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内科疾病 Neigoh Cizbing
第一节 毒病 Gagcungj Doegbingh
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对疾病发生最直观的认识。邪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能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也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当人体对毒的抵抗力下降,自身解毒能力减弱时,毒邪则深入人体,影响三气不能同步,使三道阻滞,两路不通而致病,甚则死亡。因毒而直接引发的常见病,主要有奔痧、笃瘴、蛊病、毒病、风病、湿病等。
奔痧 Fatsa
奔痧又名贫麻、贫痧等,多由体弱气虚,外感痧毒、热毒、暑毒等,邪毒内阻三道两路不畅;或饮食不当,内伤谷道,邪毒留滞于肌肉之间,毒正交迫,阻滞于皮肤经脉之间而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奔痧可分为痧气、红毛痧、标蛇痧、绞肠痧等病证。
1.痧气 Sahgi
痧气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恶心呕吐、胸背透发痧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痧气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感冒、轻度中暑等疾病,若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胸背透发痧点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1.1.1 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
1.1.2 胸背透发痧点,或以手指指背(其他平滑器具亦可)刮压胸背皮肤可出现痧点。痧点呈淡红色。
1.1.3 恶心呕吐,不想进食。
1.1.4 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平和。
1.1.5 起病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痧毒感染: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痧点呈淡红色;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稍急。
解痧毒,祛风毒,调气机。
1.4.1 药物治疗。
山芝麻 狗脚迹 狗仔花 金银花 板蓝根
用法:水煎服。
1.4.2 其他疗法。
1.4.2.1 刮痧疗法:在患者胸、背、颈、四肢涂刮痧油(用清水或清热毒药液亦可),用刮痧板在皮肤上顺着一个方向刮动,至皮肤发红或发紫为度。
1.4.2.2 熏洗疗法:艾叶、生姜、山芝麻、荆芥、贯众、桂枝、菊花各适量,加水煎,取药液适量,先熏后洗全身;药浴后覆棉被发汗,效果更好。
1.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攒竹、头维、风池、大椎、合谷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1.4.2.4 针挑疗法:取穴印堂、曲池、合谷、劳宫、足三里、大椎等,用特制针具或大号缝衣针,挑破表皮,后挑真皮,再到皮下纤维,将皮下纤维挑断。
1.4.2.5 刺血疗法:取穴风池、大椎、十宣、印堂等,针具刺入人体穴位后,拔出针具,挤压针眼或在针眼处拔罐,使针眼出血少许。
1.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1.5.2 好转:症状减轻,痧点减少或颜色变浅。
1.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2.红毛痧 Hungzmauzsah
红毛痧又名羊毛痧,是感受痧毒较重的一种奔痧病证,临床以起病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鲜红或紫红为主要表现。
根据痧气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感冒、轻度中暑等疾病,若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胸背透发痧点鲜红或紫红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1.1 发热,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
2.1.2 胸背透发痧点,或以手指指背(其他平滑器具亦可)刮压胸背皮肤出现痧点。痧点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常融合成片状。
2.1.3 恶心呕吐,不想进食。
2.1.4 舌红或深红,苔黄,脉上、稍急。
2.1.5 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痧毒热盛:发热,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痧点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常融合成片状;恶心呕吐,不想进食;舌红或深红,苔黄,脉上、急;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解痧毒,清热毒,调气机。
2.4.1 药物治疗。
山芝麻 狗脚迹 狗仔花 金银花 板蓝根 生石膏 功劳木
用法:水煎服。
2.4.2 其他疗法。
2.4.2.1 刮痧疗法:在患者胸、背、颈、四肢涂刮痧油(用清水或清热毒药液亦可),用刮痧板在皮肤上顺着一个方向刮动,至皮肤发红或发紫为度。
2.4.2.2 熏洗疗法:艾叶、生姜、山芝麻、荆芥、贯众、桂枝、菊花各适量,加水煎,取药液适量,先熏后洗全身;药浴后覆棉被发汗,效果更好。
2.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攒竹、头维、风池、大椎、合谷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2.4.2.4 针挑疗法:取穴印堂、曲池、合谷、劳宫、足三里、大椎等,用特制针具或大号缝衣针,挑破表皮,后挑真皮,再到皮下纤维,将皮下纤维挑断。
2.4.2.5 刺血疗法:取穴风池、大椎、十宣、印堂等,针具刺入人体穴位后,拔出针具,挤压针眼或在针眼处拔罐,使针眼出血少许。
2.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2.5.2 好转:症状减轻,痧点减少或颜色变浅。
2.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3.标蛇痧 Byauhsezsah
标蛇痧是感受痧毒较重的一种奔痧病证,临床以发热、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刮拭胸前肌肤,隆起如蛇奔走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痧气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感冒、轻度中暑等疾病,若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胸背透发痧点、刮拭胸前肌肤隆起如蛇奔走状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3.1.1 发热,体温升高,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
3.1.2 胸背透发痧点,或以手指指背(其他平滑器具亦可)刮压胸背皮肤出现痧点。痧点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常融合成片状。
3.1.3 刮拭胸前肌肤,隆起如蛇奔走状。
3.1.4 口渴大量饮水,小便短赤。
3.1.5 舌红或深红,苔黄厚,脉急、热。
3.1.6 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痧毒壅盛:发热,体温升高,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痧点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常融合成片状;刮拭胸前肌肤,隆起如蛇奔走状;口渴大量饮水,小便短赤;舌红或深红,苔黄厚,脉急、热;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解痧毒,清热毒,补阴液。
3.4.1 药物治疗。
山芝麻 狗脚迹 狗仔花 金银花 板蓝根 生石膏 功劳木 半边莲 沙参 麦冬
用法:水煎服。
3.4.2 其他疗法。
3.4.2.1 刮痧疗法:在患者胸、背、颈、四肢涂刮痧油(用清水或清热毒药液亦可),用刮痧板在皮肤上顺着一个方向刮动,至皮肤发红或发紫为度。
3.4.2.2 熏洗疗法:艾叶、生姜、山芝麻、荆芥、贯众、桂枝、菊花各适量,加水煎,取药液适量,先熏后洗全身;药浴后覆棉被发汗,效果更好。
3.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攒竹、头维、风池、大椎、合谷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3.4.2.4 针挑疗法:取穴印堂、曲池、合谷、劳宫、足三里、大椎等,用特制针具或大号缝衣针,挑破表皮,后挑真皮,再到皮下纤维,将皮下纤维挑断。
3.4.2.5 刺血疗法:取穴风池、大椎、十宣、印堂等,针具刺入人体穴位后,拔出针具,挤压针眼或在针眼处拔罐,使针眼出血少许。
3.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3.5.2 好转:症状减轻,痧点减少或颜色变浅。
3.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4.绞肠痧 Gyaujcangzsah
绞肠痧是感受痧毒较重,痧毒侵犯谷道的一种奔痧病证,临床以先见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后见腹痛剧烈、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
根据痧气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感冒、轻度中暑等疾病,若以全身酸累、胸腹烦闷、胸背透发痧点,并伴有腹痛剧烈、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4.1.1 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
4.1.2 胸背透发痧点,或以手指指背(其他平滑器具亦可)刮压胸背皮肤出现痧点。痧点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常融合成片状。
4.1.3 腹部剧烈疼痛,腹泻或便秘。
4.1.4 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苔黄,脉慢或急。
4.1.5 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4.2.1 绞肠热痧:先见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后见腹痛剧烈、便秘,腹部可见肠形蠕动或结块;舌红或深红,苔黄,脉急、大;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4.2.2 绞肠寒痧:先见全身酸累、胸腹烦闷、倦怠无力、胸背透发痧点,后见腹痛剧烈、腹泻便烂,甚至失水渴饮,皮肤干燥;舌淡红而干,苔白或黄白相夹,脉慢、小;起病急,多见于夏秋季节。
4.3.1 绞肠热痧:解痧毒,清热毒,调谷道。
4.3.2 绞肠寒痧:解痧毒,祛寒毒,调谷道。
4.4.1 药物治疗。
4.4.1.1 绞肠热痧:山芝麻 狗脚迹 狗仔花 金银花 板蓝根 生石膏 功劳木 芒硝 生大黄
用法:水煎服。
4.4.1.2 绞肠寒痧:山芝麻 狗脚迹 狗仔花 金银花 高良姜 附子 干姜 木香 延胡索 麦冬
用法:水煎服。
4.4.2 其他疗法。
4.4.2.1 刮痧疗法:在患者胸、背、颈、四肢涂刮痧油(用清水或清热毒药液亦可),用刮痧板在皮肤上顺着一个方向刮动,至皮肤发红或发紫为度。
4.4.2.2 熏洗疗法:艾叶、生姜、山芝麻、荆芥、贯众、桂枝、菊花各50克,加水煎,取药液适量,先熏后洗全身;药浴后覆棉被发汗,效果更好。
4.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攒竹、头维、风池、大椎、合谷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4.4.2.4 针挑疗法:取穴印堂、曲池、合谷、劳宫、足三里、大椎等,用特制针具或大号缝衣针,挑破表皮,后挑真皮,再到皮下纤维,将皮下纤维挑断。
4.4.2.5 刺血疗法:取穴风池、大椎、十宣、印堂等,针具刺入人体穴位后,拔出针具,挤压针眼或在针眼处拔罐,使针眼出血少许。用于绞肠热痧。
4.4.2.6 西医治疗: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时,宜配合西医的补充液体、抗感染、抗休克等措施。
4.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4.5.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
4.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笃瘴(瘴毒) Doegcieng
笃瘴,又名瘴毒、瘴病,是岭南多种传染病、地方病的统称,其中以疟疾、痢疾、温病、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症)、沙虱热等为常见。
5.瘴疟(疟疾) Cangnez
瘴疟,又名鸡鬼、闷头拜,是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滋生毒蚊,瘴毒经毒蚊叮咬而入侵人体,导致三道两路不通,气机不畅,天地人三气阻滞,不能同步,机体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阴阳相搏,出现间歇性寒战、发冷、高热、出汗,后期出现腹部癥瘕、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瘴疟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疟疾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5.1.1 间歇性寒战(每日、隔日或三日1次),发冷,高热,出汗。
5.1.2 病始发时,头痛,全身酸痛,畏寒;继而手脚发冷,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
5.1.3 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全身发热,头痛,口渴,重症可伴昏迷现象。
5.1.4 最后,大汗淋漓,体温下降。
5.1.5 瘴疟迁延日久,可出现贫血、腹部积聚癥瘕等。
5.1.6 辅助检查。
5.1.6.1 病原诊断:寒战时,末梢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5.1.6.2 血清学诊断: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5.2.1 热瘴:发病时热多寒少,或只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急、热、有力。
5.2.2 冷瘴:发病时寒多热少,或只寒不热;头痛体酸,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呕吐腹泻;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慢、冷。
5.3.1 热瘴:解瘴毒,清热毒,调气机。
5.3.2 冷瘴:解瘴毒,除湿毒,调气机。
5.4.1 药物治疗。
5.4.1.1 热瘴:青蒿 土常山 大青叶 黄皮叶 紫苏叶马鞭草 旱莲草
用法:水煎服。
5.4.1.2 冷瘴:青蒿 土常山 大青叶 黄皮叶 紫苏叶藿香 佩兰 薏苡仁 陈皮 荷叶 桂枝
用法:水煎服。
5.4.2 其他疗法。
5.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外鱼际、太渊、后溪等,于发作前30分钟施灸。
5.4.2.2 刮痧疗法:用刮具由颈部向下刮,先向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刮,以患者有酸、胀、麻、轻度疼痛感,皮肤出现微红晕为宜。
5.4.2.3 刺血疗法:取穴人中、十宣,75%酒精消毒后,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日1次。主治热瘴高热不退者。
5.5.1 治愈:症状消失,血涂片未见疟原虫。
5.5.2 好转:症状控制或减轻,血涂片可见或未见疟原虫。
5.5.3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蛊病 Dungxbongz
蛊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部肿大臌胀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气蛊、水蛊、血蛊等。
6.气蛊 Giguj
气蛊,又称气臌,是由于外来毒邪入侵,内有积生毒邪不去,内外夹击;或肝胆疾病日久不愈,导致人体气血不和,阴阳不调,三道两路不畅,气机不行,遂发生腹部胀大,叩之如鼓,放屁后减轻等临床表现。
根据气蛊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肠梗阻等引起的腹部胀大,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肝硬化腹水,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肿瘤、肾病综合征等早期,符合气蛊特征者,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6.1.1 腹部胀大,叩之如鼓,持久不减。
6.1.2 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部胀满更甚,嗳气或放屁后有所减轻。
6.1.3 四肢沉重,小便短少。
6.1.4 舌诊:舌质暗,或有小量瘀点,苔白滑或白腻,脉大、上。
6.1.5 实验室检查,血浆蛋白基本正常,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B超检查,未见有腹水的征象,脾脏未见增大等。
气机不调:腹部胀大,叩之如鼓,持久不减;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部胀满更甚,嗳气或放屁后有所减轻;四肢沉重,小便短少;舌质暗,或有小量瘀点,苔白滑或白腻,脉大、上。
解蛊毒,调气机。
6.4.1 药物治疗。
绞股蓝 半枝莲 夏枯草、白花蛇舌草 香附 木香 枳壳 茯苓 车前子
用法:水煎服。
6.4.2 其他疗法。
6.4.2.1 灯花灸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用阴灯灸法,先在穴位上贴上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的热度灸之。
6.4.2.2 艾条灸法:选取腹部穴位,如脐周、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等,每日施灸1次,每次30分钟。
6.4.2.3 药栓疗法:望江南、石仙桃、卷柏、米酒、蜂蜜各适量,制成药栓子及药饼,药栓塞入肛门,药饼外敷肚脐。
6.4.2.4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肝俞、脾俞、中脘、期门、膻中、气海、水分、足三里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6.5.1 治愈: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
6.5.2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6.5.3 无效: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未见改善,或恶化。
7.水蛊 Suijguj
水蛊,又名图爹病,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嗜酒过度,以致谷道运化功能失调,蛊毒内生,湿浊壅阻;或因忧郁太过,情志内伤,气滞血瘀,壅塞气机;或因疫虫(血吸虫)侵入人体,阻塞水道,气机壅阻;进一步导致腹部的龙路、火路不通,天地三气不同步,从而发生蛊病。本病以腹部胀大、脉络暴露为特征。
根据水蛊的临床表现,西医学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以及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肿瘤、肾病综合征等,符合水蛊特征者,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7.1.1 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7.1.2 胁下胀满,隐痛或刺痛,腹胀难忍,不敢进食,口渴不想饮水,大便或秘或泻,小便短少。
7.1.3 颈部、面部或胸背部出现散在红丝血痣。
7.1.4 腹部静脉曲张,手掌暗红,下肢浮肿,乳房增大,睾丸萎缩等。
7.1.5 舌诊:舌淡红,苔白滑或白腻,唇色紫褐,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青黑等。
7.1.6 目诊:白睛右眼2点或左眼10点处肝脏反应区见血脉增粗、弯曲,散乱不规则,或血脉向瞳孔方向延伸,末端可见黑色瘀点;黑睛右眼8点或左眼4点处肝脏反应区有陷凹穹窿,双眼卷缩轮(消化环)残缺不全。
7.1.7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蛋白电泳γ球蛋白明显增加,胆碱酯酶降低,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7.1.8 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萎缩,门静脉、脾静脉增粗,有腹水,可见液性暗区,脾体积增大等。
7.2.1 阳证:腹部胀大较甚,按之如囊裹水,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胁下胀满,隐痛或刺痛,腹胀难忍,不敢进食,口渴不想饮水,大便或秘或泻,小便短少;颈部、面部或胸背部出现散在红丝血痣;腹部静脉曲张,手掌暗红,下肢浮肿,乳房增大,睾丸萎缩;舌淡红,苔白滑或白腻,唇色紫褐,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青黑等。
7.2.2 阴证:腹水有所消退,或腹水较少,腹部胀大较轻,腹诊触及肝脏较硬,颈部、面部或胸背部出现散在红丝血痣;腹部静脉曲张,手掌暗红,下肢浮肿,乳房增大,睾丸萎缩;舌暗红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青黑,脉小、下。
7.3.1 阳证:解蛊毒,通水道。
7.3.2 阴证:解蛊毒,通龙路。
7.4.1 药物治疗。
7.4.1.1 阳证:绞股蓝 半枝莲 夏枯草 白花蛇舌草 茯苓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广金钱草 白茅根 玉米须
用法:水煎服。
7.4.1.2 阴证:排钱草根 白花丹 车前草 溪黄草 岗梅 酸藤子根 五爪金龙 猪脚
用法:炖服。
7.4.2 其他疗法。
7.4.2.1 灯花灸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用阴灯灸法,先在穴位上贴上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的热度灸之。
7.4.2.2 艾条灸法:选取腹部穴位,如脐周、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等,每日施灸1次,每次30分钟。
7.4.2.3 药栓疗法:望江南、石仙桃、卷柏、米酒、蜂蜜各适量,制成药栓子及药饼,药栓塞入肛门,药饼外敷肚脐。
7.4.2.4 敷贴疗法:田螺、茶辣、土牛膝各适量,共捣烂,加米醋适量,外敷脐部,每日1次;本法有促进腹水消除的作用。
7.4.2.5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肝俞、脾俞、中脘、期门、膻中、气海、水分、足三里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7.5.1 治愈: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7.5.2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7.5.3 无效:症状未见减轻,肝功能检查未见改善,或恶化。
8.血蛊 Hezguj
血蛊是蛊病发展的严重阶段,伤及龙脉,临床表现以腹部胀大、伴出血症状为主。
根据血蛊的临床表现,西医学多种原因引起的晚期肝硬化腹水,以及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肿瘤、肾病综合征等,符合血蛊特征者,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8.1.1 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8.1.2 胁下胀满,刺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小便短少,大便溏烂。
8.1.3 呕吐物夹血或血块,或解柏油样便。重者吐血不止、量多,或大便暗红而稀烂。
8.1.4 面色黯黑或有黄疸,颈胸部有红丝血痣,乳房增大,睾丸萎缩。
8.1.5 舌诊:舌边尖红,苔黄或舌淡红,苔白,唇色紫褐,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青黑等。
8.1.6 目诊:白睛右眼2点或左眼10点处肝脏反应区见血脉增粗、弯曲,散乱不规则,或血脉向瞳孔方向延伸,末端可见黑色瘀点;黑睛右眼8点或左眼4点处肝脏反应区有陷凹穹窿,双眼卷缩轮(消化环)残缺不全。
8.1.7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比例倒置,蛋白电泳γ球蛋白明显增加,胆碱酯酶降低,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8.1.8 B型超声波检查:肝脏萎缩,门静脉、脾静脉增粗,有腹水,可见液性暗区,脾体积增大等。
8.2.1 阳证: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呕吐物夹血或血块,或解柏油样便;重者吐血不止、量多,或大便暗红而稀烂;舌边尖红,苔黄,脉急、大。
8.2.2 阴证:出血停止或转缓之后,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腹部胀大,按之如囊裹水,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舌淡红,苔白,脉慢、小、无力。
8.3.1 阳证:解蛊毒,调龙路,止出血。
8.3.2 阴证:解蛊毒,调龙路,补阴血。
8.4.1 药物治疗。
8.4.1.1 阳证:绞股蓝 半枝莲 夏枯草 白花蛇舌草 仙鹤草 白及 田七
用法:水煎服。
8.4.1.2 阴证:绞股蓝 半枝莲 夏枯草 白花蛇舌草 仙鹤草 黄精 生地 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茯苓
用法:水煎服。
8.4.2 其他疗法。
8.4.2.1 灯花灸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用阴灯灸法,先在穴位上贴上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的热度灸之。治血蛊阴证。
8.4.2.2 艾条灸法:选取腹部穴位,如脐周、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等,每日施灸1次,每次30分钟。治血蛊阴证。
8.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肝俞、脾俞、中脘、期门、膻中、气海、水分、足三里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治血蛊阴证。
8.5.1 治愈: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8.5.2 好转: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检查有改善。
8.5.3 无效:症状未见减轻,或加重,肝功能检查未见改善。
毒病 Dengdoeg
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致病因素,壮医均称之为毒。毒的种类很多,有的能直接通过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立即致病的现象,称为中毒。临床上常见因毒致病而中毒的,主要有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和毒虫咬伤中毒等。
本书主要论述食物中毒的诊疗。
9.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 Gwndoengyiengh Cungduz
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有毒或有害物质后,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身痒皮疹等多见,严重者出现昏迷、血压下降、肌肉松弛或手足抽搐、谷道出血、心跳停止等。
根据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经消化道吸收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潜伏期短、突然和集体暴发,肠胃炎为主要表现,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者,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9.1.1 有不洁饮食史,多呈群体性发病。
9.1.2 剧烈呕吐,腹泻,中上腹部疼痛,面色苍白。
9.1.3 未及时救治时,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头晕、无力、心悸、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干燥、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9.2.1 阳证:有不洁饮食史,多呈群体性发病;剧烈呕吐,腹泻,中上腹部疼痛,面色苍白。
9.2.2 阴证:未得到及时救治,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头晕、无力、心悸、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干燥、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
9.3.1 阳证:排毒解毒,疏通三道两路。
9.3.2 阴证:补阴液,扶正气。
9.4.1 阳证。
9.4.1.1 确定有毒成分:注意保留食物样本,对确定中毒物质至关重要;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便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指导确诊和救治。
9.4.1.2 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如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应暂时停止催吐。
9.4.1.3 导泻:如果患者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可用大黄30克1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芒硝、用开水冲服。
9.4.1.4 中和毒素:口服食醋、橘子汁等酸性溶液可中和碱性毒物;误吞金属或植物碱类毒物尚未被吸收时,可即服浓茶,使茶中的鞣酸与金属或生物碱结合而沉淀,延迟或减少毒物被吸收;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黏膜,预防出血。
9.4.1.5 解毒:针对已知毒性成分,选用特效解毒药物;进食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适量,稀释服下;或用紫苏、生甘草各适量,水煎服。
9.4.2 阴证。
9.4.2.1 在去除毒性成分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预防感染和纠正休克等。
9.4.2.2 土人参 生地 麦冬 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
9.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全身情况良好。
9.5.2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或改善。
9.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
风病 Binhhdoegfung
风病是由于风毒侵犯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风疹、航靠谋等。本小节主要论述风疹的诊疗规范,猪头肥的治疗参见儿科疾病航靠谋篇。
10.麦蛮(风疹) Maekmanq
麦蛮(风疹)是指遭受风邪侵犯,风邪滞留皮肤内,患者出现以皮肤起风团皮疹、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根据麦蛮(风疹)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荨麻疹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10.1.1 皮肤突然发痒,继而出现扁平的高出皮肤的瘙痒性风团,色红或色白,大小及形态不一,边界清楚,伴有痒感,夜间加重。
10.1.2 风团此起彼伏,迅速发生,消退后一般不留瘢痕。
10.1.3 若单纯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发生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称为游风,多在2~3日之后方能消退。
10.1.4 可伴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痛、腹泻、腹痛、发热,严重者可出现哮喘、呼吸困难等。
10.2.1 阳证:发病急骤,多数能查找出病因;瘙痒性风团,色鲜红,自觉局部皮肤有热感,瘙痒严重,遇热更甚,舌红,苔黄,脉急、大、有力。
10.2.2 阴证:风团反复发作,常找不到确切病因;瘙痒性风团,色淡红或白,瘙痒严重,遇寒或接触冷水、冷空气而加重,舌淡红,苔白,脉慢、小、无力。
10.3.1 阳证:祛风毒,清热毒,通两路。
10.3.2 阴证:祛风毒,补气血,通两路。
10.4.1 药物治疗。
10.4.1.1 阳证:山芝麻 防风 丹皮 浮萍 麦冬 生地 大青叶 苦参 甘草
用法:水煎服。
10.4.1.2 阴证:山芝麻 防风 丹皮 浮萍 桂枝 芫荽 土人参 薏苡仁
用法:水煎服。
10.4.2 其他疗法。
10.4.2.1 药线点灸疗法: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椎、大肠俞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10.4.2.2 刺血疗法:取穴大椎、后溪、曲泽、委中、血海、曲池、四缝、耳尖、耳背静脉等,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可配合拔罐,每日1次。
10.4.2.3 药物熏洗疗法:樟树皮或叶、苍耳草、浮萍、笔管草各50克,水煎洗浴全身。
10.4.2.4 敷贴疗法:白花菜鲜叶、鲜韭菜各适量,共捣烂取汁,加米醋适量,外擦患处,每日1~2次。
10.4.2.5 拔罐疗法:神阙穴放置少许食盐,闪火法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10.4.2.6 针挑疗法:取穴手三里、足三里、合谷、大椎、曲池、丰隆等,用特制针或大号缝衣针,挑破浅层皮肤异点或挑出皮下纤维,隔5日治疗1次。
10.4.2.7 耳针疗法:取肺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也可耳背静脉放血,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10.5.1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10.5.2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10.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湿病 Cizbing
湿毒引发的疾病称为湿病。壮族聚居地为亚热带,气候炎热,阴湿多雨,故湿病较为常见。湿毒进入机体后,滞留于机体骨肉,表现为关节肿痛、头身困重、倦怠等症状;滞留于三道可见纳少、胸闷腹胀、恶心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痢疾、小便清长等。目诊勒答可见脉络混浊。
常见的湿病有黄标(黄疸)、发旺(痹病)等。
11.黄标(黄疸) Vuengzbiu
黄标(黄疸)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湿毒内生,正邪交争,正不胜邪;也可由于误食含有毒素的物品,毒素进入人体,传至全身,阻滞三道两路,道路不通,胆汁排泄障碍,溢于肌肤,发生黄标(黄疸)。临床表现以面黄、目黄、身黄、尿黄为主。
根据黄标(黄疸)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黄疸者,均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11.1.1 头面、眼睛、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或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浓茶或淡茶。目不黄者不属黄标(黄疸)。
11.1.2 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或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
11.1.3 目诊:白睛右眼2点、左眼10点肝脏反应区或右眼4点、左眼8点腹部反应区可见血脉增粗、曲张、散乱不规则,末端可见瘀点,血管改变尤以右眼2点、左眼10点为多见;黑睛右眼8点或左眼4点处肝脏反应区有色素堆积或陷凹穹窿。
11.1.4 辅助检查: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胆红素、尿三胆试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检验,以及B超、胆囊造影等检查结果,有助于病因诊断。
11.2.1 阳证:头面、眼睛、全身皆黄,黄色鲜明如金色,小便黄如浓茶,发热口渴,心中烦闷,腹部胀痛,口干而苦,想吐,大便秘结;舌质深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粗胀明显,色青紫,脉大、急、有力。
11.2.2 阴证:头面、眼睛、全身皆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小便黄如淡茶;头重身困,胸腹痞满,食欲减退,厌油腻,呕吐,腹胀,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粗胀不明显,色淡紫,脉小、慢、无力。
11.3.1 阳证:除湿毒,清热毒,退黄疸。
11.3.2 阴证:除湿毒,调谷道,退黄疸。
11.4.1 药物治疗。
11.4.1.1 阳证:田基黄 蒲公英 鸡骨草 板蓝根 功劳木 虎杖 山栀子 七叶一枝花 黄柏 槟榔
用法:水煎服。
11.4.1.2 阴证:田基黄 蒲公英 鸡骨草 排钱草 黄花倒水莲 黄精 女贞子 紫河车 带肉猪蹄甲
用法:水煎服。
11.4.2 其他疗法。
11.4.2.1 刺血疗法: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阳证黄标(黄疸)。
11.4.2.2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足三里、合谷、肝俞、胆俞、阳陵泉、阴陵腺、期门等,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疗程。治阴证黄标(黄疸)。
11.4.2.3 拔罐疗法:取穴膈俞、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肩胛压痛点、胆囊区压痛点、足三里、阳陵泉或膝阳关至外丘之间压痛点,每日1次。治阴证黄标(黄疸)。
11.4.2.4 灯花灸疗法:取穴足三里、中脘、上脘、下脘、期门、胆俞、肝俞、丰隆等,采用阴灯灸法,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上1片薄姜片,然后用灯心草蘸茶油点燃,灸在姜片上,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阴证黄标(黄疸)。
11.5.1 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
11.5.2 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
11.5.3 无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改善。
12.发旺(痹病) Fungcaep
发旺(痹病)是由于邪毒(包括风毒、湿毒、痧毒、热毒、寒毒等)入侵,毒强正弱,正不胜邪,邪毒阻滞三道两路,天地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以关节肿痛,甚至变形为主要表现。
根据发旺(痹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病等,出现以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12.1.1 关节及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肿大、伸屈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
12.1.2 怕风,发热,口渴,烦闷,舌质红,舌苔黄,口唇红干,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怕冷,喜近温暖,常穿厚衣,口不渴,尿清白而量多,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12.1.3 病前多有咽喉肿痛病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生活史。
12.1.4 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可有心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2.1.5 目诊:双眼白睛遍布网状血脉,粗细不均,或者右眼8点或左眼4点下肢反应区血脉增粗、曲张或怒张、螺旋状,向心、向左右两侧延伸甚至离断,脉络中间或可见深黑瘀点或瘀斑,脉络色鲜红或深红。
12.1.6 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抗链球菌素“O”大于500单位。
12.2.1 阳证:关节及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肿大、伸屈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怕风,发热,口渴,烦闷,舌质红,舌苔黄,口唇红干,脉大、急、热、有力。
12.2.2 阴证:关节及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肿大、伸屈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小、冷、有力。
12.2.3 虚证:关节及筋骨肌肉酸痛、麻木、重着、肿大、伸屈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行走困难;怕冷,喜近温暖,常穿厚衣,口不渴,尿清白而量多,舌淡,苔白,脉小、慢、冷、无力。
12.3.1 阳证:祛风毒,清热毒,除湿毒。
12.3.2 阴证:祛风毒,祛寒毒,除湿毒。
12.3.3 虚证:祛风毒,补气血,除湿毒。
12.4.1 药物治疗。
12.4.1.1 阳证:铜钻 麻骨风 黑吹风 肿节风 九节木 龙船花 鸡血藤 苦参 黄根 黄柏
用法:水煎服。
12.4.1.2 阴证:铜钻 麻骨风 黑吹风 肿节风 九节木 龙船花 鸡血藤 附子 桂枝 牛大力
用法:水煎服。
12.4.1.3 虚证:铜钻 麻骨风 黑吹风 肿节风 九节木 龙船花 鸡血藤 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扶芳藤
用法:水煎服。
12.4.2 其他疗法。
12.4.2.1 药物熏洗疗法:伸筋草、丢了棒、红鱼眼、枫荷桂各适量,诸药切碎或粉碎,装入布袋,浸入水中20分钟,加热煎煮沸后15分钟,趁热用药袋(注意温度,以不烫起泡为度)反复熨烫患处,15分钟后再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12.4.2.2 药线点灸疗法:手关节发旺(痹病)取穴太溪、中封、丘墟、阿是穴;肘关节发旺(痹病)取穴曲池、手三里、阿是穴;肩关节发旺(痹病)取穴肩俞、腰俞、曲池、阿是穴;膝关节发旺(痹病)取穴内膝眼、犊鼻、足三里、阿是穴;腰骶部发旺(痹病)取穴关元、膀胱俞、白环俞、上髎、下髎、环跳、阿是穴等,每日施灸1~2次,10日为1疗程。
12.4.2.3 火针疗法:取穴关节周围穴位、阿是穴,手握针身,蘸上桐油和硫黄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吹灭明火将针尖垂直刺入病灶或穴位中,一般刺2~3个点,深0.2~0.5厘米,使血水或黏液流出。
12.4.2.4 针挑疗法:在委中、腰背部选好挑点,手法以重挑、深挑、外挑为主,挑出皮下纤维;体质虚弱者,可用轻挑、浅挑、疾挑、跃挑,不必强求挑出纤维。
12.4.2.5 药物竹罐疗法:杜仲藤、三钱三、枫树叶、五加皮、伸筋草、石菖蒲、鸡矢藤各适量,用布包好,加水煮沸后投入药罐20分钟左右,取出药罐趁热在痛处拔罐,取出后针刺1~3针,再重复在原处拔罐1次。
12.4.2.6 刺血疗法:上肢取穴腕骨、合谷、手三里、曲池、尺泽;肩部取穴肩髎、肩贞、肩井、人中;腰背部取穴腰俞、委中、脊柱两侧;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加拔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2.5.1 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12.5.2 好转:症状减轻,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12.5.3 无效:症状未改善,关节活动未见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