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熵
(Entropy)
熵是另一种热力学状态函数,可以定性地初浅地把熵看做体系混乱度(或有序度)的量度。什么是混乱度呢?图5.6状态Ⅰ的黑球代表糖分子(溶质),白球代表水分子(溶剂),糖块刚放进水里时,糖分子、水分子的排列都比较有秩序。慢慢地糖溶于水变成了状态Ⅱ,即形成糖的水溶液,这两种分子如因相对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微观状态的数目,比状态Ⅰ要多得多,相比之下状态Ⅱ比状态Ⅰ混乱度大(或有序度小)。混乱度与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微观状态数目有关。微观状态数目可用符号Ω表示。一个体系的混乱度越大,熵值就越大。熵用符号S表示,可将S表达为Ω的函数
(注:①Boltzmann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证明S和Ω呈以下的对数形式,即
S=k lnΩ
式中:k是Boltzmann常数,k=R/NA,R是摩尔气体常数,NA是Avogadro常数。)
也可以说,熵是微观状态数目的量度。
图5.6 由状态Ⅰ变成状态Ⅱ,混乱度增加
又例如,冰里H2O分子的排列是很有序的,水里H2O分子能在液体体积范围内做无序运动,而水汽中的H2O分子则能在更大的空间自由飞翔。我们可以说水汽的混乱度最大,水的次之,而冰的混乱度最小。若用熵表示,则是
S冰<S水<S汽
(注:①这是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一种表述。)
以下再摘引一些物质298K的(J·mol-1·K-1),从中可以看到熵的一些规律。
(注:①同理,化学反应的焓变随温度的变化也是很小的,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焓变的影响。)。
熵变也可以从宏观热力学的角度来定义。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热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关系式
dS=Qr/T或Qr=T dS (5.12)
其中Qr是可逆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体系的熵变(dS)等于该可逆过程所吸收的热(Qr)除以温度(T),“熵”即由其定义“热温商”而得名。T和dS的乘积等于可逆过程所吸收的热。T dS也可看做功的一种形式,因为T是强度量,dS是广度量。有关热温商的详细内容将由后继课程介绍。
“孤立体系”有自发倾向于混乱度增加(即熵增)的趋势,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故除焓变外,体系混乱度的变化(熵变)也是讨论反应自发性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固体NH4Cl溶于水而成溶液是熵增的过程,BaCl2·8H2O和NH4SCN两种固体起反应放出氨气也是熵增过程,这些变化虽都吸热,从ΔH的角度看似不能自发进行,但从ΔS角度看却是混乱度增加的熵增过程。事实上,上述两个变化都是自发过程。可见,ΔS也是判别反应自发性的一种因素。但是我们也可列举体系熵减而变化仍能自发进行的例证,例如在-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变成固态,由液态变固态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过程,ΔH为负。又例如,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过饱和水溶液中K+(aq)和(aq)能自发结晶生成KNO3晶体,它是熵减而放热的过程;乙烯单体自发聚合为聚乙烯,也是体系熵减而放热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只是根据体系的熵变不能对反应的自发性作出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ΔH和ΔS都是与反应自发性有关的因素,但都不能独立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只有把焓变、熵变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注:要正确判断反应的自发性,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ΔH和ΔS。在热力学里,也可以把体系的熵变(ΔS体)和环境的熵变(ΔS环)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总熵变
ΔS总=ΔS体+ΔS环
孤立体系总熵变是自发性的判据,凡ΔS总>0的过程必定自发,或者说,总熵增的过程必定是自发的。正文中举例都是指ΔS体,而ΔS环未加考虑。ΔS环往往和体系的ΔH有关。如水结冰时,体系熵减(ΔS体<0),结冰过程中体系放热,即环境吸热而熵增(ΔS环>0)。当ΔS体+ΔS环=ΔS总>0时,结冰过程就能自动发生。有关“熵增原理”的确切论述还涉及热力学的一些其他概念,将在后继课程中介绍。)。Gibbs自由能G就是包含H和S的另一种热力学函数,体系的Gibbs自由能变化ΔG才是等温、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正确判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