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功心理训练
心理素质优化训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构建与培养成功心理,而要想构建和培养自己的成功心理,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是:什么是成功心理?
(一)什么是成功心理?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功心理并不是指某人追求某一目标成功后的自得心理。据说,哥伦布历经艰难困苦发现新大陆回国后,有一次,在为他举办的宴会上,有人当场讥讽说,哥伦布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干的事别人也照样干得成。听到此话,哥伦布拿起宴席上的一只煮鸡蛋,对此人说,您能让这只鸡蛋稳立不动吗?那人回答说,这怎么可能?这时,只见哥伦布拿起鸡蛋,用尖头部位对着桌布轻轻一敲,蛋壳破了,鸡蛋稳稳地立在了桌布上。那人一见,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干。哥伦布微微一笑,说道,您确实也能干,但是,您从来也没有想到要去干。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哥伦布在回击他人的挑衅时,心境是轻松潇洒、悠然自得的,但是,这种轻松潇洒、悠然自得的心境往往显现于目标追求成功以后。而所谓成功心理,并非指这种于成功后才显现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而言,它是指推动哥伦布决定去寻找新大陆,直至新大陆被发现之前持续显现于这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难理解,在这一相当长的过程中,心理状态往往相应地表现为一种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兴奋,也有消沉,甚至还可能出现过忧郁、绝望,但既然称之为成功心理,显然,占主导地位并贯彻始终的,还是对目标追求坚定自信的成功心理。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成功心理也不能等同于决定实施目标追求之前的自信心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到,韩信在发迹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无自立能力的寄食生涯。他在最狼狈时,曾连续多日接受过一位在河边洗棉絮的老妇人施舍的饭食;还有一次遇到泼皮无赖的挑衅,被强迫从其胯下钻过,而韩信也就从其胯下钻了过去。
综观韩信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韩信在接受老妇人施舍的饭食时,并没有丧失自己终将成功的自信;在接受“胯下之辱”时,也并非出自怯懦;他始终很看重自己,从不自轻自贱。例如,他曾充满感激地对给他饭吃的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重重报答你!”这就是他对自己充满自信的明证。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此时的韩信无论多么看重自己,在他人生之途的前方却尚未确立具体的努力目标,因而他在此阶段的心理状态,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自信心理,而非成功心理。
由此可知,在成功心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具体目标追求成功的自信。不难想象,这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难免会有较多的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如上例中韩信对“漂母”的答谢承诺,那时的他虽然自信,但很难说有多少实现自信的依据。因此,我们又可以这样理解,尽管成功心理中不可缺少自信,但自信心理在成功心理的总体构成中,充其量只属于要素之一,或者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已。
由此,我们又不难理解,所谓成功心理,是指人们在对具体事业与目标追求实施以前与追求的过程中,推动人们坚定信念,增强毅力,克服困难,承受挫折,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形成于长期的生活积累,显现于决定追求事业与目标之际,持续于追求过程之中,结束于完成事业、实现目标追求之际。
从人们追求成功,最后得到的却可能是失败的现实角度分析,成功心理与自信心理本质上属于“敢冒风险”的心理。敢冒风险心理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曾出现过多么高的成功概率,但在成功之前的拼搏中,其成功希望是全部寄托在一厢情愿的偶然机遇之上的,而成功心理则是将勇气与行动建立在对主客观形势特点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
正如本书前面已经分析的,成功心理具体地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统一。这里,我们不妨对两种“成功心理”的特点再作辨析:所谓“微观”,通常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某一具体的目标追求过程中显现的心理状态(例如人们有时评价某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怎么一上阵就拉稀”);而所谓“宏观”,通常是指人生各个阶段不同目标追求的成功心理的总体显现(比如人们评价某人“无论干什么,总是那么自信”“不论干什么,总是一脸倒霉相,从来就没见他精神过”等等,实际上也就是对此人有无成功心理,以及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显现的总体评价)。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微观”成功心理的每次显现都有助于“宏观”成功心理的形成与确立,而宏观成功心理的确立又有助于促进“微观”成功心理的坚定与显现。“宏观”成功心理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的每一次显现,都无不是与具体的目标追求过程有机相联,因而,它同时也就是“微观”的;而“微观”成功心理的显现,只有服从于人生目标与理想、事业的追求,才具有可贵的价值,因而,它同时也应当是“宏观”的。
成功心理还表现为一种“发展与优化”的辩证统一。具体而言,发展所追求的是心理的成熟,表现为心态稳定,充满自信,不浮躁,能够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不受外部世界阴晴寒暑的影响,并且可以自我控制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即一种相对独立性。而优化所追求的则是保持心态的年轻,这里的心态年轻,既不是指不谙世事的幼稚可笑,也不是指老天真式的故作稚态,而是指一种对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的锐气和朝气。在这一点上,心理素质的发展与优化,既与人的生理年龄大致同步,又表现出一种不同步性。它既追求一种“少年老成”,要求在人生途中及时结束那种“心态不稳定”的“幼稚”期,又追求一种“鹤发童心”,要求在人生途中尽量地延长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与渴望。这样,有助于将人生途中对目标与理想追求的“有效期限”大大拉长,以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成功心理构成的四大要素
要想从“微观”与“宏观”双重角度构建自己的成功心理,并使其既处于一种持续的发展之中,又能实现不断的优化,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成功心理是由哪几类要素合成的?
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将成功心理视作四大类要素的有机合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信心理与担忧心理是一对“相生相克且密不可分”的心理要素。担忧心理要素的增强,意味着自信心理要素同时在减弱;担忧心理要素的减弱,则意味着自信心理要素同时在增强。既然自信心理要素是成功心理总体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担忧心理要素的存在又实际上具有否定与动摇自信心理的作用,那么,就不难理解,成功心理的构建过程很自然地就表现为“抑制担忧心理、增强自信心理”。需要指出的是,“抑制担忧心理”并不意味着“排除担忧心理”,而只是要将其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担忧心理”在这里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组程度不同,从“一般性紧张”到焦虑、烦躁,直至“难以控制的恐惧”的心理成分,并在人们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人们的追求行为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显然,当人们对目标追求从焦虑、烦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恐惧”时,自信心理要素就已经被大大动摇,甚至难以存在了。但是,只要担忧心理并没有达到上述严重程度,而只是“一般性的紧张、担忧”,那么,在现实的目标追求与理想实现过程中,这种“否定”因素的存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加强对目标追求计划周密性的反复审视、对行为可能性的不断推敲,最终,有利于按照计划,逐步地实现目标。
在看到“担忧心理要素”适度存在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自信心理要素在成功心理中不论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其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主观性较强、带有“一厢情愿”色彩的心理构成,并且最终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成功心理的构成,应当是“抑制担忧心理”,尽可能使其不要对计划实施出现负面干扰,同时,“增强自信心理”,以确保既定计划的实施。如果在某一目标追求的实施过程中,真的完全排除了担忧心理,而将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单方面、绝对化了的自信心理,则不仅有可能导致对计划与行动的审查不够缜密,而且有可能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结果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以至于不能取得本应取得的成功,甚至导致“意外失败”的结局。古语中的“人有失手,马有漏蹄”“大意失荆州”,思想根源往往正在于此。
“目标定位的准确期待”与“意外挫折的极限承受”同样也是一对“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心理要素。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一种追求中,都无不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而且无不希望自己与其他成功者相比,是最大的成功者。但希望不等于可能,可能又不等于现实。因此,在具体的目标追求过程中,能否冷静理智地审时度势,对自己的目标追求加以准确的定位,常常就决定了这一目标能否最后实现。
同理,“目标定位的准确期待”既不能等同于目标的实现,也不能等同于追求目标的行动的完全展开。无论定位多么精确,它都只能是根据已经得知的情况要素的总和来进行分析、总结的,本质上,它不能完全包括,也不可能完全包括那些后期出现的将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要素。因此,在确定“目标定位的准确期待”的同时,就有必要注意审视自己对于“意外挫折”究竟具有多大的“极限承受”能力。这里,“一般挫折”的相应承受准备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明确的“极限承受”的界限,并且这个界限要与目标追求的最大值相吻合,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多大的成功,就要准备承受多大的失败,要想赢得起,先要输得起。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不行的,只想大成功却受不了大失败更是不行。对于“意外挫折的极限承受”,预计得越充分,所追求的目标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实现,因遭受挫折而需要的“心理调整期”也就越短,东山再起、重振雄风的日子也就来得越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胜败乃兵家常事”等古语,也正是对这种心理要素的合理构建的形象表现。
在这一点上,被誉为“东方小巨人”的中国篮球新星姚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从国内直接加盟美国NBA球队,从缺乏同队队员都有的前期基础训练的不利状态开始,一跃而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和在他之前就已经去美国打篮球,但是至今未能成为热点明星的巴特尔、王治郅等人相比,无疑是一个幸运儿。但是,仔细分析姚明,我们不难看到,他在美国的状态表现,其实总体上是一个波浪形的发展曲线。这个波浪形的发展曲线显示为:他这一场的表现可能杰出得让人目瞪口呆,下一场却可能毫无建树、表现平平,而正是在这种波浪形发展之中,体现出一种宏观上的上升趋势。分析姚明的总体表现,在他的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就应该是这种“既要赢得起,又能输得起”的“成功心理”。
综上所述可知,成功心理本质上属于一种后天养成的心理状态,其养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现实生活的多种实践与锤炼,二是以学科理论为指导的系统训练,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成功心理的可靠保证。
(三)培养成功心理是成才的必然要求
优化心理素质,培养成功心理,其实不仅仅是保证口才交际成功的需要,更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华民族在骤然面对国际社会时,首先感到困窘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还是在80年代初,有一次,三千日本青年来华与中国青年联欢。在联欢现场,一些青年言则寡言少语,行则拘谨木讷。其中的难堪,使人感受到极大的震动,提高口才能力,培养成功心理的历史任务凸现而出。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步步深入,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公务员转岗分流,工人下岗再就业,风险与机遇把提高口语水平的要求再一次推到每个人的面前。人们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如何培养自己的成功心理了。很显然,在这一新的历史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能“以变应变”,人生途中只怕就难免要增加坎坷与挫折了。
与民族心理层面上,个人自主意识逐步觉醒的同时,马斯洛心理学的理论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马氏心理学之前,弗洛伊德心理学也曾热闹一时,只是,弗氏那种无论什么都往“性”上归结,把所有人都看做有病的理论,显然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而马斯洛心理学符合健康人的发展需求,具有社会层面的普遍指导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人培养成功心理。
马斯洛心理学的核心是一种以“需要”作为人的个性核心的人本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按由低向高的方向发展,共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一旦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更高一层的需要就会出现,并且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会充分显示其重要性。
马斯洛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为人们的发展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指出,只有了解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求,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他认为,从管理角度讲,主管者应当而且必须为员工创造各种条件,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要想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全国人民的工作热情,而激发全国人民工作热情的基本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我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一句话,尽量地创造条件,以激励人们养成“敢于树立新的目标,敢于追求新的目标”的成功心理。其实,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不断出现的种种新的需求,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合理要求,而且是国家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予以尊重、保证、引导并促进其提高层次的合理要求。
这种种新的需求,不仅为成功心理的培养明确了具体的方向,而且为培养成功心理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当国家、社会从宏观背景上为成功心理与目标追求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保护以后,个人如何从微观角度明确目标追求,培养成功心理——这一历史的要求就摆在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四)培养成功心理的几种途径
成功心理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既处于一种持续的发展之中,又追求不断的优化。在现实生活中,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关系图中找到具体的答案:
从以上关系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心理的培养主要在于人生的锤炼。其具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生活的反复实践中,确立自己的目标追求,培养自己的成功心理。
例子不胜枚举,古今中外,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都有着为数众多的杰出人才,他们通过读书,益智明理,开阔胸襟,在自己的事业领域中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乔尔丹诺·布鲁诺,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就可谓通过“读万卷书”以养成自己的成功心理的典范。1548年,他出生于那不勒斯一个贫苦人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做工,17岁被家人送到修道院,当一名见习修士。历史并没有给布鲁诺成为历史伟人创造什么有利条件。在修道院里,布鲁诺不顾教会的清规戒律,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由此眼界大开,并进而对宗教神学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写了一篇《诺亚方舟》批判《圣经》。1577年,布鲁诺被罗马教皇判为“异端”,开除出教。布鲁诺在国外度过了十六个春秋的流浪生活,在此期间,他从未停止过对科学书籍的阅读和深入、反复思考。1584年,布鲁诺在英国出版了《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批判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有限的思想,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明确指出:宇宙不仅是无限的,而且是物质的。宇宙既不可能有一个中心,也没有绝对的边缘;宇宙由无数星系组成,太阳只是宇宙无数星系中的一颗尘埃;地球环绕太阳转动,太阳也不是静止的,它与其他恒星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化着。1592年,罗马教皇把布鲁诺骗回意大利,逮捕入狱,囚禁达七年之久。面对酷刑,布鲁诺毫不动摇,直至坦然面对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百花广场火刑柱上于临刑前宣告:“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我知道我的价值!”
通过人生锤炼培养成功心理的例子同样不计其数。正如前文所述,成功心理本质上具有一种后天养成性,因而社会实践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培养成功心理的过程。有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读万卷书,但只要有认真的人生态度,同样可以确立正确的目标追求,并养成自己的成功心理。武训可称为这方面的典型。
武训,清朝末年山东宫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今聊城)人,1838年12月5日生,1896年6月5日卒,终年58岁。据史料记载,武训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又称武七。他7岁丧父,不得已随母沿街乞讨,二十几岁时开始了“亦佣亦乞”的生涯,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武训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他的名字,是因为他一生锲而不舍的“行乞兴学”事迹。武训没有上过学,一字不识,自恨没有文化,提出“修义学为贫寒”。他通过一生乞讨,甚至以向有钱人磕头下跪、请人踢打等方式,积攒了一笔钱财。再通过放债生息,最后积钱万吊以上,先后创办了柳林镇崇贤义塾、临清御史巷义塾,并参与筹建了杨二庄义塾,招收了一批穷苦孩子免费入学,而他自己则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后来,武训得到清政府的嘉奖,被封为“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没有接受,最后穷困潦倒,贫病身亡。
至于关系图中通过口才系统化训练来培养成功心理,则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另一种成功心理培养形式。
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功心理培养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心理不仅与目标追求紧密相连,而且只有通过目标追求才可具体显现。
时至今日,成功心理已成为人们普遍企盼的,而口才能力也已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追求目标,那么,如果能将二者合而为一,也就是说,在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口才系统化训练的目标追求培养成功心理,同时,通过成功心理的养成提高口语水平,不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吗?
(五)成功心理培养过程中的评价与对比
如果说,培养成功心理,首先要求的就是正确评价自我,那么,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面对现实存在的胜败得失,人们难免要去思考原因,这就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这同时就又告诉我们,培养成功心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有时是在评价他人并将他人与自我作对比的过程中进行的。
由此我们又不难理解,“与他人作对比”,在培养成功心理过程中,显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成功心理相对立的是失败心理。成功心理与失败心理,其实都成型于主客观条件的对比与综合分析,当然,成功心理形成于正确的对比分析,而失败心理则形成于不正确的对比分析。
有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认为一个人如果与他人作横向比较,越比越会觉得命运不公、社会不公,以至能把人活活气死。因此,人生在世,最好不要与别人作什么对比。
这句话当然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从某种角度去看,其中消极的成分未免又多了一点,表现在否定不正确的主客观对比的同时,也否定了正确的主客观对比。它实质上是失败心理的一种反映,所谓“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写照。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放弃竞争,放弃拼搏,而这在一个呼唤竞争与拼搏的时代,显然是不妥的。
当今时代,既然无法回避与他人作对比,那么索性正视“对比”,对其进行“理性制控”,力求使人们通过正确的主客观对比和综合分析,达到“人比人,更鼓劲”的积极效果,这显然是有助于推动和强化成功心理的形成的。
要实现对培养成功心理的“对比制控”,就要注意做到“四比四不比”,逐一阐释如下:
1.不比先天条件比后天努力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构成,使得每个人在踏入社会时各有其不同的先天条件。每个人所拥有的诸方面不同的先天条件,不仅使其分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而且也使其目标追求各有不同的成功比率。
享有优越的先天条件是很令人羡慕的,但是,从成功心理培养角度考虑,优越的先天条件其实已经隐藏了不利于成功的另一面,它们往往推动拥有优越条件者产生心理的优越感,直接的效应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条件优越者的目标追求之所以易于成功,相当一部分缘于其先天条件,而一旦这些并非出自自身的优越条件转移或消失,频频成功就可能会转为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失败心理的形成;二是,条件优越者目标追求易于成功,往往容易导致其“过于自信”,一旦陷入这一误区,失败的危险也就逼近了。
成功心理作为一种后天养成心理,从根本上说,并不排除任何外部有利条件,但是,它也决不会把成功之希望的重心置于先天的优越条件上,而更多的是放在后天努力上。套用当年一句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那就是:“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决不依赖外援。”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对先天优越条件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成功心理的养成,俗话说“一辈子做官,三辈子打砖”“富不过三代”,其中无不含有某种警示。据报载,西方的富豪中,更是常见有人不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子女,以促使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后天努力取得成功。
注意到前人在这一方面的人生总结是很有必要的。它提醒人们,无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都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扎根于后天努力上;无论先天条件多么恶劣,能清醒理智地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定位,并由此开始扎实的努力,这同时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成功心理。
2.不比运气好坏比扎实进取
天上有没有往下落馅饼的好事?有,彩票中奖就是一例。但是,和“守株待兔”的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中一次奖的客观偶然性,与盼望中奖的主观想象之间,距离实在太大了。
在体育比赛场上,从同一起跑线同时出发的运动员中,总是方法正确且奋力拼搏的运动员最先到达。但是,在人生的跑道上,即使方法正确,即使奋力拼搏,成功的桂冠却不一定属于你,这就是所谓运气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现。所谓运气好,就是说付出了(甚至有时并没有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就获得了意料中的成功;所谓运气不好,是指自己付出了(甚至加倍付出了)应该付出的努力,却没有获得应该获得的成功。
运气的客观存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有时会表现出这么一种“不公正性”。古语说“天道酬勤”,而运气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很显然,它对于成功心理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但是,成功心理面对“运气不公”的挑衅,也并不是只能束手无策地退让,而是可以积极应对的。首先,从理论上说,成功心理在实施目标追求过程中,是以连续的“线”或“面”的形式构建的,而运气不论好坏,一般都是以具体的“点”的形式出现的,即使是祸不单行的厄运,也往往只是连续的“点”。连续的“点”与“点”之间的空白,就是成功心理进行调整并重新振作的机会。再转而从实践上看,最后的成功总是属于那些从不寄希望于撞大运,并且敢于迎战厄运的人。
我们还可以从历史验证的角度来考察,以发家为例,世界上的大小富豪中,有几个是靠买彩票发迹,而不是靠实干成功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撞上中彩票之类的大运后,最终却因此反遭“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的厄运的,并不罕见。
因此,在构建成功心理的对比制控中,不与他人比运气好坏,而比扎实进取,并不是出自无奈的自慰,而是理智的抉择。
3.不比胜负输赢比耐力意志
人生与事业的目标追求,很像体育比赛中的竞技活动,实力强、水平高者总是赢家。但是,更加具体地比较,人生与事业的目标追求并不太像短跑,而更像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比赛。
在短跑比赛中,我们看到,比赛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训练,严格把握,从起跑到冲刺,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不慎或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而马拉松比赛当然也需要逐环节的认真训练,但它同时又表现为,在某一环节上偶有失误,有时并不影响最后的获胜。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发生过运动员跑错了路线,知道后再转回头来回到规定的路线重跑,最后仍然得了冠军的情况。
人生与事业的目标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也正体现了这种“超长马拉松赛”的特点。从目标追求的主观方面分析,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其生活、工作的节奏精确到“百米短跑”的程度,即使是工作狂也不能例外,所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说的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何况,从目标追求的客观方面分析,对情况与形式的不熟悉乃至认识不够准确,也都可能导致失误。但是,历史早已证明,失误、挫折尽管可能阻挡追求的速度,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并不能妨碍目标追求的最后成功。古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揭示了失误、失败后重新崛起的价值所在;至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则更是对于执著追求精神的肯定。
由此,我们又不难理解,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失误并导致竞争局面出现胜负输赢的变化时,从“超长马拉松赛”的角度去理解,任何胜负都是暂时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竞争各方的耐力与意志。
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不以胜负论英雄”的历史内涵了。这不仅应当是我们对他人实施目标追求所持有的宽容态度,也应是我们构建成功心理时进行“对比制控”的一个有效原则。
4.不比名利高下比成就实绩
构建成功心理的第四道“对比制控”,就是不比名利高下比成就实绩。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最高一级的“对比制控”,成功心理如果能实现这一级别的“对比制控”,也就相当接近宋朝范仲淹在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所称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了。
人生与事业的目标追求,在文明社会里,其实是双重的。第一重是目标追求如何实现,第二重就是目标追求实现后社会如何认定,具体地说,就是社会能否从名与利的角度对目标追求者予以适当的认可。
这双重目标并不是同时出现在追求者面前的,在时间上常常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先后差距,第二重目标追求常常是在第一重实现之后才显现出来。例如,某人搞发明研究,在历尽艰辛、饱受挫折之际,可以心无二用,埋头钻研,一旦成功,甚至还取得了发明权,第二重目标追求,即社会对其研究的回报要求就可能要出现了。
当目标追求的这一二重性表现出“统一”时,对成功心理的构建并无负面影响。例如,某人经过刻苦学习、钻研医术,终于实现理想成为医生,后因其勤奋努力,以至医术精湛,深得社会好评,成为有名誉有地位的医学专家,这当中,目标追求的双重性是统一的。
然而,另一种情况有时却无法回避,即目标追求的双重性是不统一的。例如,某项创造发明成功了,社会却反应冷淡,甚至有人冷嘲热讽。再如,两人原为同一项研究的合作者,当一方已投入巨大的劳动并为即将成功而欣慰时,却发现合作的另一方用不光明的手段将成果据为己有,并已占据了社会的名利回报,自己被冷落在了一边。此时,是否运用法律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回事,而能否保持成功心理,继续努力,并且不让这种不愉快的事干扰自己的目标追求,就显然是另一回事了。当然,这“另外一回事”不是可以轻易略过的。此时,如果一气之下放弃追求,成功心理随之瓦解,前期的个人努力也就全部付之东流。
所以,成功心理所呼唤的,正是不比名利高下而比成就实绩。失去的既然已经失去,那就让新的目标追求早日开始。这确实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对比制控”,是现实的、理智的,保持成功心理不致瓦解的“对比制控”。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分析一下自己,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言语交际时,自己的心理反应及状态是不是有所不同?自己的口才水平发挥是不是有所不同?试总结出原因,并与同学交流。
2.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尝试结合表现实例写成分析报告,与同学交流,然后再综合修改。
3.以自我心理分析报告指导自己的言行决策,结合实践效果来反思自己的心理分析报告,并及时做出修订,最后得出关于自己的心理素质特点的结论。
4.你有什么办法克服当众表达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