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本阅读
考纲内容
考纲解读
基本知识
一、现代文综合阅读
概括内容一般考查文章主旨或者段意的概括。概括的形式,包括直接摘引原句、拈词组句、自行组织语言等。记叙性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说明性文章抓住说明对象和特征,议论性文章抓住中心论点来概括。
词语理解主要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理解主要考查句子的语境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语境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上下文内容等,有时还需从修辞角度去考虑。答题方式一般为先答表层义,再答深层义。
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要视句子的特征来回答。句有中心句、支撑句、结论句、过渡句、点题句等,解答时要瞻前顾后,看前后内容有无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同语反复等关系。
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多居于段首的文眼句和主旨句;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启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思想感情的常居于段尾或文尾的总结句;深化内容、升华主题的点睛句;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子等。
表达技巧一般考查分析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品评文章有关部分(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等)或某种特殊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等。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手法有很多术语,在记叙性文章中有倒叙、插叙、补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详略得当,虚实相生,铺垫,照应,衬托,渲染,象征,对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注意用好相关术语。基本模式为运用了什么技巧,有怎样的作用、效果、情感等。
鉴赏语言一般考查分析文章整体(或局部)语言风格及其作用。语言风格根据文体特征而有其各自特点。记叙类作品语言一般形象、生动、传神;诗歌语言形象、生动、凝练、跳跃、含蓄;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语言严密、逻辑性强等。
鉴赏语言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语言特征),再结合文章进行鉴赏分析。一般格式为语言有什么特征,运用这种风格的语言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现代文文体阅读
了解记叙类文章(含小说散文)的一般特征。掌握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掌握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叙事顺序;掌握记叙文中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及其作用,掌握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掌握散文中象征、联想、想象、衬托、渲染等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能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能找出或者归纳中心论点,能辨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能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结合论点补充论据或者结合论据归纳论点。能具体分析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层进法、因果法、反证法、归谬法等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分析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等结构特征和叙议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论证思路。能结合观点谈感受、启示。
能分析说明文在内容上重视科学性、在结构上重视条理性、在语言的表达上重视准确性的基本特征。区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把握时间(包括程序)、空间、逻辑等常见说明顺序。能具体分析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列图表等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把握说明文总分式和并列式(含层进式)等一般结构。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翻译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和语言等。
文言实词一般考查常见实词的基本义和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词义。
常见实词的基本义需要平时多积累,很多时候可以根据现代汉语、文言语境、成语等判断其含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现象,需要大量积累,另外可以通过汉字字形、语法结构、句式特点、上下文意、联想等方法来推断。
古今异义是指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大多数已发生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轻重变化等情况。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因而识别本子、明了其所通的原字,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通假一般有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倍”通“背”)、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责”通“债”)、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指”通“旨”)、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被”同“披”)等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词类活用的种类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直接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等。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下述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和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
文言语句的结构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也有其特殊之处。文言语句特殊的结构方式我们称之为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每种特殊句式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即译文要忠于原文,通顺畅达,优美自然。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常用方法有:对译法(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替换法(用现代汉语里的词替换原文里的词),保留法(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按原文保留不译),删略法(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对象的词来翻译,或者现代汉语在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补充法(补出原文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调整法(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调整),等等。
文言翻译要注意互文现象。互文,即“互文见义”,古文修辞方法之一,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例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悲”“喜”互文,意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言文阅读除了考查以上内容,还经常涉及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等,这些与现代汉语类似,不作详解。
四、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主要考查理解诗词中关键词句,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包括所写的意象、场景、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等,理解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词(曲)一般有词(曲)牌名和题目之分。古诗词一般语言精练含蓄,意象鲜明,意境深远。
赏析古诗词,一般有再现情景、把握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欣赏技巧等考查形式。
再现情景题一般要求概括或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或意境,可以采用将诗句转换成散文片段的形式描绘。
意象即诗中的形象,包括人、景和物,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把握意象特点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意象含义要联系诗人生活经历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其基本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分析意境的基本步骤为: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或主观意图。
体验情感可以抓住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抓住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倾向和所写之事来判断情感,还可以抓住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体会感情。
品味语言有几种形式:某个词语、某句诗、整首诗等。语言赏析基本答题模式为:句子特点(选取用词、写法、修辞、表达方式中的一个方面);所起的作用(根据各类句子所起的作用来谈);内容表达(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说出产生的效果)。
诗歌技巧有很多,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注意用好相关术语。其基本模式是运用了什么技巧,有怎样的作用、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案例
模拟练习
1.请认真阅读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略)。
(1)单元导语。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系,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2)课文导语。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课后“研讨与练习”。
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②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③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的内容也与雪有关。请认真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问题:请将《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借景抒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叙事抒情,描写一个行军的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真实展现眼前实景。
【答题解析】
这是典型的对比阅读题。对比阅读要找到对比点。有的题目可能有从哪几个方面来对比的要求,但这道题没有要求,所以对比点比较灵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是答题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这两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比较,例如:内容、情感、写法等。从教材要求来看,“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所以,对比点不能缺情感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阅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略),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题: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本段的主要内容,“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是为主题服务的。
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铺垫,又是一种烘托映衬。“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题,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第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答题解析】
首先要明白这道题是考查什么,再来分析作答。这道题考的是写作技巧问题,即表现手法的运用。从题目可以看出,文段的主题应该是“赶马女孩的歌唱”,那么“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应该是为主题服务的。从文段描写的详略来看,“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得详细,“赶马女孩的歌唱”写得简单。这样我们就要思考:目的是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而为什么不惜笔墨来写“一路的景色”呢?这就是写作上的一个表现手法——烘托映衬。烘托与映衬,概念类似,都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回答“铺垫”也可以。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答题时先回答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围绕这个特征来简要分析即可。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的《望江南》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从内容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适合作为对比阅读的一项是()。
A.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B.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D.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参考答案】B。
【答题解析】
适不适合对比阅读,要看两首词联系的紧密度。要么相似度非常高,适合比较其相同处;要么相似度低,适合比较其不同处。但前提是,总有适合的对比点。选项中的四项均是温庭筠的作品,首先作者为同一人,可以比较阅读。但是如果从内容看,还是有不适合对比阅读的。A项题目为《梦江南》,写思妇的离愁别恨,深夜不寐,望月怀人。C项是《南歌子》,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也是闺阁之情。D项《更漏子》,写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三项都是塑造同一类人物:思妇闺情。只有B项《商山早行》诗,写的是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所以比较而言B项不适合对比阅读。
4.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有学生提问,觉得“与坐谈”这句话很奇怪,似乎少了点什么。老师趁机讲解了文言文中省略句式的知识:“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有的会省略主语,有的会省略宾语。”这么一讲解,学生立刻就将“与坐谈”补充为“与(之)坐谈”,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整理其他文言文省略句,下列选项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皆以美于徐公。
【参考答案】D。
【答题解析】
本题利用课堂教学情境考查文言文阅读的相关知识: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本题中A项和B项属于判断句,其中A项勇“……者,……也”表判断,B项用“则”表判断。C项是被动句,用“见……于……”表被动。只有D项是省略句,补充完整就是“皆以(之,邹忌)美于徐公”。
实训链接
案例分析题
1.阅读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略),回答问题。
问题: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参考答案及解析】设题意图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表现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5)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2.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略),回答问题。
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参考答案及解析】此题意在考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第三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