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哲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哲学的一个应用学科,教育哲学运用哲学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并对教育学科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探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哲学问题。

一、哲学是一种“爱智之学”

“哲学”是一种“爱智之学”。目前,学术界所用的“哲学”一词,从希腊语“Φlλοσοφiα(英语philosophia)”转译而来,其中,“philos”的意思为“爱”“so-phia”的意思是“智慧”,所以,“哲学”的本义是“爱好智慧”。从西方学术的演变来看,哲学始于古希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哲学”这个词,原是日本学者西周翻译“philosophia”时采用的译名,现在被中国学术界普遍采用,用这个词来表示“philosophia”的中文意思。“哲学”这个译名非常巧妙,它体现了信、达、雅的高度统一。“哲”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本来就有,它的原义就是“明智”。《尚书》中的《皋陶谟》曰“知人则哲”、《诗经》中的《大雅》谓“其维哲人,告之话语”,其意就是明智。“哲”与“学”合为“哲学”一词,指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这些从反映先秦时代的文化典籍中找到的例子也说明,中国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哲学传统。

(一)哲学作为一门学科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哲学都是一门有着古老传统的学问。哲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说哲学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学科。在古代社会,知识学科的类别和数量少之又少。许多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学科,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是从哲学知识系统中分化出来的。在古代社会,哲学是人类的知识总汇。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同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一样,是一批专家学者致力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古今中外产生过无数的哲学家,也出现了众多的哲学派别。尽管其中的观点各异,相互之间的分歧或细微或突出,但是整体而言,哲学这门学科所探讨的内容都是关于世界观的问题,或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二)哲学作为一种探究方式

哲学的真正意义是作为一种探究的方式,而不只是作为一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学科。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拥有一种人生哲学,也无法逃避他人的人生哲学。西方著名学者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在《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中认为:“理解哲学的最好方式不是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作为人们试图理解每件事实、每篇小说、每段情感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活动。”[1]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对待哲学问题上,除了要“学”哲学外,还要“做”哲学。所谓“做”哲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坚持自己的抽象理论研究,但不放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中引发对哲学问题的讨论,并提供为一般民众所忽视的答案。概括而言,“做”哲学就是强调把哲学作为一种探究方式。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不能用别人的头脑去思考,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生活世界中发掘自己的素材,并且最终为生活世界服务。

作为一种探究方式的哲学,与其原义即“爱好智慧”吻合,它对世界观和人生问题进行综合、规范、批判和探究。学者孙正聿认为,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2]许多人倾向于认为,哲学是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所进行的整体性、基础性和批判性的探究。

二、哲学的分支

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有它自己的学科范畴和研究对象以及自己的基本分支。

哲学学科的基本分支如下:①逻辑学,主要研究思维和论证的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包括定义、分类和如何正确使用语词的原则,推理和论证的原则。在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一些西方哲学著作中,往往称之为理则学、论理学、名学或辩学。②知识论,又称为认识论、知识学,是关于知识的来源、有效性等的学问。③形而上学,有时也被人称为玄学,可分为本体论与宇宙论。形而上学是专门讨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原因的学问,在哲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④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一般价值的理论,即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⑤宗教哲学,是一门用哲学观点解释宗教的学问,旨在从理性上研究宗教的基本问题,如宗教的本质、宗教的规范、宗教世界观与人生观、宗教语言、宗教道德等。

尽管哲学的各个分支与教育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关系,但相对来讲,知识论、形而上学和价值论与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本书主要介绍这三个分支领域。

(一)知识论

知识论在哲学领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关知识的起源、性质,以及知识的限制、方法与条件等,都是知识论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知识论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知识论包括前面所说的逻辑学(方法论)和知识论,可以称它为知识学(science of knowledge)。狭义知识论只指知识论或认识论本身,而排除研究知识的方法论和原理。

西方哲学领域中的知识论,基本上是探讨有关知识的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这种知识论,从一开始就有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争论,这些争论可分成下列五种学派:①理性主义(rationalism);②经验主义(empiricism);③批判论(criticism);④批判的经验论(empirical criticism);⑤实验的经验论(experimental empiricism)。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关。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博学多才,通晓万物。后人在整理他的著作时,把讲述自然现象的著作归于一类,称为物理学(physics),而把讲述世界本质以及神、灵魂、意志等方面的著作放在物理学之后,称为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metaphysics)。我国学者在翻译这部著作时,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把“物理学之后”翻译为“形而上学”,这是一个非常贴切且巧妙的译名。

形而上学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中国而言,天道论是其探讨的核心,主要研究天道;就西方国家而言,所谓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一向以一般的存在或普遍的存在为其主要研究课题,换言之,有关存在的知识,或存在学(也称存在论、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此外,有关宇宙的生成发展问题,即宇宙论问题,也是形而上学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专门讨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原因的学问,在哲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哲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形而上学的东西。例如,苏格拉底从“认识你自己”出发,追求自知之明,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柏拉图追求真实、永恒的知识;笛卡儿从普遍怀疑出发,提出“我思故我在”,追求理性的认识;康德追求自然与道德体系的认识;黑格尔追求“科学的科学”“艺术的艺术”与“宗教的宗教”等。他们探讨的均是形而上学领域的课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等,也都涉及形而上学。

(三)价值论

根据《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价值论是研究一般价值的理论,即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价值论主要从主体需要,客体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的行为对个人、阶级和社会的意义。[3]

在西方社会,早在古希腊,就有关于善恶问题的研究,善恶问题一旦提出,就意味着伦理学与价值思想的开始。自柏拉图起,经过奥古斯丁、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一直到尼采和杜威,道德伦理与价值问题历来受到西方哲学的高度重视。在近代与现代之交,洛宰(R.H.,Lotze)与乌尔邦(W.M.,Urban)率先提出价值论(axiology)一词,洛宰因此被人称为价值哲学之父。培利(R.B.,Perry)在《价值通论》一书中,率先使价值论脱离形而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中国古典经籍和史书如《诗经》《汉书》《史记》中,就有关于“价”与“值”的界定,其意义不外是对于事或物的高下、好坏之值等有所衡量。价值论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领域。

(1)知识价值——“真”的理论。它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什么是真理?”“有无真理?”“如何寻找真理?”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真理”既是知识研究的问题,又是价值研究的问题,“真理”与“虚假”是对立的。从古希腊至今,许多哲学家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这些思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伦理价值——“善”的理论。它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有没有良知?”“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道德标准遵循着一个与生俱来的“无上命令”,而“无上命令”最主要的两个解释是:一是普遍定律,即人的行为所遵循的原则,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普遍定律;二是自为目的定律,即无论待人或待己,要永远以行动对象为目的,不可以之为手段或工具。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则相信“性善论”,认为人有善端,“人之初,性本善”。

(3)艺术价值——“美”的理论。这与艺术哲学和美学有关。艺术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本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美学的本意就是感官的知识,在美学的境界中,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都可以用抽象的形式代表真实世界中的事物。美可以凭借感官体验,它可以代替具体存在的事物,超越人本身的心灵,体验精神的境界。

(4)宗教价值——“圣”的理论。人的理智有它的局限性,有很多事情,理智上不一定想得通,情感也有其局限性,有很多愿望无法实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宗教来解决。在西方社会,宗教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解决人的理智和情感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来生来世”的问题。西方一些宗教派别相信,人除自身之外,还有一种超乎本性的力量在提升他、拯救他。天主教认为,个人要有信仰,但其本身仍然需要修行,要“信”,还要“行”。一些基督教教派特别强调“因信称义”,人可以单由信仰耶稣基督就可以获得超度,而不用自己的功德,更无须什么“赎罪券”之类的东西,因为耶稣基督可以用自己的功德来拯救世人,信徒只要“信”,就可以得救。中国的道教相信,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修道,最终超越自己。

(5)经济价值——“利”的理论。这是从经济学范畴看价值,具体地说涉及“利”。经济学上获利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耗费少而收益多。经济学的价值观念,从经济行为上看有其合理性,但是会严重地影响人的其他行为,有时人的价值会被严重地理解为收入的多寡,人人都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的利润,以致整个社会充斥功利主义的思想,致使社会行为受其主导,并导致一些社会弊端现象的产生。

三、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概括性、规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

(一)概括性

概括性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存在价值之一,是对自然界与人生做一个彻底的检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主题,你们听到我和其他人谈论和考察这些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人能做的最好的事,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4]哲学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对人生、对知识、对价值做整体性的检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5]从这一点看,哲学的功能就是透过整体性的反思与批判,对于现存的信念、知识与价值做最彻底的检查。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检查,我们的人生、知识或行为才有深刻的基础,并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整体性的考虑。

(二)规范性

哲学的规范性是与它的批判性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领域中的价值论就是处理这一问题的。哲学的规范性是哲学最为基本的特征,也是最为普遍和持久的哲学特征。

所谓哲学的规范性,指它能够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一种“爱智之学”,哲学既具有描述和解释世界的功能,又具有规范人们思想的功能。它规范人们的所思所想,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引的作用,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种哲学信念,由于这种哲学信念的价值规范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念得到最为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价值标准得到最普遍的相互认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得到最深层的相互调整,从而,人们的价值理想得到最终树立。

(三)批判性

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性。哲学揭示了人类的片面性的存在,揭示了人类深陷其中的矛盾,并对它们进行否定性的思考,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追求正确的认识,以达到对人性和存在的完整理解。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一种与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找不到贬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6]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霍克海默曾经说过:“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人观点或品质浅薄地吹毛求疵,好像哲学家就是爱逞能的人一样。这既不是指哲学家对这个或那个孤立的情况大发牢骚,也不意味着哲学家要提出纠正的方法。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必须让人类看到他的行为与其结果之间的联系,看到他的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看到他的日常谋划和他所承认的伟大思想之间的联系。”在霍克海默看来,批判性是一种理智上的否定性的思考,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势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遍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7]

批判的前提在于反思,而反思的有效贵在自觉,不断地自觉地反思、不断地批判是哲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哲学发展的动力。

(四)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指哲学对客观事物的拷问,往往没有确定的答案。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哲学应当放弃纯粹理论的自以为是的确定性,“人们把纯理智和理智活动提升到实际事务之上,这是跟他们寻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根本联系着的”,杜威认为这种探索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8]在杜威看来,只有不确定性才是哲学的本质特征。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哲学与别的学科既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获得知识。哲学所追求的可能是一套具有统一学科体系的知识,或者可能是由批判成见、偏见和信仰而产生的知识。但是无论如何,哲学与科学不一样。科学是相信确定性的,而哲学的基本特征恰恰是不确定性。罗素说过:“哲学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实的,而且还是明显的:有了确定答案的问题,都已经放到各种学科里面去了;而现在还提不出确定答案的问题,便仍构成为叫作哲学的这门学问的残存部分。”[9]

如果读者有心去问一位数学家、一位矿物学家、一位化学家或者任何一个领域内的科学专家,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科学所肯定的一套真理是什么,他的答案会很确定。但是,如果读者拿同样的问题去问一位哲学家,假如那个哲学家的态度非常坦率,他一定会承认,他的研究不能获得科学那样的肯定结果。其中的原因在于,哲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供确定的答案。从知识发生史的角度看,在人类知识产生之初,哲学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总汇”,后来的许多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关于它的知识一旦确定,这门学科便不再称为哲学,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关于宇宙的研究现在属于天文学,过去却包含在哲学之内。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直到18世纪末还是哲学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已经脱离哲学而变成为心理学。

四、哲学学习的意义

关于哲学学习的意义,许多哲学家都有精辟的分析。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结尾中认为:“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正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10]

罗素还说:“有许多事情,科学是无法应付的,譬如价值问题。科学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好坏是一种目标,不是一种手段。”[11]雅斯贝尔斯甚至认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扣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12]雅斯贝尔斯不是说科学没有一点用处,而是强调科学对于价值尤其是终极价值问题的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哲学学习有它自己独特的意义。其一,哲学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善恶问题的认识,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解放我们的心灵。其二,哲学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价值问题的理解。由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价值问题,对价值这一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科学无能为力,但是哲学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价值问题,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引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