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公文逻辑结构

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是指公文正文信息内容的内在逻辑的组织方式,它是公文撰稿人认识事物、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等活动的逻辑再现。它是整个公文结构的核心部分,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如果得不到合理安排,公文整体结构布局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安排要严谨自然、完整精当,主要依据如下:

1.依据各种公务活动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一切管理活动本质上都有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工作的具体运行中,有些是按照开始—发展—结束的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有些是按照空间变化来进行的,还有一些是按照规范的步骤、程序运转的,等等。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通常依照公务活动中最具明显特征的内在联系来搭建,因为这样能够切实反映管理活动的逻辑,符合人们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当然,一份公文的逻辑结构形式也不是对公务活动的机械反映,撰稿人只有对诸多逻辑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能寻找出最能反映事物之间突出的、主要的逻辑联系,并以此为依据安排逻辑框架。

2.依据公文主题表达的需要。公文的主题是公文的灵魂,而公文结构是表现主题的脉络框架。写作公文时,如何组织安排材料,怎样划分段落,怎样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如何呼应等,都必须自始至终围绕公文的主题思想或基本观点来组织安排,使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公文主题。

3.依据不同公文文种的要求。不同的文种应当具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逻辑表达习惯。如请示、报告、公函、通知等文种各自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安排其逻辑结构时就应根据不同文种的性质和特点,恰当组织公文的逻辑结构,力求做到公文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总之,公文逻辑结构的安排要力求做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各种公文在主题、材料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也就存在不同的安排方法。一般来说,公文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逻辑递进式、类别并列式和复合式。

一、逻辑递进式

逻辑递进式,又称纵向结构,是按人们思维活动的顺序或者按管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安排行文结构。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述—分述、原因—结果等均属于此类结构方法。

1.“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结构。这是处理各项公务活动的通用步骤,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管理活动的处理程序以及思维逻辑的规律和原则。其中,“明确问题”是在公文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提出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是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原因;“提出对策”是公文的中心,提出一些具体的主张、意见、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等,这是行文的根本目的。这种结构形式有根有据,逻辑清晰,层层深入,符合人们的阅读、思维习惯和管理活动的处置流程。请示、意见、通报、市场预测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种的结构大多如此安排。例如:《关于制止乱砍、乱伐森林的通知》一文首先提出问题:当前各地乱砍、乱伐之风的盛行和蔓延;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领导认识不足,打击不力,不抓不管……;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2.“总述—分述”结构。公文开头先总述,主体部分再分述,其开头和主体往往构成总分关系,这是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演绎形式。通报、工作报告、调查报告、计划等文种常采用这一结构。例如:一份工作计划,其开头就先概括性地介绍制订计划的目的、总体目标、要求等,主体部分则按照主要工作任务(“做什么”)和实现途径(“怎样做”)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顺序。

3.“原因—结果”结构。这是按照“因”与“果”两项要素来组合内容的结构模式。“因”是指制发公文或提出要求事项的缘由,主要包括原因、目的、背景、理论根据及事实根据等;“果”是指公文提出的具体事项,主要包括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要求、建议,公布的事项,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原则、方法、措施、步骤、时限、要求、希望等成分。可见,因果结构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安排内容顺序的,主要表达了原因、根据、目的、事项和要求等基本要素的因果逻辑关系。这种结构清楚回答了:为什么要办,出于什么原因,有什么根据,为了什么目的,要做什么事,如何做,有什么要求等。既符合发文者表达事物的思维规律和行文目的,又符合受文者阅办公文时的需求。命令、布置工作的决定、通报、通知、请示、公函等常用此种结构方法。例如:请示一般先写请求理由,然后陈述请示事项,最后提出请求。其中,理由与事项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而请求是由事项产生的,在这里事项是因,请求是果,这是间接的因果关系。但有时理由偏长,为便于上级了解全文的核心,可先写请示事项,后写原因。

二、类别并进式

类别并进式,又称横向结构,是将公文所反映的问题或主题内容按性质、主题和特点等加以归类,然后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联系安排行文的结构顺序。在这种结构中,各类别条目之间说明和反映的问题或主题内容彼此独立,不能相互交叉和重复,但各类别条目之间仍需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顺序,共同说明公文的主题。此类逻辑结构方法包括条款并列、主题并列、时段并列、空间并列等。通常在规定、办法、决定、工作计划、总结、述职报告等文件中使用。

1.“条款并列”结构。即公文内容全篇或主要内容采取分列若干条款的表述形式。正文可分为“章”、“节”、“条”、“款”、“项”、“目”等多级,以“条”为基本单位。条数多、篇幅长的可分设若干章,第一章为总则,最末一章为“附则”,其他各章依据行文内容的要求拟写相应的小标题。必要时章下可分“节”。每条表达一个独立的内容,条款内涵释义要单一,外延不应相交或重复,事项清楚,条理分明。每条内容又根据层次系统或事项门类划分为“款”,款下分“项”,项下分“目”。条款的内在逻辑可以根据条款内容之间存在的从属关系、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来排序。章、节、条、款、项、目的序数的编次方法有所不同。条下分款,款则单独编次,形成通常所说的“条连款断”,项和目的安排也是如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公文多采取这种条款式的结构。

2.“主题并列”结构。即公文内容全篇或主要内容采取分列不同主题类别的表述形式。不同类别项目用小标题或者段首主题句来表达,主题类别之间不能交叉和重复。例如:一份教育部的公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第一个逻辑层次就分六个小标题来说明公文主题:“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五、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六个方面分别是组织领导、专业结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评估、教学设施等,共同说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各项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此种结构多用于通知、工作报告、调查报告、通报等公文。

3.“时段并列”结构。这是按管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自然推移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行文顺序。各项管理活动随着时间不断地向前推进,会形成若干工作阶段。因此,将这些工作阶段作为独立的类别并列,按照其时段的前后顺序安排结构,自然能够反映工作活动的进展过程,使公文脉络清楚,前后连贯。如《××××汽车制造厂200×年生产工作计划》以季度为单位将全年工作分成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工作量等——进行规划和安排,其优点是逻辑清楚,便于执行。这种结构多用于工作规划、计划、总结报告、工作报告等公文。

4.“空间并列”结构。这是按照管理活动的起点、运动地点等空间方位的变化和分布来安排行文顺序。如一份关于五城市电信服务质量的调查报告把记者即将开展调查活动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五个城市的电信服务作为五个并列的类别项目,按照这次活动的空间位移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多用于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等公文。

三、复合式

复合式逻辑结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逻辑结构方法结合起来安排行文的结构顺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是复合式结构的客观基础。这种方法的使用应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恰当选用。

从总体上看,复合式结构的主体内容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纵向逻辑递进的,但纵中有横,每一层次下又以横向并列的类别项目来表述层次;或者主体内容层次(第一层次)总体上按照横向并列的类别项目排列,但横中有纵,每一类别中又可按逻辑内容递进的方式来安排。这种结构类型在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意见、决定和工作报告等公文中普遍采用。

例如:有一份《关于煤矿安全情况的工作报告》,其第一层次包括三个方面,是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递进逻辑安排结构的,第二层次在每一部分之下采用并列方式分门别类地安排内容,“原因”包括五个方面:“1.煤炭生产供不应求,煤矿超能力生产。……2.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基础薄弱。……3.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易发事故灾害。……4.职工队伍素质下降,不适应安全生产要求。……5.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措施”包括六个方面:“1.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多渠道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3.开展煤矿瓦斯集中治理,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4.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5.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煤炭供求矛盾和安全生产压力。……6.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