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培养成功心理是心理素质优化的目标
如果说心理素质优化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养成一种成功心理,那么,从严格的意义上理解,这种优化训练应当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双向进行。所谓宏观角度的成功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某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对于自己的目标追求必然成功的自信心理;所谓微观角度的成功心理,则是指在某一时刻,对于自己的目标追求必然成功的自信心理。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宏观角度的成功心理是微观角度的成功心理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的支持,微观角度的成功心理即使形成,也比较容易受到挫折而烟消云散;反之,微观角度成功心理即使受到某种挫折,也能够在宏观角度成功心理的支持下自行恢复。转换思考角度,微观角度成功心理是宏观角度成功心理的有机组成。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微观角度成功心理的显现,宏观角度成功心理的养成也是一句空话,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微观角度成功心理的有效显现,才能够真正养成宏观角度成功心理。
成功心理的“宏观”“微观”两个不同认识角度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心理素质优化训练,应当是以“宏观”的人生目标来促进“微观”的成功心理的形成,以“微观”的具体目标实现来强化“宏观”的成功心理的构建。这也就是将心理素质优化训练与口才系统化训练相结合,通过口才系统化训练来优化心理素质的理论依据。
关于口才系统化训练中的心理素质优化训练,其具体把握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培养对口才交际成功的渴求与自信心理
时至今日,口才能力应为人生必备技能这一点,尤其是在具有一定文化的青年之中,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只是,理性上意识到应该掌握与现实中马上投入训练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即将当众进行口才系统化训练之际,怀有畏惧心理并在行为上有所表露,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严重的甚至会紧张到要求免去登台当众训练。其实,这一虽有“渴求”却缺乏“自信”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因为口才能力(以口才表述为例)本质上是将脑子里已有的思想观念、情感评析等转化成口头语言表现的过程,对于既有一定生活阅历又有一定文化的青年来说,所缺乏的其实不是内容(说什么),不过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式(怎么说),或者说一时找不到突破口而已。一个人从小学读到中学,直至大学,就好比是一座自来水塔,长期以来,只是往里注水,却不太注意某一出水口是否通畅,时间一久,就难免出现锈涩、堵塞现象,此时如果不去没法打开,则此出口必然永远不畅。又因为从未打开过,不知道一旦打开会怎么样,就难免有些忐忑、畏惧。而一旦勇敢地开了口,迈出了第一步,绝大多数人的口语还是会越说越流畅的。尤其是在训练初期,只要踏实训练,常常会出现一个突飞猛进的提高阶段,直至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会出现一个停滞期,在继续坚持系统化训练并度过了这一停滞期以后,又会出现下一个飞跃阶段。这也是符合“波浪式发展”的规律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成功心理的具体标志之一,就是自己是否敢于将已经确立的具体目标付诸行动。成功心理呼唤一种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的持续进取。具体到口才系统化训练中,就是自己是否既有“提高口才水平”的渴求,又有“敢于开口”的自信。任何一次口才系统化训练的目标都肯定是“微观”的,而这种“微观”训练的价值同时还在于,以“微观”的具体目标的实现来强化“宏观”的成功心理的形成。
(二)训练对失败的承受和防范心理
口才系统化训练在培养对成功表述的渴求与自信心理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对失败的承受与防范心理。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造,使得很多目标追求都已染上“成败并存”的风险色彩。当然,谁都希望自己不仅是成功者,而且最好是位居第一的成功者,但是,竞争的格局与“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难以全部控制在手,加上意外因素的干扰,使得不论在哪种人生竞技场上,都永远是胜利者少而失败者众。奥运会冠军只有一个,这就决定了奥运会的每一个项目里,都有一大群“失败者”。而即使是胜利者,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诸葛亮已妙算如天神,但也既有失街亭、斩马谡的失误,更有六出祁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由此不难理解,口才系统化训练在培养对成功表述的渴求与自信心理的同时,更有必要注意训练对失败的承受与防范心理。
可以这样说,一个难以承受失败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而更多只能是侥幸取胜。口才系统化训练在这一点上,和武术训练有一定的相似性。要想击败对手,先要有承受被击败的能力,一个经不起“打”的人,能是武林高手吗?
由此则不难明白,要想切实提高口才能力水平,就必须注意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消除“花架子”,力求贴近现实。在训练中,即使是对口才基础相对比较好的人,也要设法将其逼入窘境,使其无言以答地被“晾”在台上,让其在承受失败苦涩的具体感受中去强化自己对失败的防范意识。
(三)养成百折不挠与及时转向的辩证心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追求,一般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并且也不常常表现为一旦开始就很快出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的结局,而是会有不同的曲折、起伏,时而柳暗花明,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曲径通幽。因此,心理素质的优化,还同时表现为百折不挠的坚定与及时转向的调适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求对既定目标把握的准确与追求的执著,也就是说,一旦确立了追求的目标,就不要因为追求过程的曲折或偶尔出现的小波折而轻易放弃。但是,从更广的社会角度来看,实现对目标的追求,固然必须通过追求者的不懈努力,但执著毕竟只是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必须依赖与外部形式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
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另一方面,例如,形势发展已经表明或接近于表明,原定的目标追求可能难以成功,那么能否毅然决然地及时转向,在顺应形势发展的前提下去追求新的目标,同样是心理素质优化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以口才应用的实践为例:当自己按照原定内容登台演讲或做报告时,台下却出现了原因不明的骚动,且不时有人起身离去,此时,究竟是坚持到底,以自己的努力去征服听众,挽回局面,还是调整删节,及时收场?就事论事去看是小事,但它使说话人受到的,却是一次不容周密考虑就必须当机立断的训练,是一次心理调适训练。
(四)在成功喜悦与失败懊丧中锤炼最佳心态
如果说在人生与事业的目标追求中,人们得到的不外乎是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那么,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应当抱有的最佳心态具体而言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当然,这种心态并不是凭主观愿望,一厢情愿地想确立就能确立的,它只能是在成功喜悦与失败懊丧中接受双重锤炼,历经“百炼成钢”式的痛苦打击,最终达至的最佳心态。而在这一只能是“必须功到,方可自然成”的过程中,心理素质训练的价值就在于:增强接受双重锤炼的自觉性,增强双重心理转换的自主性。
“胜不骄”在这里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取得某种具体成功后,不骄矜自得,不留连玩味;二是取得成功后,立即调整好自己的进取方向,确立起自己新的目标,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统领自己的行动。
“败不馁”在这里也同样具有双重内涵:一是某一具体的目标追求未能取得预想的成功,甚至遭到惨败,但自己能够控制情绪,坦然面对,镇定行事;二是遭到失败后,心境受到影响往往也是难免的,但是,自己能做到不过久地沉湎于懊丧之中,而是迅速地或者不动声色地又重新迈开新的步伐。
从竞争的角度理解,社会有如一个宏大的“角斗场”,而每一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特定位置上,时时准备迎接挑战的“角斗士”。古语说得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从高角度、从开阔视野俯视人生,慎待胜败,才能真正做到胜不骄,成功之后很快又有新的追求;败不馁,失败之后迅速重新崛起。这样,才不会小有成功就故步自封,不可一世;小有挫折就怨天尤人,万念俱灰。才有可能在处于顺境时,英姿勃发,不断进取;在处于逆境时,埋头充实,自我强化;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一个接一个地取得目标追求的成功。
持之以恒地接受系统化的口才训练,正是为了在提高口语水平的同时,从双重角度锤炼自己的最佳心态。
心理素质优化训练,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一种“修炼功夫”的功夫,也就是说,它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通过读一本书或几本书,或是某位导师点拨、训练几次就可以完成的。它和思维素质训练一样,将伴随人的生活实践,直至生命的尽头。而理论指导和教学训练的价值,也就在于启发对学科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进而引导个人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不走或少走弯路。由此不难理解,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心理素质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点拨和引导,心理素质的优化最终还是要依靠个人在人生实践中的磨炼。
在口才系统化训练的同时进行心理素质优化训练,其价值在于,既贴近生活实践,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又具有训练所独有的可不断重复性,便于提高优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