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哲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基础教育的价值

基础教育是人从婴孩时期过渡到成人时期的摆渡船。它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时期,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将伴随一个人对一生的对待学习的态度,正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形成的:在此阶段,人的创造性思想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接触知识可能成为现实,也可能无法实现。正是在这一时期,每个人都在获取有助于提高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的手段,也都在学习如何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78]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对此,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有精辟的阐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教育”的看法

《学记》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认为:“修道之谓教。”《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这里涉及的“教”,均是把学生往“善”的方向导引的价值活动。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教育”的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美德是一种善,而知识能够包括一切的善,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必定属于一种价值活动。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道德”,他提出了一个对后世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的教育性教学主张,“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从揭示智育和德育的关系入手,认为教育(道德教育)是目的,而教学是手段,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善性或德性。[79]

康德认为,教育应以发展儿童的向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而发展“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系指发展人的潜在的“向善”的倾向。潜在的向善的倾向并不就是善,人要成为人,必须要通过教育和培养。

皮特斯认为:“‘教育’此一概念涉及某种历程,在此历程中,理想的、富有价值的心灵状态得以发展。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人已经受教了,但却没任何可欲性的改变;或是一个人已经被感化了,但没有变得更好,这都是严重的逻辑矛盾……某些价值应该被传递下去……教育的某些部分涉及有价值的事物,这是千真万确的……”[80]

这些论述均表明,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这是我们认识教育活动的一个基点,也是分析基础教育价值的一个基点。

二、基础教育的价值

基础教育的价值是基础教育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属性的统一。由于基础教育处于特定的教育阶段,它的价值还具有独特性。

(一)基础教育应当强调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的有机统一

基础教育的价值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即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二者都是基础教育存在的理由,应当兼顾。

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持“个人本位论”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儿童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人的发展。这种主张盛行于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观点是:①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教育原则。要顺应儿童的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天赋,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②培养有别于“公民”或“社会人”的自然人。③儿童的天性是善的。腐败的社会会使儿童堕落,卢梭认为“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儿童教育要远离腐化的城市社会生活,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把他们从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中挽救过来。

一些“个人本位论”者认为,社会因素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乃是万恶之源,他们试图使学校教育摆脱社会的影响,最终走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淖。我们认为,纯粹的“个人本位论”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现实生活中也行不通。社会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宽容、尊重他人、公正和考虑他人利益等高尚的道德准则是民主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这些观念,儿童追求个人的多元价值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个人在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性。个体是在人类社会积累了大量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开展活动的。个体在从事学习活动或其他工作时,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个人发展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之内。

教育价值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教育价值的根本属性是它的社会性。教育的价值属性主要由它的社会性所决定。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评价教育有什么意义、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一定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价值具有阶级性。教育的价值,大致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前几个方面侧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一个方面侧重于人的发展需要,但无论如何,教育活动摆脱不了社会的影响。正如柳斌所言,“基础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自身发展服务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基础教育培养人的特性,在于使受教育者初步确立阶级分析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实事求是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初步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在知识方面不定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智能方面不专门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发展方面有较深的潜力,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81]

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以此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应当强调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基础教育价值的独特性

基础教育处于特定的教育阶段,它的价值还具有独特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素质教育观念看,基础教育价值的独特性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工程。”这些都表明,对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中的“素质”的理解,指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第二,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人才和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是人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或生物性物质基础。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入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感知、意志、个性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它们的有机综合体。人的发展就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础,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基础教育价值的最为根本的体现。邓小平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82]一个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可以引进,但国民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因此,必须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把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水平上来,提高到适应未来激烈国际竞争的水平上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成长发展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该时段中受教育者处于生理、心理高速发展时期和关键时期,处于人生中最少保守思想的时期。人的许多潜能若得不到诱导和激发,过了关键时期就很难转化为能力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这段宝贵时间中,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丰富多彩的个体,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基础教育育人功能之所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曾经说过:“自然科学认识的深化以及观念上的重大改变,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整体上的教育观念,这是由科学和教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实际上,脑科学的新发现不断地粉碎陈旧的思维定势所设置的藩篱。我们对人的认识的观念上的变化,不可能不改变我们对以人作为对象的教育活动的看法,换言之,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教育观念。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和推进教育观念的变化。”[83]确实,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教育的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育,科学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基础教育价值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系统及其感官的生理解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脑的发展与成熟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只要提供保证脑生长发育的营养,大脑就会按照遗传的指令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并形成个体的特征和学习的能力。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人们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变化。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大脑一旦建立起神经联系的基本框架,神经元活动在决定神经回路的精细排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神经元活动是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诱发的,所以,活动能够修饰回路,经验能够影响脑突触联系的数量和类型,最终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能动的“创造物”,各种营养素只不过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材料,而神经系统的建构方式及分化则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要素,即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刺激——来自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言语的、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刺激,等等。如果环境刺激贫乏,许多神经细胞就会发育停止,不再生长;如果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促进大脑的发育,而贫乏的环境则损伤大脑。环境刺激像一只无形的手、一个潜在的设计师,塑造大脑的微观结构,特别是树突分枝和突触传导通路的建立。换言之,不是大脑的生长导致了婴儿对自己心理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加,而是环境刺激以自己的结构方式刺激了大脑的建构与分化。

从脑科学角度看,教育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丰富多彩、动态发展、对儿童构成智力挑战的环境,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关键发展期或敏感阶段,又称学习关键期。所谓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是儿童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学习关键期内,儿童能够学得好,或者发展特殊的能力。过了学习关键期,相关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脑神经可塑性在人的一生中有不同的敏感时期,其中最敏感的时期被称为关键期。在这期间,神经中枢被外部环境因素塑造的幅度很大。例如,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自出生到三四岁,如被剥夺感性经验,缺乏社会交往,缺乏双亲抚爱、照料或忽视智力教育等,都会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语言发展、数学能力、艺术方面的唱歌和演奏能力等提高,都存在着相应的关键期。关键期实际上是人脑可塑性最强的一段时期。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婴儿出生时即已开始,大致在15~17岁才达到顶峰。这说明人脑在出生后发育时期有着巨大的可塑性,人脑在出生后有着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发展潜能。而这个时间段刚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围,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成长发展,既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更是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

思考题

1.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人们常说“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你对其中的价值持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4.分析博雅教育的内涵。

5.基础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6.请结合实践分析基础教育的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