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走出上海:早期华语电影的另类景观”除了突破华语电影史论之“上海中心”的主流论述,更积极地扩大“早期”这个时间轴的长度,以及更新狭义的影戏范畴。我们除了跨出上海,走进了香港、广州、杭州和天津等城市,在对“早期电影”这个领域的调查上,更将时间拉到了1920年代之前的20年,即目前学界尚未开发的晚清与民国初年这段时期。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定的“早期”研究多半聚焦于1920年代。但从广义的影史来看,“早期”的时间点应该涵盖1896年至1920年之前的电影史。我们由民国回溯至晚清,挖掘电影在中国第一个20年的光景,希望能将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更深化,并把以民族为本的电影史论连结到全球经济、科技与物流的结点上。
事实上,1926年以后,报纸普遍都有了关于电影的报道,电影期刊也开始大量出现。30年代之后的电影报道和文章,数量上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而1925年之前关于电影的报道,数量不多。因此,20年代之前是主流电影史研究的“史前史”。这一时期,关于电影的叫法也是五花八门,根据我们的资料,起码有电影、影戏、影画、活动影戏、电光影戏、电画等。我们有时甚至无从分辨是幻灯、西洋戏还是胶片放映。在本次研究中,香港的《华字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都提供了令人眼开的数据。我们在1900年至1919年这段时期的报道中发现有关早期电检、观众、戏院设备、放映与社会安全等议题的宝贵数据。这些发现对早期电影如何形成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和市民文化的经过有很重要的提示。
当然,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是将我们的数据公开与众分享。《早期华文报纸电影史料库》(http://digital.lib.hkbu.edu.hk/chinesefilms/about.php)是一个以关键词检索的电子数据库,收录了香港、广州、杭州和天津四个城市的早期华文报纸中有关电影的史料。研究团队耗时3年,广阅8份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华文报纸,搜集超过2万则电影广告、新闻及专栏文章,展现出四个地区的电影工业图像雏形。研究团队将搜集到的报章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及内容摘要,于2014年底与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在线史料库。早期华文报纸的电影史料数目庞大且珍贵,史料库为此提供电子索引,不仅方便查阅,而且超越地域限制,大大降低获取原始史料的难度。我们希望这些心血对未来电影史研究能起更大的作用,让我们的电影史像电影那样,令人目不暇给、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