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是东北人——个性化的普通话口音
(一)本是同根生,韵味各不同
汉语是中国的国家语言,但是汉语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人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地理、文化的隔离而渐渐发展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分支——方言。各地方言可以说千差万别,虽然都是汉语,但是一个东北人听广东人说方言可能真觉得像外语一样难以理解。方言的产生和历史上各地人民交流不方便密切相关,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极其方便地进行跨地域交流,同时,现代社会也要求各地的人进行快捷、方便、有效的交流,此时的方言,尤其是地方味儿比较重的几种方言,就有可能会给彼此的交流带来语言上的障碍。我国推广普通话,正是顺应这一一体化的要求。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很好地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掌握流利的普通话。
不过,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消除地方方言。相反,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地方方言也要得到相应的新发展。普通话、地方话,二者并不矛盾,说到底,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地区方言为基础的,因此,二者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韵味各不同。地方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文化习俗,是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的要求,是为了交流上的方便有效,是为自己的口才构建基础。而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地方方言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自己的口才添彩。
经常见到很多人,因为自己说话时方言的味道太浓,普通话讲不好而感到不自在甚至有点自卑,结果要么越来越远离交际,远离除了本乡人以外更大的交际空间,要么破罐子破摔,几乎放弃学习普通话,就用方言四处闯荡。很可惜,这样的选择都没有看到自己原本拥有的一项资本。
普通话是一定要说,一定要掌握的,而在普通话交际的主流中加入方言交际的支流,则是锦上添花,形成自己的又一种表达特色。恰当地运用“方言”普通话,可以造就特殊的交际效应。
1.同乡效应。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见到老乡,听到乡音,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这个时候,不会有谁对着老乡还一本正经地讲标准的普通话。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从各种各样的口音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一种,就会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涌上心头,这个时候,乡音乡情就成了交际的向导。
2.随和效应。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的普通话是绝对标准的,可是他们也只是在镜头前这样讲,镜头外,和亲朋好友在一起,谁能想象他们还用播音式的口音讲话?没错,普通话的舞台是在正式场合,因为这些场合要求你讲话清晰、简洁、易懂,同时也就意味着统一、标准和消除口音特色。但在非正式的场合,在家里和家人谈天,工作后和朋友们侃侃,这些时候讲播音式的普通话,反而会使你的表达不那么优美,其他人也会觉得不那么轻松自如。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让人觉得随和、亲切,不论是不是同乡,听起来会更有趣味。这不是在挖普通话的墙脚,而是让人们意识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日常交往,朋友往来,带口音的普通话是更重要的。
3.特色效应。经历过军训的人一定都还记着军训中的一点一滴,包括教官。最难忘的是教官严格的操练,还有就是教官独特的说话腔调。教官们往往来自各地,说话明显地带有各地的不同腔调,在喊号训话时就造成了特别的感觉,“一~二~一”在教官们口中显得别有韵味,想象一下如果是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出来,仿佛就少了点什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性格开朗的人满不在乎地说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而大家也早已习惯了他们这样说话,反而哪天他们突然改说标准的普通话倒显得陌生起来。
现在你知道,地方口音会有什么潜在的交际魅力了。没错,我们完全不必为自己的口音惭愧,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掉地方口音中过分让人费解的部分,说一种和大多数人口音基本一样的普通话——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就可以了。这样,你和别人的交际就不存在什么障碍,而你的口音又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二)南腔北调,各有千秋
各地方言都有各地的特色,给人不同的感觉。东北口音有一种天然的幽默、豪爽、快感。很有意思的是,现在大部分的相声小品节目都是有东北口音的,也不知道是因为人们看这些节目看得多了,觉得东北方言很幽默,还是因为东北方言本身就有幽默感,所以这些节目选择了东北口音。不管怎么说,如果一群人中间有一个东北人,他又很健谈的话,那么他们的谈话肯定是妙趣横生的,而往往“俺们那旮儿的东北人”都很健谈。
山西方言鼻音很重,讲起来语速较慢,每一个字都是很重很重地吐出来,语调变化比较少,因而不是很适合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但总是会让人感觉到率直朴实,踏实稳重,值得信赖,同时又有点内向,一如黄土高原给人的感觉。所以当一群人在讨论时,很少见到说山西方言的人高谈阔论,巧舌如簧,但是,当面对的人比较少时,比如,向你讲述一段故事,或者去看望老朋友、探望病人时,你又会觉得这样的口音多么贴心。
广东话,也就是粤语,一般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带有广东味道的普通话大家都很熟悉。一般的商业场合,如果你说的恰恰是这种有特色的普通话,往往会给人一种精于商道的感觉。没错,感觉,仅仅是感觉、印象,但往往就是感觉出人意料地发挥着不一般的作用。广东话、上海话都给人一种精明、务实、行动派的感觉——现代商业社会很需要这种感觉的风格。想想看,三个人站在你面前,一个讲山西话,一个讲东北话,另一个讲广东话,都和你谈同样的一笔生意,你会更倾向于和哪个谈?当然你不能恰恰来自三地之中的某个地方,不然往往会选择老乡,这涉及方言的另一种交际效应。排除这种影响,你很可能选择讲广东话的那个,理由?很简单,甚至有点荒唐:你感觉广东人经商的多,会经商的也多,是你真正在寻找的人。
四川方言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语速快,而大部分四川人给人的感觉是行动节奏快,有什么联系吗?不知道,可能吧。四川方言语调较少,起调比较平,也有助于语速的加快。四川话也是一种听起来让人感觉爽朗、平实的方言。
北京方言虽然最接近普通话,但是和播音员的普通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能和住在皇城根下有关吧,北京话带有一种天然的自信感,对很多外乡人来说,有一点点优越感和藐视感。北京话儿化音多,所以也让人觉得有一些油腔滑调。总体上说,北京话是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方言。
其实,各地的方言还有更细微的区分,每个小分支也许会有不同的特色,拿四川话来说,成都话感觉很缠绵,而重庆话则感觉爽朗干脆。尽管如此,大致划分下来,中国几大方言区各自的特色还是很清楚的。江南的方言比较婉转细腻,善于传情达意;塞北的方言比较厚重粗犷,长于展志抒情;东北的方言率直幽默,易于和人打成一片……
(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消除掉可能的自卑感后,我们现在要看看到底如何合理地协调使用方言口音和普通话。一句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不同的场合,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发音方式。和老乡们在一起,不管是随便聊聊还是正式演讲,直接用地方方言都让人觉得亲切,心理上的距离一下子就会缩短;和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公司和同事,在学校和同学,就可以选择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让大家在心里想着:那个×××人,真有趣,真有个性,真好玩;而在公共场所、正式场合,如大型的商业谈判、答辩会等情况下,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无疑会像一身正式庄重的西装一样合适,在这些场合,大家更注重的是你说的内容,所以,快捷、准确地传达信息就是最重要的,非普通话不可胜任。还有,要注意避免方言几种特殊社交效应中的副作用。比如说,四个人聊天,其中三个是浙江人,另一个是四川人,这个时候,浙江人就要先想一想,如果自己用浙江方言交谈,虽然感觉比较亲切痛快,但是那个四川人听了半天什么都不懂,会不会觉得无趣甚至觉得被排挤?
总之,要正确看待方言,合理发挥地方口音的特殊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可能的潜在个性化资源,大胆地和人交流,“说”出自己的一片个性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