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文材料
公文材料,是公文撰稿人为了某一行文目的,从管理活动中搜集、摄取并写入公文的系列事实、数据、道理和引语等。公文主题只有借助于材料的说明才能有理有据,丰满充实,才能充分“站立”起来。没有充实的材料,公文就显得空洞苍白,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材料是公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公文材料的类型
通常公文材料可以分为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
理论材料,是指公文中所引用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各种理论、定理,以及名人名言与警句等。引用时,要忠于理论材料的原意,必要时应说明材料的出处。例如:在公文开头常常引用上级机关的文件内容,在论述某个论点时引用一些法律、法规条款,警句、名人名言,有助于更充分地说明公文主题。
事实材料,是指公文中所引用的反映人、物的真实数据、事例及其他材料。根据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数据资料,如有关对象的理论结论、鉴定结果、获得的荣誉、收到的实效、关系重大的金额、产量、质量等级、次数以及其他重要的数据等。这些材料可以明确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公文取信于阅文者的关键因素。在述职报告、工作报告、总结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公文中常用此类材料,能使公文丰厚充实,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06年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时就引用一系列数据加以说明:
这些数据直观、清晰,有力地支撑了“2006年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结论,读来令人信服和振奋。使用数据资料时,要求其真实确凿,不弄虚作假,表述准确,不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如“受贿十几万元”、“产量增加了好几倍”、“获得省、市、县各级奖励10余次”等模糊表述就往往难以令阅文者信服。
二是典型事例,如人物的行为表现、事件的特殊细节或简要过程等。这类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灵活地选择提炼。使用这类材料,可以增强公文的生命力,使其生动、丰满而且具有可读性。但由于这类材料具有极大的伸缩性,这就需要撰稿人具有较高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能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事实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有价值的事实细节,使公文言之有物。典型事例在各类报告、通报、指示性通知、奖惩性决定等公文中经常使用。
例如:在一份表彰见义勇为的通报中用简短的文字陈述了一个事实过程:
通过这一事实陈述,常刚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就跃然纸上,增强了通报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总之,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是支撑公文主题内容的两类主要材料,在公文写作中应恰当选择,正确使用,避免公文停留在口号和枯燥空洞的说理上干巴无味,缺乏活力。因此,灵活恰当地选用材料,有助于使公文骨力刚健、血肉丰满,更好地实现公文的行文目的。
二、公文材料的收集
文件撰稿人要获得大量充实而丰富的写作材料,需要广泛搜集。收集材料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调查研究中以及观察现实中进行。
公文撰稿人可以从日常阅读的大量文件、简报、报刊、资料中筛选、分析、归纳出诸多有价值的信息。逐步收集积累,就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重要的动态,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为撰写公文提供参考资料。
公文撰稿人要博览群书,养成阅读时收集材料的好习惯。一方面,可根据本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常用文种所需材料的范围、方向和性质,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地筛选和积累。另一方面,在接到写作任务后,根据行文目的和写作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集中时间进行阅读,收集材料。
通常,凡与本系统、本部门、本行业有关的文字资料是阅读时重点收集的对象,如上级下发的正式文件、会议文件、法令规章、各种信息资料,以及领导同志的讲话;下属单位、部门的工作报告、总结、信息材料、统计资料,以及各种群众来信、来访中所反映的现实情况、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本部门制发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总结及其他材料;不相隶属机关的来函来文;报纸杂志上的重要社论,以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的文章、资料等。公文撰稿人可以有意识地在日常阅读中不断搜集、储备相关材料,积少成多。如只针对一次具体写作活动,则不必全部阅读,而应视写作任务的需要,选择阅读范围。
调查就是通过到现场实地勘察、找知情人询问、通过问卷获得数据等方法,对某一情况进行了解和认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管理活动中各种真实、生动、典型、新颖的材料。
调查研究中,调查和研究属于两个不同的程序,分别有自己不同的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
1.座谈会调查法:是指召集有关知情人、当事人在一起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讨论,达到了解情况、收集信息目的的一种直接调查法。其特点是信息集中、直接,易于当场辨明是非、真伪,便于及时筛选、优化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使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使参加座谈的人员明了情况,提前发放调研提纲便于准备,适当控制人数便于讨论发言。
2.访谈法:是公文撰稿人依据调查提纲或问卷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收集资料的一种口头交流式的调查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被调查者与调查者采用对话、讨论等方式面对面地交往与互动,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实地考察法:是指深入现场或进入一定情境,运用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观察调查对象来获得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使用此种方法,要在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观察计划和提纲后,亲自进入观察现场,要在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关系后做好观察与记录。实地观察时要注意现场的真实性,保证考察获得信息的可靠性。
4.问卷调查法: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书面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调查表发给被调查者认真填写,然后回收,集中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问卷和审查问卷。
问卷的一般结构: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结语三个组成部分。前言是对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有关事项的说明;主体包括调查的问题和回答的方式,以及对回答的指导和说明等内容,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语是对被调查者的合作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一部分较简短。
问卷的设计要求:从实际出发,围绕具体调查目的、要求或假设进行设计,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所列问题不能超出被访者的能力,应尽量避免社会上的禁忌问题和敏感问题,问题的排列顺序要恰当,文字应简明扼要。
运用上述方法时,必须认真研究调查所获得的丰富材料,以认清本质,把握规律。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是调查的深化和发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1.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法则,具体分析调查对象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状况,进而认识调研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
2.系统分析法:是把调查的对象放在整体的系统环境中进行认识、比较、分析的方法。它是反映客观事物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客观世界(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
3.定性定量分析法:是关于认识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是确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是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认识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我们调研时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用,以定性分析来指导定量分析,定性的理论分析要在定量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结论和建议应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
4.逻辑分析法:是以思维的逻辑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从已有的认识合乎逻辑地推论出新认识的方法。它从对象的、纯粹的、概括的状态上考察客体发展的必然性,在揭示其内部逻辑的基础上再现其发展。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等。
5.因果分析法:即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追根溯源查找问题原因的一种方法。任何结果均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知因测果或知果查因,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公文材料收集活动中,公文撰稿人不能只满足于阅读各种公文材料,或听别人的汇报,而应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适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调查方法,深入业务活动或基层管理实践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实际情况,努力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从而写出切合实际、指导实践的具有创新性的公文来。
通常,公文撰稿人接受写作任务后,如果平时收集的材料还不能满足写作需要,这时,可采取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调查,也可带着具体写作任务和明确的写作目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搜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开展调查前,要根据写作需要来确定调查对象、范围、有关背景,拟定调查提纲,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这样既可节约时间,避免盲目性,又可使搜寻的材料与写作任务、写作目的有机联系起来,增强材料的针对性和可用性,提高材料的搜集效率。
观察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和细节进行审视,或者对事物的整体进行把握。在观察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同类事物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或者将异类事物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或者仔细辨析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观察现实不仅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感知,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现状认识发展规律。
鲁迅曾说:“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公文撰稿人通过直接观察、体验和感受现实,能够获取有价值的材料。如表达事故现场、工作情景、人物情态、产品外观等所使用的材料,就往往来自于撰稿人的直接观察。同时,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以及在人际交往和工作交往中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常常以内隐、潜在的形式成为写作材料的一部分,它们会自然地渗透到写作过程中,会对某些搜集来的材料起到补充、加强作用,使之更鲜明、更生动。所以,公文撰稿人要注意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力求做到“四勤”:一是眼勤,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注意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二是耳勤,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三是手勤,将耳闻目睹的各种有价值的情况及时地记录下来;四是脑勤,善于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只要养成“四勤”的良好习惯,坚持不懈,就能逐渐积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建立起一个充实的、动态的材料资源库,使日常的公文写作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通常,收集材料要求做到:
首先,尊重材料的客观性。不能够主观随意地、先入为主地判断事物。也就是说,不能根据筛选者本人的意愿、口味感受来决定材料的取舍,不能以偏概全。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其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收集材料时如果不能维护其客观性,就不能保证材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如此一来,势必会直接影响材料作用的发挥。
其次,注重材料的多样性。系统全面地、多角度地调查、收集材料,如,广泛收集、积累古今、中外、正反、点面、前后、纵横等各个方面的材料,能使我们从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情况,为比较、了解、研究事物的全貌提供全方位的参考。通常,材料积累得充分,公文撰稿人在选择材料时就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写出的公文自然也就会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坚持平时收集材料。公文撰稿人平日随时收集那些与自身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文件、简报材料,以及做好剪报、笔记、卡片等,能为及时、快捷地完成公文写作任务提供一个良好的材料基础。而在写作任务下达时“临时报佛脚”地突击收集材料,往往会影响公文以及公文写作的时效性,限制撰稿人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文稿来。
总之,公文撰稿人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当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借助多种渠道去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储备材料;应当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收集材料的习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及时高效地完成公文写作。
三、公文材料的选择
公文材料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并不是所有收集来的材料都可以写入公文,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撰稿人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稿,就必须针对公文主题的需要严格地筛选材料,恰当地使用材料。
我们查阅、调查、搜集、积累材料时,切忌机械地照搬、照录,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进行筛选,进行合并、剪裁、润色等加工整理工作,例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无序的零散材料归纳成有序的系统材料,根据需要将长篇的材料压缩成短小精悍的材料,将口语材料加工成公文语体的书面材料,将芜杂的材料去粗取精提炼为观点和理性认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主题。
材料加工整理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忠实于材料的原意以及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准确再现材料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不得主观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或者歪曲原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文的真实性,实现公文写作的目的。
收集积累的材料并不是全都可以应用到公文写作中,而是要根据公文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严格仔细的筛选鉴别工作,从而选择切合公文主题的材料,因为选取的材料是用来反映、阐述、论证公文主题的,所以必须保持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特别是在内容上不能离题。一份公文,该说的话没有说透,而说了些题外话,或者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却抓了一大堆节外生枝的事,这都是筛选材料不切题之故。如果筛选出来的材料不符合题旨,不能说明观点,那么即使再真实、再客观、再典型、再概括也是无用之材。
公文写作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现实性的材料来说明问题,表现主题。
真实性材料,是指公文材料真实确凿。真实是指,真正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能够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确凿是要求事实、引文、数据可靠,经得起核实,如时间、地点、统计数字要精确,直接引文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都要和原文相符,防止表述事实时移花接木,引文时断章取义。要做到筛选材料的真实,一方面,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尊重事实,既要报喜也要报忧,要敢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要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要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尽可能地查对原始材料和第一手材料,还要在此基础上,花较大的精力,做大量的考证工作,考证其真伪程度,然后决定取舍。如果选用的材料不真实,那么,用以说明或论证的观点、对策或主张也就是虚假的,其危害巨大。
典型性材料,是指同类材料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并由此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典型性材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通常是一些具体的、个别的,而且是新鲜的、奇特的材料,它们容易被人接受,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能够体现同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普遍意义。选用典型材料表现主题,能够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现实性材料,是指新近发生或新近发现的事实材料。公文多是各类组织处理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其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新鲜感是公文价值的重要体现。选择材料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社会发展中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形势和新情况,恰当选用与自身公务活动相关联的大量的新鲜事实性材料、最新趋势材料或者能产生创新意义的材料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公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文件的应用价值。
总之,公文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时要围绕主题进行选材,重点选择那些经过核实的材料,禁止似是而非的材料;选择一些能够作为判断事物性质的依据的材料,如理论依据、政策依据、法律依据、事实依据;选择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例、图表、数字统计材料;选择能反映事物基本状况的材料。运用真实、恰当的材料来说明、论证、凸显主题,这是收集、选择材料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