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世界遗产与品质生活
“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苏格拉底的千年追问也是人类的终极追问。人生这趟旅程,意义是什么?苏格拉底在其墓碑上给出了他的答案,“认识你自己”。简简单单五个字,读懂却很难!真实的自己往往为层层的欲望所包裹。蛋糕与巧克力是孩子的梦,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玫瑰与钻戒是恋人的礼物;长大了,盼着有鼓鼓的钱包,大大的房子,高高的职位……欲望裹挟着生命,匆匆,又匆匆,冷落的是内心真正的需求。
孔子云:四十不惑,但那是过去,现在寿命延长了,世界也更纷繁了,人到四十似乎才刚刚开始对自我的探索。假期与年龄相仿的几个朋友聚会,“寻找自己”竟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关注,只是切入角度有异。A君是事业上的拼命三郎,人过四十,突然意识到让自己优秀的基因在这世上留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开始谈婚论嫁;B君曾是打造SCI论文的高手,饱经了过度医疗之痛后,开始过一种简单而平淡的“有机”生活,现在的工作是为别人的论文做“嫁衣”,但却觉得快乐;C君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近年却信了佛,并从中体味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D女和F女分别在尝试阳台种菜和城市菜园,松土、播种、浇灌、除草、收获,回到土地,感受自然的韵律,也回归生命的本真。欲望的诱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常常有太远的距离,需要依赖一种媒介,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以史鉴今,由外观内,方能有所突破,“世界遗产”以及“在路上的生活”无疑给了我们更多认识自己的机会。
保护世界遗产与构建个体品质生活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故2008年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将“世界遗产与品质生活”确立为主题。201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夕,ICOMOS世界遗产工作组主席阿尔弗雷多·康迪谈到,“有一些遗产的意义及价值突破了国家之间的边界,破坏或失去它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贫困”。这种“贫困”是人类精神的匮乏!人之一生,短暂而脆弱,容易为欲望所侵蚀。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走近它们,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滋养着我们,自然的力量救赎着我们,它们“能够让人了解,我们内在的心灵,它静谧且美丽”[1]。世界遗产开启了我们认识世界、发现“真我”的全部征程,旅途中很多人成就了全新的自己。
穿越欧亚大陆直抵澳大利亚的新婚旅程,造就了Lonely Planet创始人惠勒夫妇针对自助旅行者的“黄色圣经”事业。一次朝圣之旅彻底改变了年近四十的商人保罗·科埃略的生活,追随自己的内心,他终于成长为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中国小伙子于晓东[2]在个人生活遭遇较大变故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亲友们认为最正确、最稳妥的光明之路上,可不知不觉却把真正的自我和曾经的梦想丢失在路上。于是美国落基之西的游荡式旅行成为了他寻找真实自我和重拾梦想的过程。
2010年初结束在夏威夷为期一年的访学回到国内,异域生活的冲击与远离惯常世事的思考,使我心中滋长起愈发强烈的冲动——循着自己的内心做些事情,于是开始每学期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世界遗产与旅游”的通识课。回想该课程开设之初,挑战很大!朋友和学生都曾问我,“你要在这门课程中讲些什么”?现有的教材大多聚焦于世界遗产地的介绍,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他们说,如果是这样,我上网“百度”一下,可能内容更多,顶多再看一些相关的Discovery(发现)或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观感上也绝对一流。但我想,再丰富的网络资源,再好的纪录片,学生面对的都只是机器;在夏威夷大学旁听课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如何还课堂以更多的“人情”!同期,对心理学的偏好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关注,使我对该课程“讲些什么”的回答日渐明晰:借“旅游”(或称旅行更恰当)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挖掘每一世界遗产地所传达的突出意义、普遍价值及保护之道;将旅行的意义拓展为人生的意义,从世界遗产价值发现人生的价值,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增旅行之兴趣,长世界之见识,更能从屹立千年、万年的遗产中对生活之道有所领悟。几轮讲下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告诉我,感觉收获很多,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对人生有所启发,思维和眼界拓展了。有学生在新年贺卡中写道:我找到了“挚爱”的一门课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他们的见解也丰富着我的人生,我们一起,沐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快乐中。
《世界遗产与旅游》教材的撰写,使我对整个课程有更为系统的思考。本教材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有关世界遗产的背景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世界遗产与旅游的关系;第二、三部分分别讲述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第四部分介绍两类特殊的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以及濒危遗产,并从濒危遗产的论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世界遗产的保护之道,以及如何做世界遗产地负责任的旅游者。教材力求展现地球演化与人类发展进程中最美的景观,分十余大类论述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教材重点介绍36处世界遗产地,及1处正在申请中的遗产地——新西兰特卡波镇星空自然保护区。每一遗产地的讲述包括基本信息、UNESCO评价、入选标准、遗产地详细介绍,以及相关案例讨论(电子版,见网站链接)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使学生欣赏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并从中体味人类的价值,洞察快乐生活之道。“找寻旅行的意义”、“发现你的幸福之地”是课程的两项常规作业,促使学生静下心来捕捉令自己感动的瞬间和地点,感悟生活之美,发现真实的自己(部分学生感悟见第16章)。
本教材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论文、书籍、报纸、期刊等,引用文字在参考文献中尽可能详尽地进行了标注,所有图片的著作权者、出处在附录1集中列出,在此特向相关著作权者表示深深的感谢!特别是在国内首开“世界遗产”公选课程并撰写教材的北京大学晁华山教授,其开创性工作为本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部分文字来自于笔者之前与北京林业大学张茵老师等合作编著的《旅游资源学》一书,特向张茵老师致谢![3]资料庞杂,恐有挂一漏万之处,遗漏处向相关作者深表歉意!该教材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鼓励,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主任、闵艳芸女士、魏冬峰女士的倾心帮助。文稿编写过程中,夏威夷大学的刘莉萍老师对世界遗产入选标准的翻译稿进行了校对,参与资料整理的学生有杨祖文(附录2内容整理)、王彦、卢绘存(部分入选标准初译)、梁悦庆、吴春美(1处世界遗产地初稿撰写)等,一些朋友无偿提供了世界遗产地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穿越历史千万年,世界遗产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如何使之帮助我们安顿躁动的灵魂,探索才刚刚开始,欣慰的是已经在路上!不足之处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好的意见和建议可通过minzudaxue2005@so-hu.com的邮箱发送给我。希望可抛砖引玉,使《世界遗产与旅游》在未来成长为一门令老师和学生都有收获的课程!
李燕琴
2012年8月24日于博雅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