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学
北宋文学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是初、中期的分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为中、后期的分界。北宋初年的文坛,主要承袭五代的文风。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文坛迎来宋仁宗以后的繁盛局面。
宋初诗坛有白居易体、晚唐体、西昆体。白居易体推重唐代白居易,在士大夫中影响较大,徐铉、李昉的诗较有成绩,稍后王禹偁主盟一时。晚唐体主要学习晚唐的贾岛、姚合,作者多为隐逸僧侣,林逋等人的作品很有影响。西昆体作家有意识地学习唐代的李商隐,要求抒写诗人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形式的华美,杨亿、刘筠为代表。西昆体的出现开始转变诗风。王禹偁与柳开,在散文方面取法韩柳,主张“革弊复古”(王禹偁《送孙何序》)。宋初词承绪南唐,李煜有影响的作品均写于宋初,柳永出入坊间标志着“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化。
第一节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晚年贬居黄州,所以人称王黄州,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先后在朝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又三次被贬谪,到商州、解州、滁州、扬州、黄州等地任职。著作现存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等。
王禹偁现存诗歌近六百首。他对当时的诗风很不满意,批评说:“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主张师法白居易,对杜甫也很推崇,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村居杂兴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嘉祐读杜工部集见语意颇有相类者咨于予且意予窃之也予喜而作诗聊以自贺》)。他认为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日长简仲威》)由于他“世本寒族”,较长时间做州县地方官,了解民情,担任谏官、史官,又使他有自觉维护国家的责任感,所以他的作品同情人民疾苦,较多地触及社会弊端。《对雪》诗,一般认为是他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任右拾遗直史馆时的作品。诗人面对“飘飘满天地”的大雪,想到的是运送军粮的“河朔民”和“边塞兵”,不仅没有“患贫居”的意思,而且为自己没有尽到谏官、史官的责任,没有提出富民的办法和安边的策略而自责。谪官商州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宋太宗淳化(990—994)初陕西关辅大旱,流亡甚多,曾专门下诏陕西诸州官吏,令设法招诱流亡。王禹偁的《感流亡》诗,记述了长安流民饥寒交迫的惨状:
诗中直书所见,真实感人,而且和诗人自己的生活对比,用自我反省作结,表露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初步表现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格特征。
王禹偁很注意民俗民歌。如在滁州写的《唱山歌》,就记录了滁地的民俗,春天“接臂转若环”“男女互相调”的歌舞场面。在商州曾用民歌调写了《畬田调》五首,其中:
歌颂了人民助耕的劳动。在他的抒情写景诗中,有些小诗写得颇有情致,如他在商州写的《村行》:
这首诗写诗人“村行”时所见所感,即景写意,自然贴切。颔联写大景,在静谧之中包含着诗人不尽之意;颈联写棠梨落叶和荞麦花,不仅色彩缤纷,而且带有浓烈的感情。这两联都是佳句,文字清新洗练。
王禹偁与柳开同是北宋初期提倡古文的作家,他们都推崇韩愈、柳宗元。柳开(947—1000),字仲涂,大名(今属河北)人。著有《河东集》。曾给自己起名肩愈,字绍先。他认为道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文是次要的,是手段。他的《应责》是对别人责难的回答,是全面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他认为:“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为古也。”然而柳开自己的文章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并没有很好的作品。王禹偁与柳开观点相同,如称颂“韩柳文章李杜诗”,认为文章的功用是“传道明心”等。但王禹偁于“有言”外,提出“有文”,倡导“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平实文风,也能实践自己的主张,相比之下他的创作成就较高。
王禹偁的《待漏院记》是为官员等待朝见皇帝的待漏院所写的记文。宋代中央集权加强,但宰相的权利并没有真正被削弱,宰相和副相组成的集团有很大实权。由于宋代科举扩大,执政者主要从进士中选取,他们维护王朝统治地位的责任心很强。《待漏院记》一文刻画了以天下为己任和以一己之私为出发点的两类相君。前者“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后者“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切。作品也批判了“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的卑劣态度。这篇文章被称为“垂世立教之文”。语言骈散结合,夹叙夹议,平实晓畅,严谨精练。他贬官黄州时所写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把自己简单的竹楼诗意化,文笔较早年的《待漏院记》放逸,多用排比,间或用韵,简洁而富有情韵,艺术感染力较强。
王禹偁之后,有姚铉(968—1020)、穆修(979—1032)提倡古文。姚铉根据《文苑英华》选编《唐文粹》。穆修刻印韩柳文集。穆修的文章明白晓畅,不用涩语奇字,受到尹洙、欧阳修的推尊。
第二节 西昆酬唱集和晚唐体诗人
西昆体因杨亿编集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真宗景德二年,王钦若、杨亿等奉命开始编纂一部巨著,这部书到大中祥符六年(1013)完成,最后定名《册府元龟》。参加这部书编纂工作的人,都聚集在秘阁里。秘阁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在《山海经》的《西山经》里说昆仑山之西,有一座山叫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穆天子传》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根据这个典故,称帝王藏书的地方为册府、玉山、西昆。所以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时唱和的诗集,就叫作《西昆酬唱集》。此书编成于大中祥符元年秋,当时参加唱和的共十七人,其中有的并未参加秘阁工作。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的诗占全集的五分之四以上。刘筠(971—1031),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杨刘齐名,在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这个诗派注重音节铿锵,词采精丽,又喜用典故,是表现才学工力的诗歌。宋田况《儒林公议》说:“虽颇伤于雕摘,然五代以来鄙芜之气,由兹尽矣。”然而雕采过甚,失之浮艳;又因为标榜学习李商隐,把流当作源,过分地模仿和依傍,使作品失去活力。据记载,当时优人曾在演出时扮李商隐上场,衣服败裂,有人问他怎么弄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被馆中学士挦扯到这个地步。”观众大笑。浮艳和挦扯是西昆体的大病。当然这些作者的政治态度各不相同,艺术水平也不尽相当。西昆体作者,也有触及现实问题的作品,如杨亿《狱多重囚》、张咏《悼蜀四十韵》等。但是,对于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流派,我们还是要更多地注意代表他们艺术风格的作品。如杨亿的《泪》:
对照李商隐的《泪》诗,很容易看到模拟的痕迹。诗中多处用典,词句刻意藻饰,但内容模糊晦涩。他们的散文,风格与诗相同,也称西昆体。
晚唐体的作者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注意刻画清幽的意境。较早有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其中以淮南惠崇最为著名。又有名士魏野、潘阆、林逋等,而以林逋最有名,影响也最大。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林和靖先生诗集》。他隐居西湖的孤山,写有不少歌咏西湖风景的诗篇,而尤以咏梅诗最为人们所称道。如《山园小梅》二首之一:
风格清真平淡,韵味无穷。既见咏物之工,也显示了作者隐逸的高致。晚唐体诗人写律诗,注重中间二联,力求精警动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联,受到欧阳修推赏,传诵不衰。