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良好的学校民主氛围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同时,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于人们的言语行为之中,表现为一种内在的修养,绝不是参与投票选举就能涵盖的。前者是制度保障,后者是民主制度的生活土壤。
学校是帮助年轻一代学习民主精神,体验民主生活的场所。建设民主氛围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做起。但关键在于用制度保障参与,约束权力,在活动与教学中体验民主,其基础是认识民主的内涵,反思实践中的不足。所幸一些既有的或正在开展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一、用制度保障参与,约束权力
民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泛的概念,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想要保障学校中的民主氛围,一种良好的民主型规章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民主型规章制度至少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它的内容在对共同体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同时,不损害民主本身的价值。其二,它是经由民主的过程所制定出来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使制度所涉及的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也应对制度进行充分的审议后再决定制度是否可成立。同时,这个制度还需要是一个“有商量”的制度,要保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自身进行修改,以求得发展和延续的空间。其三,它的作用最终在于维护民主共同体的发展和民主价值的延续。这里仅讨论与民主联系最直接的制度,即保障参与和约束权力的制度,主要包括区域和学校层面的学校管理体制,针对教师层面的全员育人制度,针对学生层面的志愿者制度等。
案例 1.5 健全“一主两翼”学校管理体制的决策、运行、监督机制[34]
2013年7月,南京市推进“一主两翼”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意见出台。以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南京校务委员会制度建设,构建南京中小学校“一主两翼”新型学校管理体制,重点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学校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南京基础教育较为完善和先进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一主两翼”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为辅,学校其他工作制度相互配合的新型学校管理体制。
“一主”是指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学校的决策、管理等方面起主导作用。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经过教代会或校务委员会审议,再经校长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讨论,最后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
“两翼”是指教职工代表大会(包含教职工大会,下同)和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侧重于校内事务,校务委员会侧重于校外事务,分别对涉及学校发展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前置审议。凡是涉及学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校长应当尊重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建议和表决结果,表决结果由校长颁布执行;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的前置审议,校长应当尊重校务委员会的审议表决结果,双方达成一致后方可实施。如果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校务委员会在讨论审议时发生严重分歧,一般应当暂缓表决,本着充分协商的原则,待进一步交换思想修正意见后,再行安排讨论审议。必要时,可以提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工会进行裁定。
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接受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考核和评议。要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建设,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
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咨询和建议、宣传和协调、审议和决定、评议和监督的职能。中小学要在促进学校科学决策、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沟通家校社校联系、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校务委员会的作用;职业学校要积极扩大社会合作,在决策咨询、教学科研、安全管理、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更多引入社会资源,健全制度,扩大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校长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学校章程》的执行情况以及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校务委员会主任定期向校务委员会汇报工作,报告校务委员会工作执行情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分别结合校长工作报告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单位绩效考核以及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紧迫的任务,是学校道德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制度本身的民主性,还是制度对于保障民主的价值,二者都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应有之意。除江苏省南京市“一主两翼”的尝试,保障学校管理体制的民主决策、运行、监督外,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开展了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民管会)建设的实验研究。民管会是由教职工、家长、社会人士、学生、教育行政机构的代表为主组成的,对学校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咨询的学校最高一级的自治性组织。其成员是在学校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三个二级组织的基础上,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为主产生。青羊区同时开展了公办中小学校长公推直选的实验,让民管会和教职工推选校长,并把这种实验推广到了机关各科室负责人的选举。这样做,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的视域,把群众公信度高低作为重要指标,用好的、科学的制度选人,靠民主的程序选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浮出水面,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让广大教职工、高年级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意愿、贡献自己的管理智慧的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机会,使更多的学校管理方面的好的设想尽快转化成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行动,提高学校管理效能,降低学校管理成本。该区逐渐将该方面的实验成果转化成常态化的制度。此外,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开展了教育议事会建设的实验研究。教育议事会是指在不改变学校现有的办学所有制、不过度干预校长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建立的、对学校办学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和审议的外部咨询与监督组织,是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长期、密切的协调与合作的一种组织平台。教育议事会开展议事活动,主要包括:规划、制度、汇报文本的审议,日常教育事项的审议,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协调矛盾,及时解决一些学校难以解决或不便解决的矛盾、纠纷和冲突,提高家教水平等。[35]这些有益的尝试保障了相关人员的参与权利和机会,同时有力地约束了校长的权力。
案例 1.6 班教小组与导师制:落实全员育人的实践[36]
镇江市润州区从2012年8月起推进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以班级教育小组制取代班主任负责制的改革(以下简称“班改”)。
我国从苏联学习来的班主任制使得班主任成为班级的“主心骨”、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权力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学校教育要求在班级得到有效落实。各种大型活动在班级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开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也越发显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班主任工作繁杂,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无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②与现代教育的民主精神相悖。班主任一人主导着班级的教育,掌握着班级教育、发展的话语权,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③难以做到班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班主任负责制,客观上导致班主任成了班级管理、发展的唯一责任人,对于班级存在的问题、班级学生的教育、班级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班主任难有商量者、讨论者。班主任很难获得来自其他人员的适切意见和建议,这就影响了班级管理决策的科学性。④不利于全员育人思想的落实。在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老师主要关注自己教学的学科;家长只能被动服从与配合学校和教师,缺少民主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家长缺乏必要的建议权、评价权。
班级教育小组(简称班教小组)正是针对既有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而采取的改革举措。①班级教育小组是整合各方力量的教育集体。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和伙伴(同学),为发挥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班级教育小组由教师(3名左右)、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学校管理人员作为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每个班级教育小组有组长1名,领导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起到组织、协调作用。②班级教育小组是集聚教育智慧的班级领导核心。班级教育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共同商议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共同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共同谋划班级文化建设并发挥各自特长促进班级特色建设,共同研究班级学生思想状况并实施教育,共同带领班级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建设过程中,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努力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③班级教育小组是职责分明但又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围绕班级发展目标、班级工作计划和班级具体事务,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经过商量进行合理分工(班级事务分工、常规管理分工、重大活动分工),做到职责分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家又互相帮助,体现团结协作精神。④班级教育小组是关注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导师团队。班级教育小组把关注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养成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班级教育小组中的教师必须与学生“牵手”(班上每名学生都有“牵手教师”),教师要重视观察、分析“牵手学生”,通过“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分析学生发展状况,教师通过个别交流、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教育小组的家长代表,发挥自身家教特长,指导帮助其他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班级教育小组的学生代表与班级特殊学生“手拉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⑤班级教育小组是教育民主、开放办学的促进者。班级教育小组中有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家长、学生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吸纳,家长、学生能够参与班级、学校的管理,现代学校制度所倡导的教育民主化得到充分体现。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也可以成为课堂上的教师,在各类活动中要有家长的身影,社区要有学生活动的场景,家庭、社区、学校融合,开放办学才能得到落实。
润州区十分重视做好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召开校长会、分管德育主任会、教师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建章立制,制度保障。制定了《润州区推进班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润州区教师育人基本要求》,明确教师育人能力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育人工作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以此来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出台了《润州区中小学班级教育小组设置与管理办法》、班级教育小组“三会制”、班级教育小组“分工制”、班级教育小组“导师牵手制”、《班级教育小组评价与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班改工作的顺利推进。通过试点、调研、交流、培训、课题研究,在全区推进。
推进班改三年多来,我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全员育人的氛围日渐浓郁,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教书育人,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每位家长关注孩子的健康,与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每位学生在尊重、平等和民主的环境中积极进取。
其实,除润州区外,还有一些学校或区域在开展相似的改革尝试。如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班级组改革,[37]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新疆克拉玛依市实验中学等。这些尝试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度建设,让全体教师参与育人的工作,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改变过去班主任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难以顾及全体学生的局面。当然,如何克服既有的惯性,将这种全员育人的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提升全体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调动全体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案例 1.7 从班干部到志愿者:走向平等参与[38]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孙彤不再当学习委员了,而是当上了班上的读书志愿者。孙彤不仅积极辅导他人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叫上同学们一起去图书馆读书。
如今,在润州区各学校,沿袭已久的学生班干部没有了,每个学生都能申请成为志愿者。例如孙彤所在的金山小学就设立了读书志愿者、劳动志愿者、护导志愿者、图书馆志愿者、爱心雨伞管理志愿者等岗位,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自主选岗,并定期轮岗。
在志愿者岗位上,孩子们找到了奉献的快乐,一些原本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了,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实施志愿者制度后,孩子们每天看到的是同学们在为学校、班级和社会服务,确保了每一个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群体中,并受到良好的影响。”润州区教育局局长说。
润州区和其他一些区域的类似尝试,旨在打破既有的班干部制度人为地在学生中制造不平等甚至形成“特权阶层”的问题,搭建全体学生平等参与的舞台,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和服务精神。然而,在一些实践中,与志愿者岗位貌似而实质不同的是,有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有个“官”当当,把岗位设为诸如“文体部长”再下设“文体组长”,尽管也是让学生志愿选择,但仍然突显了等级,体现了官本位思想,还是值得反思的。同时,区域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强势推进,缺乏区域与学校之间的协商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案例 1.8 班级岗位责任制[39]
(一)常务班长职责
1.全面负责班级同学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为同学服务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2.及时传达学校及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要求,并组织同学将要求落到实处。
3.班主任在校时,及时听取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意见,班主任不在校时,代行班主任的责权。
4.负责领导班委会成员开展工作。凡通过竞选产生的常务班长,有权根据工作的需要任免班委会成员。
5.负责指挥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6.通过竞选产生的常务班长,当任期已满时,负责组织并主持下一任常务班长的选举。
(二)团支部
1.团支部设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
2.支部书记可由班长兼任,必要时,在班委会成员外另设1人。支部书记负责组织全班共青团员,按时完成校团委布置的各项任务。
3.支部组织委员,具体负责发展新团员的工作,负责对团外积极分子进行帮助、引导,使之尽快达到团员标准。负责向支部建议召开支部会议或团员大会,讨论研究发展新团员,一经批准,则具体负责组织、主持会议。
4.支部宣传委员,具体负责本班团员各项活动及好人好事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向本班全体同学宣传,使同学学有榜样;一方面向校团委及上级部门、有关新闻单位宣传,使上级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对团员及同学中的不良倾向,凡带有普遍性的,也有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的义务,以便引起有关单位与个人的警觉,及时加以控制。
(三)班委会委员
1.班委会设学习、生活、体育、文娱4位委员,加常务班长1人,共由5人组成。极特殊情况下,可设副班长(或称班长助理)1人。学校要求设的劳动委员职责由生活委员承担,卫生委员职责由体育委员承担。
2.学习委员负责全班同学课内期末统考科目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负责指导各学科科代表开展工作;负责指导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工作;负责考试前每位同学的考场安排;负责考试后,统计各学科成绩,统计每个人的总成绩,统计全班各学科的平均分和总平均分;负责计算同学的估算成绩与实际成绩的差距,对差距超出要求者,予以惩罚;负责对同学互助组进行指导。
3.生活委员负责协助班长维护班级纪律;负责指导备品承包人,对不认真者可决定采取批评、惩罚甚至撤换的措施;负责收取学杂费、书费、班费等班级各项费用,将需上交的费用于当日放学前上交学校;负责班费的保管及记好班费往来账目,并于必要时向同学们公开账目;负责班级卫生清扫的指导工作,组织好全班大扫除;负责服装、发型、零食等项工作的同学开展工作;负责郊游的组织。
4.体育委员负责全班各项体育活动,如带领同学们跑步、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活动课、仰卧起坐、俯卧撑、队列体操比赛、运动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可指定各项活动的临时或长期承包人,协助体育老师上好体育课,负责全班同学身体检查工作,协助医务室建立本班同学的健康档案,负责组织同学控制或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5.文娱委员负责班级文娱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安排课前一支歌活动。负责班班有歌声比赛、国庆文艺会演的编排和新年联欢会的编排导演工作。
(四)值周班长职责
1.班长不在时,代行班长职责。
2.完成班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3.领导值日班长完成各项职责。
4.及时与学校负责值周工作的师生取得联系,征求值周者对本班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当天提出改进措施,分析班级本周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在全校的排名位置,对被扣分的项目,分析原因,提出下周整改措施。
(五)值日班长职责
1.负责记录当天的出勤,并及时在班级日报上登载,对迟到的同学提出批评,予以处罚。
2.维护自习课纪律,对自习课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自习课有准假权。
3.维护课间纪律,及时发现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和在走廊打闹等行为,在“无声日”期间,对课间在教室内说话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4.领导两名值日生搞好班级卫生,每天早、午、晚各拖地一次。及时发现地面上的碎纸,谁的座位底下谁负责,及时征求值周学生对班级卫生的意见。
5.协助体育委员,督促同学们认真做好课间操。
6.督促同学们做好眼保健操,可协助生活委员对不认真做眼保健操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
7.在任班长的前一天晚上放学后,选择一条对班级现状有针对性的格言,抄写在黑板的右侧。
8.协助体育委员组织好练气功活动。
9.在当天的12:00之前将《班级日报》装订在班级的报夹子上,并在第二天的《班级日报》上刊登自己在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值周评比中若对出席、纪律、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中的某项活动不满意,给予扣分,值日班长则须写清失误分析登在日报上。
10.当天学校若召开班主任会,则可代替班主任参加会议,倘若召开班长或班干部会,而班长或班干部不在或不能脱身时,则可参加班长或班干部会议。
(六)科代表职责
1.负责本学科老师委派的任务,例如:收发作业,收发试卷,准备课堂用的简单教具,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帮助老师做分组实验的准备工作。
2.及时收集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老师反映。
3.协助老师调查、了解、分析本学科学习极端后进同学的困难、障碍,并尽力帮助其排除一部分。
4.更深刻地领会任课老师的意图,教学的风格、特点,及时向同学们加以介绍,使同学们尽快适应老师的教法。
5.负责记载本学期历次考试成绩,并对成绩升降情况进行分析,给教师当好参谋。
6.负责本学科兴趣小组的工作,带动本学科学有所长的同学,使其发展得更快。
(七)备品承包责任制
1.承包某项备品者须保持该项备品的清洁。如承包暖气片者,应按学校规定,定期擦拭,在校例行卫生备品大检查时,不得因该项不合格而扣分。
2.承包者要保证该项备品的合理使用:承包窗户者,热天负责开窗;承包灯具者,光线暗时及时开灯,光线明时及时关灯。
3.提高备品的使用率。如:承包篮球、排球的同学,要使同学们在该玩的时间内有球可玩;承包暖壶的同学,要使需要喝开水的同学有水可喝;承包鱼缸的同学,要使想观赏鱼的同学时刻有鱼可观赏。
4.保护备品不被损坏,及时加以维修,损坏严重的,查清责任者,及时赔偿或报修更新。
案例1.8展示的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组织制定的一份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或细则。从上文中提出的三点民主制度的特性来看,这份细则在如何确立民主的制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首先,这份管理细则并非由魏书生老师自己制定,而是经由他指导,通过他的学生们自行讨论后产生的。这一事实带有着民主价值中共同参与的色彩,正是一种经由民主过程制定的例子,对于民主程序的推广是有积极意义的。其次,这个管理细则中明确了七类班级岗位的职责,这些职责有许多是相互之间可以替代的部分。例如当常务班长不在时,可由值周班长代行其职责,当班主任不在时,也可由班干部代行部分班主任职责等。这种可代替性使得这个细则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调整性,在保障制度本身的合理与有效方面很有作用。第三,从第一节中的五项民主原则来看,这个细则在不歧视、公共性和互惠性三个方面是做得很好的。细则制定的进程包含了细则所涉及的教师及学生双方。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细则制定方式则较为真实地反映出班级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诉求。同时,竞选、岗位轮换、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备品承包人等制度和大量的岗位设置也让全体学生有了充分参与进班级管理的可能性,为魏书生老师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提供了制度基础。
当然,魏书生老师的这一班级岗位责任制也还有可以进一步体现民主精神的地方。可以看出,案例中的细则多在强调班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对于如何监督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如何在现有管理者不适合的情况下更换管理者等相关问题较少涉及。这就留下了一些威胁民主价值延续的隐患,若是能在这方面增加一些附加条例可能会更完善。总的来说,民主制度的确立最需要的还是对于学校目的、功能和民主价值的明确认识和充分思考,而这一重任更多地会落在主导学校工作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身上。
二、在活动与教学中体验民主
制度建设是民主氛围的基础,但要让民主氛围活跃起来,离不开学校中成员的活动和践行,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学校成员有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如何让这种参与成为一种联合生活,如何在联合生活中谋求“共善”,如何在参与中倾听他人的声音,理智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为社会贡献一份才智,其中有许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案例 1.9 小提案:如何倾听与发声[40]
参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建立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有商讨、决定一个时期少先队的重大事务,选举产生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权力,是队组织实施民主集中制领导和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是让队员实施民主权利、当家做主的保证,是队员学习民主、发扬民主、培养民主能力和主人翁精神的重要形式。
少代会提案又称红领巾小提案,是少代会的重要的议程之一,是少先队员或辅导员、家长通过少先队组织向少代会、学校、政府及全社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少代会提案制度是会议代表履行自己职责的好办法,由会议代表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询、听取队员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经过整理归纳,用书面形式提交大会讨论的一种制度;提案的另一种来源是队员表心愿,即设立心愿箱或开通网站心愿论坛,在全校队员甚至更大范围内征集儿童心愿,将收集到的心愿卡布置成心愿树或心愿墙,在校内进行展览,从而让有关方面了解队员的意见和呼声,真实地反映队情童意。
有的提案内容既反映了儿童的发展需求,也契合学校的发展,往往会很快得到回应,民主的过程产生了良好的结果;也有的提案则表现出缺乏责任意识、反思意识,较少考虑队员们自身问题,较多向他人提出要求的倾向。例如,“食堂的防滑毯又脏又滑,能否更换”这样的提案,发现了问题,但关键在于造成防滑毯脏滑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队员不好好取餐盒,单手拿餐盘,很容易倾斜或打翻。针对类似问题,请队员商讨对策,规范拿餐盘的行为,双手拿餐盘,做到途中不翻盘、不滴洒,以此为基础,再要求校方督促食堂工人,定期清洗防滑毯,这样双管齐下,有理有据,才是比较合理的解决问题办法。这样的提案也容易被接受。
要有效运用提案,需要少代表、辅导员、学校的共同努力。首先,少代表在撰写提案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责任心,深入队员之中,反映队员们的心意和需求;同时,要与队员理性商讨,反思队员本身需要改进的方面,在此基础上的合理需求可写入提案,借助少代会向相应部门反映;少代会后,要如实地向队员反馈会议精神及校方对提案的答复,明确学校对队员们的期望和要求,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通过倡议书的形式号召队员们付之于行动。这里的倡议书也是队员们就某一问题协商出来的解决办法,是队员们的一种共同约定。
中队辅导员应在学生撰写提案时给予指导,特别是要把握好提案的诉求方向,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工作,注意通过队会讨论等提升提案的质量,也更好地发挥提案的自我教育功能;大队辅导员则可组织全体队员对各中队提交的提案展开讨论、评选、修改,将能够反映现实问题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提案报送学校相应部门,并要求相应负责人借助少代会的平台,向队员们做出答复。
就学校层面而言,提案往往会涉及学校各管理部门。会前,各部门具体负责人要仔细阅读提案,借助少代会回答提案的环节,跟队员们进行交流,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少先队员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出部门的改善举措,即使是由于法律、法规、学校发展限制,目前无法实现的提案,也要给予回复,不能让代表们辛苦征集来的提案石沉大海。校方对待提案积极有为的态度就是对少先队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最大支持。
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组织,是学校道德氛围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先队活动的广泛参与性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体现。少代会以及相联系的小提案制度的存在,为少先队员的民主参与打下了制度基础。小提案是反映学生需求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少先队员体验民主生活的重要渠道。但如同所有制度的执行过程都需要不断反思改进,以防偏离民主价值一样,小提案如何有效运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案例1.9中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汤杰老师的建议,是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
案例 1.10 历史课:沟通过去与现在[41]
杜威学校的7班(10岁儿童)在一位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殖民地史和革命史。在课程中采取了分组的方式,分组的根据不是运用任何一种工具的技能,也不是实际年龄,而是儿童的社会态度所表现的协调一致和合理性。
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各殖民地之间团结的增进及各殖民地逐渐脱离英国独立的历史,和此后各殖民地的社会及政治的发展。课程安排了一星期复习革命前美国的状况,讨论了殖民地管理制度的发展、各殖民地之间需要的合作,以及本国工业的发展。学生们通过复习研究了各殖民地沿海贸易的发展、相互了解的各种方法、地理和农业的发展、家庭、城市和农村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当地居民从事的各种工业。之后,他们将复习的对纽约物产的研究,迁移到了对荷兰这样的国家是何情况的讨论上并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他们研究了一些特别的案例,例如纽约庄园的殖民地居民的家庭生活,设想他们的建筑和陈设、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然后讨论他们耕作的作物,利用风力推动的磨坊以及谷物的市场。这些研究和讨论每天都由一个孩子来做主持,其余儿童做出补充,而教师则添加足够的材料使孩子们讲述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动。联系这一系列殖民地时期的家庭生活之后,全班计划并布置了一个殖民地史展览室,即对当时家庭内部的一种重现。学生们亲自动手,绘制图样、加工石灰、配置玻璃、制作藤椅等。花费了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将这个展览室布置完毕。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们有过失败和尝试,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使他们深刻地感觉到,殖民地开拓者家庭完全依靠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具有多大的意义。同时,他们懂得了很多职业和工业的开端,是怎样从迫切的需求而来。而这个设计是在学校的工厂主任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学生们得到了很多其他班级(特别是关注纺织的班级和艺术的班级)的帮助与合作。这一点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某些人或者团体是怎样成为制造某种东西的专家的,以此他们理解了产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开端。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根据各个殖民地不同的情况所可能出产的产品以及交换的可能,得出了殖民地将会相互依靠并更少地依赖于英国的结论。在这段学习中结合学生们对工业开端的认识,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了对殖民地时期工业的研究。学生们讨论过后选择了亚麻作为切入点,并通过播种亚麻、请专业人员来示范纺麻、自己设法给亚麻布漂白等方式进行了研究,学习了如何利用社会的过程取得社会的结果,并且在研究之中学会了策划一些方式和手段来克服障碍。
之后,儿童回顾了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感到这次战争使殖民地居民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并提出了战争的费用由谁负担的问题。这样的讨论最终转向了印花税及其后果的相关研究。教师还给出了一些额外的以那个时期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和故事,学生在阅读过后很高兴地发现他们所喜欢的小说人物的故事具有真实的地点和时间背景。而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他们中的一部分表现出了对革命战争中一些细节的兴趣,例如华盛顿怎样完成军队的改组和训练等。他们对此在课外展开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则以学生们对某些战役的兴趣为基础,鼓励孩子部署自己的军队,选择战略要地,采取军事行动。以此孩子们合作绘制了一副巨型地图,标注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战役的地点,并且对美国的地理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接着,学生们讨论了《独立宣言》和各殖民地接受宣言的态度,讨论了独立战争结束时所签订的条约的条款,并在他们的巨型地图上勾画出了1783年时美国的领土。和现在美国领土进行对比之后,他们研究了战后领土是如何扩张的。在学习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籍,教师便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写一个革命的故事,而学生们也相当认真地完成了这一作业。教师们注意到,在这个时候学生们更加注意书面作业的外观,有几个孩子甚至用墨水誊清了自己的作业。
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之中,有些孩子通过对殖民地时期人们生活情况的研究,开始对那个时期的一些食物以及由食物引发的消化问题发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在厨房进行了一系列有关食物的实验工作;另一些孩子则是通过对工业的发展的研究,对机械、物理和人体生理学方面产生了兴趣,他们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各自的讨论和学习。在这些额外的学习之中,学生们还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和绘图技术。
这是一个杜威学校教授历史课的案例。可以看出,课程中采用的方法多是谈话与讨论,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自主性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的个人研究不断增多,自我指导的能力也相应提高,教师只要向儿童提供种种事实和情况,使他们所研究的时代尽可能具有真实性,即能够达成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儿童了解生活的情况时,时代的问题就自然地被提出来,然后班里就会一起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必然地寻找当时的人们实际解决时代问题的方法。而教师们所做的则是积极地将各种资料提供给儿童,并鼓励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鼓励儿童自己去查阅资料以供他们自己讨论,最终通过讨论使思想与知识得以澄清,并在头脑里巩固起来。整个课程不是以一种灌输固定观念,而是用一种形成的方法来透视复杂的历史。这样的方法使得过去的内容不再脱离于现实,而是作为现实的支撑为学生接受。这个过程正是结合了实际的现状与对过去的思考,最终得出被学生们共同认可为“历史”的一种结论。现实与历史、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被很好地沟通起来。另外,在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分组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它涉及了一个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参与程度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教师们而言,或许可以思考一下,这样的分组方式与机械地按照人数、组别、性别等因素来划分小组的方式,究竟哪一种更能带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心投入与参与。
对于更年幼的儿童,杜威学校则从用餐、服装、公园中的花鸟、住房等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让儿童在一起准备午餐、收拾餐具、建造房屋等过程中体会参与、交流、认识世界、生产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乐趣。看似不起眼的像准备食物这样的家务活动,在杜威学校却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年幼儿童在参与家务的过程中学习控制手头的简单材料,完成食物的分配、桌椅的清洁等任务,这也意味着引导儿童关注外界环境,暗示着对一种社会精神的培养。[42]杜威学校注重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融通,努力打破一切妨碍人发展的壁垒,让学生在平等理智参与中体验民主、学习民主。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在每天的教与学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案例 1.11 公民课:在商讨中解决社会问题[43]
公民教育除进行政治常识教育外,重点在于让学生参与讨论、识别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第一步,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头脑风暴,讨论识别自己所在社区或社群存在的问题。这事实上就是提升公民问题意识的练习。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读报,或采访自己的父母、邻居等,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经常被这些高中生们所讨论的问题,有的基于社区——如摩托三轮司机乱收费,摊贩占道经营,生活垃圾无人回收,减灾备灾;有的基于社群——如校园欺凌,逃学问题,网络成瘾。
第二步,通协商讨论,选择一个题目作为小组的研究课题。老师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向孩子们传递一个概念:多数并不等于共识。共识需要被所有人接受,而不是简单地强迫少数人接受多数人的观点。这意味着,在协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者要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学会妥协,在分歧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第三步,信息搜集。学生们自我组织分工搜集资料。有的负责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有的负责采访相关利益人,有的还要向政府申请信息公开。
第四步,分析问题。学生需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问题原因,批判性地反思现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第五步,根据此前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六步,学生们要拿出一套行动策略——如何让决策者接受自己的方案,也就是所谓的政策倡导策略。学生们需要识别利益方,判断他们的立场,分析政策制定的过程,明确自己在各个环节的行动方案。
第七步,学生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可视化”,制作成展示板。第八步,模拟公共听证会。如果研究的是校园问题,老师们要组织学校领导、家长教师委员会等机构成员来“听证”;若是社区问题,则要尽量邀请基层官员和社区公民组织参加。
第九步,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回顾。对照“好公民”的要求,从参与意愿、能力和知识三方面,总结此间的收获;进而又从自身的经验抽离开,理解在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中,公民理性、充分的参与的重要性。
在访谈中,学生们关于“公民计划”的反馈很有意思。一个初中生说,通过“公民计划”,他发现“我们不应该坐等政府来解决问题”“个人、NGO和政府应该各司其职、配合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另一个小朋友说,他发现观点的力量太强大,尤其是在讨论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天都要辩论吵架,但也因此他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怎么为达成一致而妥协。还有一个高中生说,“公民计划”改变了他的很多想法,“原来普通人也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案例1.11鼓励中学生进行公共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社区内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公民课中,学生学着关心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协商、反思回顾,其理智参与的意愿与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案例 1.12 一堂英语课:注重参与的家常课[44]
李镇西和同事们共同创立了“五步三查”课堂结构。五步指课堂环节的五个基本步骤:①独学:要求学生按照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而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特别是对学困生进行督促和指导,检查自学进度、效果;②对学、群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邻座一起,围绕困惑进行共同学习;③组内小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本组学习成果的“小展示”。对不同意见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④班内大展示:老师根据小展示中的问题,归类共性问题,进行全班大展示,师生共同开展研究;⑤整理学案,达标测评:由学生们归纳,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共同学习小组进行测评。而三查则指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特别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的地方:①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情况,以便于指导下一个环节;②检查组内小展示情况,为后面的全班大展示做准备;③检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的情况,对不达标的同学进行督促指导。
按照这个模式,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英语老师张清珍完成了一堂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英语课。在课前,教师根据这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准备了导学稿,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和气质,相互搭配将学生划为了9组(4~6人一组),并对组长进行了培训,要求各组制定出组规,另外,还在班上选出了一位主持人(学生),对课堂上小组负责的学习任务进行分配。上课后,先由主持人领读学习单元的单词,然后各个小组根据主持人的要求通过导学稿学习该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学法指导,之后就开始了各自的自学。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是在各个小组之间“游动”,或者只是听听看看,或者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当九组的自主学习陆续结束之后,课堂就开始了展示的过程。这个过程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都会进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小组的展示并不是由小组选择某个成员来进行,而是所有小组成员都走上讲台,每个人都对某个部分进行说明,最后再由小组长进行总结。每个小组的展示结束之后,主持人都会像在舞台上“串词”一样对小组的展示成果做出一定的点评,并联系起前一组与后一组的展示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几乎没有干预学生的自由发挥。最后展示结束,这节课也到了下课的时间。本来安排的课堂检测和教师的反馈没有能够完成,教师决定将检测放在了下节课。
根据教师课后的感悟认为,学生们的小组展示表现得很不错,说明在自主学习时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但是在这堂课中,也还是有个别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课堂相关的讨论,而是在“说小话”,没有用心,因此老师认为小组的管理还有所欠缺。
案例1.12展示的是一堂更为接近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授课状况的英语课。从案例1.12可以看出,这样的课程核心在于学生的参与,其民主价值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品质。小组学习讨论以及展示所要求的“组内每个人员都必须走上讲台”这一点很好地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之中也有非常大的自由度,自身的能力与个性能通过这种自由得以体现,而教师的指导与介入则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师能够使学生自然地把课堂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努力学习。与此相对的是,那些灌输式教学的教师,尽管硬性要求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却常常被不断出现的捣蛋和破坏活动所打断,而不得不消耗自己的精力去控制这些与直接的学术活动无关的事情。
认识学校道德氛围中民主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学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建设民主氛围的基础。民主氛围的建设需要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当前最关键的,一是用制度搭建参与平台,保障参与,约束权力;二是在活动和日常教学中突破各种壁垒,让师生体验民主,学习民主,学习联合生活。在教育实践中,已经看到了许多为民主而教的努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倡导民主的社会中,许多冠以民主名义的做法,其实未必符合民主的精神。更多人的平等理智参与,广泛的民主氛围的形成与改善,有待我们扎实和坚韧的努力。不断反思学校的制度和自己的言行是否促进了联合生活,是否存在压制或歧视他人的倾向,是每位成员的责任。特别是对于教育者而言,鼓励学生的平等参与和独立判断而非顺从权威,并不意味着放弃指导和教育。指导和示范负责任的、协商的师生关系,是民主氛围建设的必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