容与写作风格对于普通读者存在较高的接受门槛。专业影评的传播范围相对较小,对普通观众及影视创作的影响也较小。

9. 媒体批评

媒体批评也可称为职业批评,主要是指职业影评人发表在影视专业媒体或大众媒体上的专栏化影评。职业化的影评是大众媒体包括大众影视媒体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在西方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则到近些年才开始成型。职业影评以普通读者或爱好者而非专业研究者为假想读者,在写作上有较为固定的套路,通常是由剧情陈述加适当点评构成,较少使用专门术语和艰深概念,观点表述清晰简洁,受媒体篇幅限制,通常较为短小,一般为一两千字。优秀的媒体批评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较为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和表达,与学院派评论有较大不同。

职业影评因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影响面较大,许多职业影评人具有意见领袖的地位,可能对影片评价、评奖和票房都产生一定影响,因而影视发行商往往也比较重视职业影评的作用。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其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共撰写了超过15本书,还制作自己的电影年鉴。1970年,他成为凭借影评写作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第一人,其影评电视节目在全球播放并获得艾美奖提名。2005年他甚至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这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

图1-6 美国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和他标志性的大拇指手势

“评论圈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亚工业,在这里电影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评论可以看成是一种在整体上支持电影工业的从属补充活动,是电影工业进行宣传的广告机构的一部分。”(17)职业影评人及其评论甚至被纳入影视产品的发行和营销当中,专业媒体影评人常常被安排提前观影,知名影评人对影片的点评常被发行商作为宣传广告用语或营销内容,甚至直接放到宣传海报或DVD封套上以招揽观众。媒体批评是现代影视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观众的影视消费行为,对影视创作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影视评分网站、弹幕网站、微博点评、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和自媒体的影视评论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通过弹幕自娱与众娱,通过评分量化评估,通过极致化的表达吸引眼球,通过碎片化、视觉化、口语化的文体实现轻松阅读,通过人格化的写作建构个性,拉近与受众的关系,适应并满足了新时代的受众需求,这使它们在与传统影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从影响力来说已俨然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然而它们的缺点也相当突出,大量的自媒体评论刻意迎合受众,有意打擦边球,一味的口语化、人格化难免粗糙、庸俗、媚俗的倾向,而碎片化的评论也很难将问题导向深入。传统媒体评论与互联网化评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它们在先天属性上的差异却也客观存在。

(四)与鉴赏评论相关的知识与素质

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不仅是一种艺术接受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与影视艺术创造一样,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也是一个复杂和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鉴赏评论者具备相应的鉴赏评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正如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首先必须具备“能够听懂音乐的耳朵”,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只有具备高素质审美能力的人才懂得鉴赏。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影视作品的意义不仅来自作者和作品本身,也来自接受者的创造性接受。卡莱尔曾说:“当我们能好好读懂一首诗的时候,我们便都成‘诗人’了。”克罗齐也认为:“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影视鉴赏和评论并非单向的接收,而是一个接受者与作者、作品进行碰撞、交流、对话并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影视作品的“意义”不是一个凝固的铁块,而是一条在永不停息的历史阐释中不停更新的河流,每一个鉴赏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情感为它注入新鲜的汁液。

图1-7 法国新浪潮运动是“以电影为师”的样板

进行专业性的影视鉴赏和评论需要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知识和素质呢?就专业知识而言,至少需要掌握影视史、影视语言和影视理论的相关知识,就基本素质而言,至少需要具备写作能力、艺术感受能力、社会阅历和思想力。

1.影视史

这里所说影视史,不仅是指影视学者撰写的影视史书籍,更是指自影视艺术问世以来所有影视艺术作品的累积。通过影视史书籍,可以掌握影视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了解重要的影视大家及其经典作品,熟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影视流派与思潮,对影视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性认知。但对于影视学习来说,最好的老师还是影视作品本身。影视史上的经典作品代表了影视艺术的高端成就,对它们的观摩与学习,一方面是掌握影视艺术基本艺术技巧、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艺术继承与艺术创新的前提,因为只有明白前人曾经有过哪些创造,后来者才可能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艺术成果,不用再走弯路,同时也才可能实现创新和突破,不用重复前人已经走过的路。即使想要“否定”甚至“颠覆”传统,首先也得知道这个传统是什么,这才是创新的前提。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典型的“以电影为师”的样板。运动的几员干将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侯麦、里维特等都是《电影手册》的青年影评人,这些年轻人都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从小就已热衷电影,后来又在法国电影资料馆长年观片,不仅熟悉本国电影史,深知本国电影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也从伯格曼、德西卡、黑泽明、沟口健二等外国杰出电影人及其作品那里得到启蒙和启发,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几年后,这些年轻人明确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作者论”思想,其后更纷纷转行弃笔从影,成为新浪潮运动的干将。

“以电影为师”也适用于影评写作。观影是培养欣赏趣味和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历史上所有的经典名片,都是影评写作的背景、参照和标杆,影片的特征、风格、成就等所有价值判断都只有在影视史的大参照系中才能得以确定。比较分析法是影评写作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一个对影视史一无所知的人是很难写出优秀的影视评论的。

2. 影视语言

影视语言是影视艺术作品的载体,也是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解读的入口,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主题寓意等,都必须以影视语言为基础展开分析。影视语言不仅是外部的叙事和造型,更重要的是,各种不同的影视语言类别,比如镜头景别、角度、构图、景深、运动、光影、色彩、声音、蒙太奇,其不同的运用都有不同的情感与意义指向,包含着特定的创作意图。

不论是对作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批评、道德批评、文化批评,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所有艺术意蕴或延伸意义的开掘,都必须以实际呈现的影像为基础。评论者提出的所有观点,都必须以作品中的细节作为佐证,而非仅出于自己的想象。因此,要行进影视批评,对于影视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必须熟稔于心,专业术语的使用必须准确到位,这是专业影评写作与普通影评写作的根本区别。

3. 影视理论

对于专业的影视鉴赏评论而言,影视理论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工具。不同的理论,尤其是现代影视理论,实际上提供的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方法,它们为更加深入地评论影视作品创造了可能。比如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往往善于揭示文化体制、商业逻辑与大众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将目光集中于作品中包含的性别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理论致力于剖析作品中包含的“制造认同”的“询唤”机制,等等。

常规的影视批评或本体论批评往往仅仅集中于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艺术表现以及表象层面的主题,但现代影视理论则试图穿越表象的掩盖,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内涵。从此意义上说,现代影视理论是从多角度深入剖析作品意蕴的有利武器。

除了前述的几项专业知识,影评写作还需要几项基本素质,即写作能力、艺术感受能力、社会阅历和思想力,这些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或短期内就能获得,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砺。影视鉴赏与评论是鉴赏评论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的再创造活动,它必将打上主体的鲜明烙印,鉴赏评论者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理想、人格精神、价值观念、思想能力等都会或明或暗地呈现在鉴赏评论当中。情感细腻、思想敏锐的人未必能写出好的影视鉴赏评论文章,但好的影视鉴赏评论文章一定是情感细腻、思想敏锐的作者才能完成的。

本书正是依据前述相关知识范畴来设置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导论,对影视艺术、影视学研究、影视鉴赏与评论的相关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概说。第二章影视艺术的特征,从宏观上阐明影视艺术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并对商业化影视与艺术性影视进行比较。第三章为影视艺术的发展简史,阐述影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及阶段性发展特征。第四章为影视艺术语言,介绍镜头、光影、色彩、蒙太奇、影视声音等基本的影视视听语言及其功能、特征。第五章为影视艺术理论,介绍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在与本书相配套的《影视艺术赏析》一书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影视作品进行了鉴赏与批评,作为进行影视鉴赏评论实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